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太平御覽·地部·卷二十七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 全集:太平御覽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涇

      《書禹貢》曰:涇屬渭汭。(屬,隸也。水北曰汭,言治水注入渭。)

      《詩》曰: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傳》曰:諸侯之大夫從晉侯伐秦,以報櫟之役,濟涇而次,秦人毒涇上流,師人多死。(以毒藥投涇水之上流,晉師飲之多死。)

      國語》曰:恭王游于涇水上,密康公從,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獸三為群,女三為粲,粲美之物,汝何德以堪之?"康公弗許,一年,恭王滅密。

      史記》曰:韓聞秦之好興事,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抵瓠口為渠以溉田。

      又曰:秦二世夢白雖虎嚙左驂殺之,卜涇為祟,二世乃劑望夷宮而欲祀之。

      漢書》曰:涇書不在大川之祀,以近咸陽,得比大川之祀。

      又曰: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鄭德曰:白姓,公爵,時人多相謂為公。)復奏穿渠,因名白氏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公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如淳曰:水停淤河以當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益部耆舊傳》曰:漢武祀甘泉,至涇橋有女子浴于涇水,乳長七尺,怪遣問之。女曰:"帝后第七車知我。"時侍中張寬在第七車,對曰:"天星主祭祀,齋戒不潔,則女人見。"

      水經注》曰:涇水導源安定朝那縣西笄頭山,秦始皇巡地,西出笄頭山即是也,蓋大隴之異名。

      ○渭

      《詩》曰:我送舅氏,于渭之陽。

      《史記》曰: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昭王十四年,又赤三日。

      《洪范五行傳》曰:赤者火色,蓋亦以火沴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陰陽亂,秦用嚴刑,敗亂之象。

      《史記》曰:西伯獵,遇太公渭之陽,與語大悅。

      《漢書》曰: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山海經》曰: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鳥鼠同穴山,今在隴西首陽縣。渭水出其東,經南安、天水、略陽、扶風、始平、京兆,至弘農華陽縣入河也。)

      《三輔黃圖》曰:始皇兼天下,都咸陽,渭水貫都,以象天漢。

      《水經注》曰:渭水中舊有忖留神相。此神嘗與魯班語,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丑,卿善圖物容,我不能出。"班於是拱手與言曰:"出頭見我。"忖留乃出首,班於是以腳地,忖留覺之,便還沒水。故置其象于水中,惟背以上立水上。

      《三輔決錄》曰:項中山飲馬渭水,日與三錢以償之。

      列子》曰:夸父逐日,渴,飲渭水不足,乃渴死。

      淮南子》曰:渭水多力,宜黍。

      ○霸

      《水經注》曰:霸者,水上地名也。水東合浐水,過白鹿原,至秦虎圈北入渭。

      《漢書地理志》曰:霸水出藍田谷,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霸水,以彰霸功。

      《漢書》曰:漢王元年十月至霸上,秦王子嬰降。

      ○浐

      《水經注》曰:浐水出京兆藍田谷,北入于霸。

      《地理志》曰:浐水出南陵縣之藍田谷,西北流與一水合,水出西南莽谷,東北流注浐水,水又北歷藍田川,北流注于霸水也。又云浐水北至霸陵,入霸水也。

      《西京記》曰:西京東市平準署東隅有放生池分浐水,渠自道政坊東城西流注之,俗號海地。

      又曰:浐水西岸有阪,舊名浐阪。隋文帝惡阪之名,改名長樂坡。

      ○豐

      《漢書地理志》曰:漆沮既從,豐水攸同。顏師古注曰:豐水出鄠之南山,言沮水既從入渭,豐水亦同來也。

      《水經注》曰:渭水又東,與豐水會于短陰山,水會無他高山異巒,惟東原阜石墩而已。水上舊有便門橋。

      《毛詩·文王有聲》曰: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貽厥孫謀,以燕翼子。

      《文子》曰:老子云:"豐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塵垢,金鐵在中,形見于外。"

      ○鎬

      《水經注》曰:鎬水上承鎬池於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詩》云:"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承之。"鎬水又北流與滮池合,又北經清泠臺,西經慈石門注于渭。鄭玄曰:"豐鎬之間,水北流也。"

      ○澇

      《說文》曰:澇,水出扶風鄠,北入渭。

      《山海經》曰:牛首之山,澇水出焉,西注于潏,水多飛魚。

      ○潏

      《字林》曰:潏,水出杜陵縣。

      《水經注》曰:潏水上承皇子陂,水經漸臺,東入渭,亦名沈水,又名高都水,漢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高都水入長安城。故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陽最怒,決壞高都,竟連五杜,土山漸臺,象西白虎"是也。

      ○伊

      《水經》曰:伊水,出南陽縣西荀渠山。

      《左僖·僖公二十二年》曰:初,平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山海經》曰:獨蘇之山,伊水出焉,東流注于洛。

      戴延之《西征記》曰:伊水,上源經新城、陸渾二縣,男女無少長皆病癭。俗云水土所致,伊水不可飲也。

      呂氏春秋》曰: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嬰兒桑中,其母居伊水上,故命之曰伊尹。

      ○洛

      《水經注》曰: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護舉山。

      《地理志》曰:洛水,出冢嶺山。

      《易上·系辭》曰:洛出書,圣人則之。

      《易乾鑿度》曰:王者盛德之應,洛水先溫,九日乃寒,五日變為五色。

      又曰:帝王將起,河洛龍見,察見首黑者人,正白者地,正赤者天。

      尚書禹貢》曰:導洛自熊耳。(在宜陽之西也。)東北會于澗瀍,(會于河南城南。)又東會于伊,(合于洛陽之南。)又東北入于河。(合于鞏之東也。)

      《尚書中候》曰:武王沉璧于河,禮畢退,至日旰,榮光幕河,青云浮洛。

      《毛詩》曰:瞻彼洛矣,維水泱泱。

      《春秋說題辭》曰:洛出熊耳山。雒之為言繹也,繹其燿也。(宋均注曰:水光耀也。)

      《國語》曰:靈王二十二年,穀洛斗,將毀宮室,王欲壅之。太子晉曰:"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也;澤,水之鍾也。夫水聚于高,歸于下,今吾執政無乃實有所僻而滑夫二川之神。"王卒壅之,王室大亂。

      又曰: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漢書》曰:武帝穿渠引洛水,岸遂崩,乃鑿井深四十馀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

      謝承《后漢書》曰:沛國陳宣,建武十年,雒水出造津城門,或欲筑塞之,宣諫曰:"昔王尊正身金堤,水退,況圣主耶?"言未絕而水去。

      《水經注》曰:昔黃帝之時,天大霧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

      《魏略》曰:漢火行忌水,故"洛"去水而加隹焉。

      《山海經》云:秦冒之山,洛水出焉,東注于河,其中有藻玉。

      《述征記》曰:洛水底有礜石,故上無水。

      ○瀍

      《水經》曰:瀍水,出河南穀城縣北山東,與千金渠合,又東過偃師,入于洛。

      ○澗

      《水經》曰:澗水,出新安縣南白石山。東南入于洛。

      又曰:《三輔決錄》注云:"馬氏兄弟五人共居澗穀二水之交,作五門客舍,因舍以為名。今在河南西四十里,以《山海經》推校,里數不殊仲治所記,水會尚有故居之處,斯則澗水也。即《周書》所謂我乃卜澗水東,言是水也。

      ○穀

      《水經》曰:穀水,出弘農澠池縣南嶓冢林穀陽谷也。

      《山海經》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嶓冢,穀水出焉,東流注于洛,其中多珉玉。"今穀水出于崤東馬頭山谷陽谷,東北流歷澠池川。

      韋昭《國語》注曰:洛水在城南,穀水在王城北,東入于瀍。靈王時,穀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兩水相格,有似于斗,而毀王城西南也。

      ○漢沔

      《尚書禹貢》曰:江漢朝宗于海也。

      《詩》曰:《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化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

      又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

      又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左傳》曰:蔡昭侯為兩佩與兩裘以如楚,獻一佩一裘于昭王。子常欲之,不與。三年止之。蔡侯歸及漢,執玉而沉曰:"余所濟漢而南者,有若大川。"

      又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又曰:吳師伐郢,楚子常濟漢而陣,自小別至于大別。

      《蜀志》曰:少府王謀等上言,前襄陽男子張嘉、王休獻玉璽,璽潛漢水,於深淵暉景燭曜,璽光徹天。

      孫巖《宋書》曰:漢中成固縣漢水岸際,有異聲如雷,俄頃岸崩,有銅鐘十二出自潛壤,體制既精,扣之清響。

      《韓詩》曰:鄭交甫過漢皋,遇二女妖服,佩兩珠,交甫與之言,曰:"愿請子之佩。"二女解佩與交甫而懷之,去十步探之則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

      《水經注》及《山海經》注云:漢水出隴坻道縣嶓冢山,初名漾水,東流至武都沮縣,始為漢水,東南至葭萌,與羌水合,至江夏安陸縣名沔水,故有漢沔水之名。(即周昭王溺于此處。)又東至竟陵,合滄浪之水,(即屈原遇漁父處。)又東過三澨,水觸大別山南,而入江也。(庾仲雍《漢水記》曰:漢水出廣漢,漾水出隴西,東流至武都而與漢水合。沔水出武都沮縣,亦與漢水相合。)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是也。(匯,回也。音胡賄反。言漢水合大江,回流入彭蠡澤,東北至南徐州,名為北江而入海。)

      又曰:沔水東經萬山北,山下有潭,中有杜元凱碑。元凱好尚后名,作兩碑并述己功,一碑立峴山,一碑沈此潭中。曰:"千載之后,何知不深谷為陵也。"

      又曰:漢東經西城縣故城,為鳣湍,洪波漭蕩,漰浪云頹,古耆舊言,有鳣奮鬐望濤直上至此曝鰓,因以名鳣湍焉。

      又曰:漢水經西城縣故城南,又東為龍泉,泉上有胡鼻山,石類胡人鼻故也。下臨龍井渚,泉深數丈。

      盛弘之《荊州記》曰:沔水隈潭極深,先有蛟為害,鄧遐為襄陽太守,拔劍入水,蛟繞其足,遐自揮劍截蛟數段,流血丹水,勇冠當時。于后遂無蛟患。

      又曰:荊蘊玉以潤其區,漢含珠而清其域。

      《梁州記》曰:漢水發源隴西氐道縣之嶓冢山,東至于夏口合江,綿帶四州之域,經途五千馀里,謂之沔水。

      《水經》曰:沔水出武都沮縣東浪谷中。注曰,一名沮水,以其初出沮洳然也。

      《淮南子》曰:漢水重安而宜竹箭。

      關鍵詞: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地部·卷二十七》相關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太平御覽·地部·卷二十七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