<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得弟消息二首

      唐代 / 杜甫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近有平陰信,遙憐舍弟存。側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舉新酣戰,啼垂舊血痕。不知臨老日,招得幾人魂。

      汝懦歸無計,吾衰往未期。浪傳烏鵲喜,深負鶺鴒詩。

      生理何顏面,憂端且歲時。兩京三十口,雖在命如絲。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其一

      最近得到了一封從平陰來的信,知道弟弟還安然無恙,讓我的心稍稍得到安慰。

      為了躲避賊寇的追捕,他一側身便逃到了千里以外,寄住在平陰縣一個荒僻的小村里。

      現在戰火一直不斷,有戰爭就有傷亡,血痕一處接著一處,有多少人,生不見人,死不見尸。

      我也到了老年之期了,死神正向我走來,不知道還有沒有再見面的機會。

      其二

      我知道你生性膽小怕事,要回到西京來是不可能的,我年老力衰要到你那兒去也是遙遙無期。

      看來烏鵲報喜,只是空喜一場,我也深負鶺鴒之意,兄弟二人只能心心相印,而人卻不能相見。

      面對生活上的困境,心中羞愧難言,一年到頭無時無刻不在被憂傷愁緒困擾著。

      東京西京兩家人口已有三十口,不但我們兄弟兩人難保,全家人都命如懸絲,危在旦夕。

      注釋解釋

      ⑴平陰:縣名,隋屬濟州,天寶十三載(754年)州廢,縣屬鄆州。

      ⑵舍弟:指杜穎。舍,謙詞,用于對別人稱自己年紀小輩分低的親屬。

      ⑶側身:言避寇不敢正行。

      ⑷寄食:依附別人生活。一家村:指平陰荒僻之鄉。

      ⑸烽舉:舉起烽火,表示有敵情。酣戰:戰斗激烈。酣戰曰新,見殺伐未休。

      ⑹“不知”兩句:此用《楚辭·招魂》典,表示死期將至,人難相見,魂可招。人,一作“時”。

      ⑺未期:無期。謂不知何日。

      ⑻浪傳:空傳;妄傳。烏鵲喜:《兩京雜記》:乾鵲噪而行人至?!峨S筆》云:北人以烏聲為喜,鵲聲為非。南人聞鵲噪則喜,聞烏聲則唾而逐之。

      ⑼鶺(jí)鴒(líng)詩:喻指為兄弟危難而著急?!对娊?middot;小雅·常棣》:“脊令(鶺鴒)在原,兄弟急難。”鶺鴒,鳥類的一屬。

      ⑽生理:生計。何顏面:謂窮困而慚。

      ⑾憂端:愁緒。

      ⑿三十口:當合杜甫和杜穎兩家而言。張遠注:兩京,公在西京,弟在東京也。三十口,合公與弟家屬而言,公《赴奉先》詩“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止言十口,可明征矣。

      創作背景

      《得弟消息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傳遞了詩人無限復雜的感情,對兄弟的關愛之情充溢詩間。第一首寫初得消息,憐弟而復自傷;第二首敘兄弟遠離,而嘆資生無計,不但兄弟兩人難保,且家人命如懸絲。全詩語言精練,情感真摯,不事夸張與渲染,充分體現了杜詩的現實主義風格。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黃鶴注:詩云“兩京三十口”,又云“烽舉新酣戰”,當是天寶十五年。杜甫得知其弟杜穎逃亡到平陰后捎來的信,知道他尚在人世,就寫了這兩首詩抒發亂離悲苦之情。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這兩首詩非常真切地道出了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可以說句句是血,字字是淚。讓人邊讀邊為之心動。特別是最后四句,“不知臨老日,招得幾時魂”,“兩京三十口,雖在命如絲”,從這詩句中,幾乎能聽到詩人的哀泣聲,這不是夸張,也不是渲染,這是詩人真實心情的寫照。

      歷史造成了兄弟之間相隔千里的局面,從而,也壘成了兄弟之情的堅實臺階。與其說,詩人在開展對弟弟的關懷,不如說,詩的主題在于“消息”的描繪到底怎樣才能盡情。在詩的啟程之際,已有書信的鋪墊,不一定有熱烈的問候,但骨肉聯系的橋梁令人放心。作為隱私的“消息”,可以在詩的放大鏡前,轉化為公共事件的考察,從而,在勾勒兄弟之情與展露時局變化之間找到共同點。他的回函可以只裝下這兩首詩,而不必用散文體的書札:這兩首詩兼顧了確切讀者與理想讀者的需要——即使是他的弟弟打開信札讀到它們,也不會嫌棄其中載有的危言聳聽,按照他所理解的文化傳統,他能接聽到他的哥哥詩與信合二為一的決心,以及當初哥哥耳畔響起的種種天籟。簡言之,作為家人,遠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定能理解詩人給詩下的一個定義:詩是信念。

      信,可謂對生存的稟告與報答;而詩,不妨理解為人生的籌劃與安慰。正因為憑借詩的廣闊胸懷,他在一種私密的二人對話中勇敢地涉及政局的動態。他不僅是要求親人分享或分擔他對時局的敏感,而且他假定了這種敏感一經裝入詩的懷抱,就會變成認知世界的能力,從而與廣袤歷史并駕齊驅,贏得不朽。由不得他在回復中介紹異鄉趣聞或者對一只烏鴉的十三種觀察方式,他提筆之際,抬眼望去,就是烽煙的繚繞,豎耳聽去,那邊就有不絕的涕泣。他要在三種訴求上謀取平衡點:一是詩的體制,二是作為信仰的答復,三是因時制宜地參與現實的認知。隨著筆墨的鋪展,“弟弟”作為這兩首詩的確切讀者的惟一性被稀釋了,他意識到了他人目光正流連其中,漸漸地,措辭擺脫了對信的服從或服務,更多地聽命于詩的理想或理想讀者的召喚。其中作為支撐信息的兄弟之情在兼顧中體現出惜墨如金的效果。

      于是,當他直接指明弟弟的懦弱時,看似一反常態,但依靠對偶裝置——那種能迅速擦拭言辭鋒芒的設施,他順利地促成了懦夫形象的合理化及其對情義的有增無損的奉獻。在“吾衰”的表白之余,“汝懦”不再是絲毫的貶抑,反而像撬起詩人形象的一根杠桿。承認二人之間的共性,拉攏了詞與詞之間的縫隙,同時,也合乎詩歷來所倡導的一事與另一事相輔相成的審美原則??梢哉f,通過詩的鋪排,“弟弟”的懦弱變成了“哥哥”呵護的義務,以及為了承擔這一義務他開展的內心斗爭,尤其是個體的懦弱被置入一種宏大的時代背景中,使得讀者有理由相信造成一個人懦弱的起因來自外部世界,而非這個人的天性。

      事實上,探討人的懦弱、衰老,并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也不容易談出新意,不如當它們是時局在人身上形成的縮影,或者謂之詩人對生存時間的意識混淆了希望與悵望的邊界,之后,借助詩的體制,他果斷地從中擺脫出來,立即喚出兩只鳥雀,擦著兄弟之情的古典波紋或者烽煙中隱隱約約的鼓點,飛躍了這一可能形成險情的話題。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杜甫 : 杜甫(拼音:fǔ)(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詳細]

      杜甫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得弟消息二首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杜甫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