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太平御覽·天部·卷十二

      作者:李昉、李穆、徐鉉 全集:太平御覽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雪

      《釋名》曰:雪,綏也。水下遇寒凝,綏綏然下也。

      《詩》曰:北風其涼,雨雪其滂。

      又曰:上天同云,雨雪雰雰。(雰雰,雪貌也。豐年之冬,必有積雪。)

      又曰:文王以天子之命,命將帥,歌《采薇》以遣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又曰:蜉蝣掘閱,麻衣如雪。鄭玄注曰:"喻曹昭公君臣朝夕變易衣服。麻衣,深衣也。"

      《禮》曰:孟春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

      《傳》曰:隱公九年三月庚辰,大雨雪。平地尺為大雪。(三月,今正月也。大雪失時也。)

      又曰:楚子次于乾谿。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秦所遺羽衣也。)翠被,豹舄,執鞭以出。

      《易通卦驗》曰:《乾》得《坎》之《蹇》,則當夏雨雪。

      《詩推度災》曰:逆天地,絕人倫,當夏雨雪。

      《大戴禮》曰:天地積陰,溫則為雨,寒則為雪。

      《春秋元命苞》曰:陰陽凝而為雪。

      史記》曰: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弊,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

      漢書》曰:漢女者,居東海養姑,姑女讒之於姑。姑詣太守。訴而殺之。五月下雪。

      又曰:蘇武使於單于,單于幽武置大窖中,絕,不與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因以為神。

      又曰:壺廣鞮單于,自將領萬騎擊烏孫,會天大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產凍死。

      《續漢書》曰:赤眉入安定北地,逢大雪,坑谷皆滿,多凍死。

      晉書》曰:王恭衣鶴氅,雪中行,時人謂之神仙中人。

      又曰:太傅謝安,雪驟降,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客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又曰:東瀛公騰(公姓司馬,名騰。)伐石勒,於常山屯營。時天大雪。有一處方數丈,融液,怪而掘之,得一玉馬高尺許,以為晉家之瑞。

      《晉朝雜事》曰:太康七年,河陰雨赤雪二頃。

      宋書》曰:大明中元日,雪花降殿庭,左將軍謝莊下殿,雪暴衣白。上以為嘉瑞,群臣皆作《雪花詩》。

      崔鴻《北涼錄》曰:先酒泉南有銅駝山,大雨雪。沮渠蒙遜遣工取之,得銅數萬斤。

      《宋齊語》曰: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唐書》曰:郭元振為安西大都護。時西突厥首領烏質勒部落強盛,款塞通和,元振就其牙帳計會軍事。時天大雪,元振立於帳前,與烏質勒言議。須臾,雪深風凍,元振未嘗移足。烏質勒年老,不勝寒苦,會罷而死。

      《錄異傳》曰:漢時大雪積地丈余,洛陽令自出案行,見民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

      《韓詩外傳》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雪花曰霙。

      皇甫謐《高士傳》曰:世莫知焦光所出,野火燒其廬,先因露寢。冬雪大至,先袒臥不移,人以為死,就視如故。

      穆天子傳》曰: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死人,天子作《黃竹詩》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黃竹負閟寒。"(閟,閉也。音秘。)

      又曰:雨雪,天子獵於钘山之西河。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之上藥有玄霜絳雪。"

      《烈士傳》曰:羊角哀、左伯桃相與為死友。聞楚王好士,欲往仕之,道遇雨雪,計不俱全,乃并衣糧與角哀,入樹而死。

      《陸機別傳》曰:機誅日,平地尺雪,時人以為冤。

      《曹攄別傳》曰:攄為洛陽令,于時大雪,而宮門夜忽失行馬。攄曰:"此非他竊,理可保明,必是門士以療寒。"驗之而具服。

      王子年《拾遺記》曰:穆王東至大扌戲之谷,西王母來進嵰州甜雪。嵰州去玉門三十萬里,地多寒,雪霜露著木石之上,皆融而甘,可以為果也。

      又曰:周靈王起昆昭之臺,召諸方士。有二人乘龍飛游之輦,王迎之上席,酣醒。時天赤旱地裂,其一人先倡能為霜雪,王乃請焉。於是引氣一吸,則云起雪飛。

      又曰:廣延之國去燕七萬里,在扶桑東,其地寒,盛夏之日冰厚至丈。常雨青雪,冰霜之色,皆如紺碧。

      《沙洲記》曰:自龍涸至大浸川一千九百里,晝肅肅,常有風寒。七月,雨便是雪,遙望四山,皓然皆白。

      《西京雜記》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雪不封條,凌弭毒害而已。"

      莊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曾子》曰:陰氣勝則凝為雪。

      孟子》曰:滕文公卒,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牛目。群臣請弛期,太子不許,惠公諫曰:"昔王季葬渦山之尾,灤水齧其墓,見棺。文王曰:先君欲見群臣百姓矣。乃出為帳,三日而后葬。今太子亦宜曰先王欲少留而撫社稷,故使雪甚,弛期而更為日,比文王義也。"太子曰:"善!"

      又曰: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曰:"為人上而不與民同樂者,非也。"

      《晏子春秋》曰:景公時雨雪三日,公被狐白之裘見晏子。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饑,溫而知人寒。"公曰:"善!"乃脫裘,發粟以與饑寒者。

      《秦子》曰:今欲騁光日下,顯白雪中,不可得也。

      《孫子》曰:昔衛君重裘累茵而坐,見路有負薪而哭之者,問:"何故也?"對曰:"雪下衣薄,是以哭之。"於是衛君懼,見於顏色曰:"為君而不知民,孰以我為君!"於是開府金,出倉粟,以賑貧。

      淮南子》曰:欲滅跡而走雪中。

      《金匱》曰:武王伐紂,都洛邑,陰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不知何五大夫乘馬車從兩騎止門外,王使太師尚父謝五大夫賓幸臨之,失不先聞,方修法服,太師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進五車兩騎曰:"先生大夫在內方對天子,寒,故進熱粥卻寒。"粥皆畢,使者具以告尚父,尚父問武王曰:"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王曰:"不知有名乎?"曰:"南海神曰祝融,東海神曰勾芒,北海曰玄冥,西海曰蓐收。"河伯雨師請使謁者於殿下門內引祝融五神,皆驚,相視而嘆。

      《語林》曰:王子猷居山陰,大雪,夜開室命酌,四望皎然,因詠《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在剡,乘興棹舟,經宿方至。既造門而返,或問之,對曰:"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安道。"

      《氾勝之書》曰:取雪汁漬原蠶屎五六日,待釋,手挼之,和穀種之,能御旱,故謂雪為"五穀精"也。

      山海經》曰:由首之山,小咸之山,空桑之山,冬夏有雪。

      論衡》曰:云霧,雨之征也。夏則為露,并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其由地發,不從天降。

      《琴操》曰:曾子耕太山下,雨雪,不得歸,思父母,作《梁山操》。

      《廣志》曰:云南郡四五月猶積皓雪,代郡以五月山陰猶宿雪,八月末復雪。

      宋玉對問曰:客有歌於郢中,始曰下俚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及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而和彌寡。

      宋謝惠連《雪賦》曰: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云繁。梁王不悅,游於兔園,乃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於衛詩,詠《南山》於周雅。相如於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聞雪宮建於東國,雪山峙於西域,岐昌發詠於來思,姬滿申歌於黃竹。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陰德。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氳蕭索,藹藹浮浮,瀌瀌奕奕,聯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既因方而為珪,亦遇圓而成璧。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於是臺如重璧,逵似蓮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皓鶴奪鮮,白鷴失素。"

      《楚辭·九辯》曰:雪霰紛糅。(女救反。)

      又曰:魂來歸兮,北方不可止。增冰峨峨,飛雪千里些。

      又曰:霰雪紛其無恨些,云霏霏而承宇些。

      司馬相如《美人賦》曰:時既西夕,玄陰晦冥,涼風蕭然,素雪飄零。

      伏系之《雪賦序》曰:結陰凝雪,皎如帔素。

      謝靈運詩曰: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樂府歌詩曰:皚如山上雪,皎如云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庾肅之《雪贊》曰:皓若天漢,色逾玉粲。

      李颙《悲四時》曰:云霮(徒敢反。)(徒對反。)以時興,雪聯翩而聚密??萘职壢绛偢?,空岫朗若玉室。

      王韶之《詠雪離合》曰:霰先集兮雪霏霏,散輝素兮被檐庭。曲室寒兮朔風厲,川陸涸兮百籟鳴。

      ○霰

      《釋名》曰:霰,星也。冰雪相搏,(補各反。)如星而散。

      《說文》曰:霰,積雪也。從雨散聲。

      《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維霰。(霰,暴雪也?!豆{》云:雪自上遇溫氣而摶謂之霰。)

      爾雅》曰:雨霰為消雪。(郭璞注云:霰,冰雪雜下,故謂消雪。)

      又曰:雨雪相和為霰。

      尚書洪范五行傳》曰:盛陰,雨雪凝滯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散而為霰。故沸湯之在閉器,而湛於寒泉則為冰;及雪之消,亦冰解而散。此其驗也。

      《韓詩》薛君注曰:霰,霙也。

      《曾子》曰:陰之專氣為霰。

      ○露

      《釋名》曰:露,慮也。覆慮物也。

      許慎《說文》曰:露,潤澤也。從雨,路聲。

      《詩》曰:厭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又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又曰:《湛露》,天子燕諸侯也。"湛湛露斯,匪陽不晞。"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摶(徒官反。)兮。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瀼瀼。(如章反。)

      《禮》曰:立秋后五日白露降。

      又曰:季冬行秋令,則白露早降。

      又曰:天不愛其道,故天降甘露。

      又曰: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焉。如將見之感時念親也。

      又曰:王所以為順而弗悖也,天降甘露。

      《易通卦驗》曰:立秋白露下。

      《尚書中候》曰:堯時甘露降。

      《詩含神霧》曰:陽氣終,白露為霜。(宋均曰:白露,行露也。陽終陰用事,故曰白露凝為大霜也。)

      《大戴禮》曰:露,陰陽之氣也。夫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氣勝則散為雨露。

      《禮斗威儀》曰:君治政,則軒轅之精散為甘露。

      《春秋繁露》曰:恩及於物,順於人而甘露降。

      《春秋序》曰:桀無道,露冬下。

      《春秋元命苞》曰:霜以殺木,露以潤草。

      又曰:陰陽散為露。

      《五經通義》曰:和氣津液凝為露,露從地出。

      《吳越春秋》曰:子胥諫吳王,王怒,暮歸,舉衣出宮,宮中群臣皆曰:"天無霖雨,宮中無泥露,相君舉衣,行高何為?"子胥曰:"吾以越諫王,王心迷,不聽吾言,宮中生草棘,霧露沾吾衣。"群臣聞之,莫不悲傷。

      《漢書》曰:宣帝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宮,大赦天下。

      又曰:平帝永平十七年,自春迄夏,多甘露降。謁元陵,太常丞上言陵樹葉上有甘露,令百官采之。

      又曰:成帝幸河東,祠后土,甘露降京師。

      又曰:宣帝詔曰:"乃者,鳳凰集太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宜赦天下。"

      后漢書》曰:桓帝永康元年秋八月,魏郡言嘉禾生,甘露降。

      范曄《后漢書》曰:明帝永平十七年,甘露降于原陵。

      謝承《后漢書》曰:吳郡沈豐為零陵太守,至官一年,甘露降,膏潤草木。

      《東觀漢記》曰:光武帝時,甘露降四十五里。

      又曰:明帝永平十七年,夢見先帝、光烈皇后,夢中喜覺,悲不能寐,明旦上陵,其日甘露降於陵樹,帝令百官采之。帝伏御床流涕也。

      《魏志》曰:明帝鑄承露盤,莖長一十二丈,銅龍繞其根,立於芳林園,甘露乃降。

      又曰:明帝與東阿王詔曰:"昔先帝時,甘露屢降於仁壽殿前,靈芝生芳林園中。自吾建承露盤已來,甘露復降於芳林園仁壽殿前。"

      《晉書》曰:皇甫謐幼時,有甘露降其柳樹,謐母以食之,謂蜜也。

      《晉中興書》曰:王者敬養耆老則甘露降於松柏,尊賢容眾則竹葦受之。甘露者,仁澤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飴。

      《宋書》曰:文帝元嘉中,甘露頻降,狀如細雪。

      隋書》曰:李德饒,趙郡柏人人也。性至孝。丁父憂,單縗徒跣,后甘露降其樹,白鳩巢其廬。

      《豫章耆舊傳》曰:太守陳蕃臨郡二年,甘露降。

      《汝南先賢傳》曰:新蔡鄭敬、都尉高懿廳前槐樹有白露,類甘露。懿問掾屬,皆言是甘露,敬曰:"明府德政未致甘露,但樹汁耳。"懿不悅,因稱疾而去。

      《洞冥記》曰: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語國"。飲丹露為漿。丹露者,日初出有露汁如珠也。

      又曰:東方朔游吉云之地,漢武帝問朔曰:"何名吉云?"曰:"其國俗常以云氣占吉兇。若吉樂之事,則滿室云起,五色照著於草樹,皆成五色露,露味甘。"帝曰:"吉云五色露可得以嘗不?"朔乃東走,至夕而還,得玄、黃、青露,盛之琉璃器以授帝。帝遍賜群臣,得露嘗者,老者皆少,疾病皆愈。

      又曰:元封二年,數過國獻能言龜一頭,長一尺二寸。東方朔曰:"惟承樹露以飲之。"

      王子年《拾遺記》曰:昆侖山有甘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則皎然如霜雪,寶器承之如飴,人君圣德則下。

      周處《風土記》曰:白鶴性警,至八月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聲則鳴。

      《述仙記》曰: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頭露,以之洗眼,眼明也。

      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莊子》曰:姑射之山有神人焉,不食五穀,吸風飲露。

      《鹖冠子》曰:圣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膏露下。

      《蘇子》曰:夫人一代,若朝露之托桐葉耳,其與幾何!

      呂氏春秋》曰:伊尹說湯曰:"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三危,西極山名。)和之美者揭雩之露,揭雩之露其色紫。"

      《淮南子》曰:方諸取露於月。(高誘注曰:方諸,陰燧也。)

      東方朔《神異經》曰:西北海有人長二千里,兩腳中間相去千里,腹圍一千六里,但日飲天酒五斗。(張華云:天酒,甘露也。)

      又曰:黃父以霧露為漿。

      《古史考》曰:太古之初,民吮露精,食草木實。

      劉向說苑》曰:吳欲伐荊,王令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懷彈於后園,露沾其衣者三朝。王曰:"子求何苦,露沾衣如是?"對曰:"園中有樹,其端有,蟬高居悲鳴,飲風噏露,不知螳螂在其后曲跗,(方無反。)欲取其蟬。而螳螂又不知黃雀居其后,延頸欲啄之。然黃雀又不知臣操彈丸在其下,臣但捕其黃雀,不覺露沾衣。此者為窺其利而不思患。"王聞之,遂不伐荊。

      又曰:騰蛇游於霧露,千里不止。

      《漢武帝故事》曰:帝作金莖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擬和玉屑服之以求仙。

      又曰:作銅承露槃,上有仙人掌以承露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者,陰液也。釋為露,凝為霜。

      《白虎通》曰:甘露者,美露也,降則物無不盛。

      又曰:露者霜之始,寒即變為霜。

      《論衡》曰:甘露味如飴,王者之太平應則降。

      《地鏡圖》曰:視山川多露無霜,其下有美玉。

      徐整《長歷》曰:北斗當昆侖山,氣運注天下,春夏為露。

      崔豹《古今注》曰:《薤露》,喪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滅也。其一章曰:"薤上露,何易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何時歸。"

      《瑞應圖》曰:露色濃甘者,謂之甘露。王者施德惠則甘露降其草木。

      又曰:甘露者,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

      又曰:王者德至於天,和氣感則甘露降於松柏。

      《山海經》曰:仙丘降甘露,人常飲之。

      又曰:諸沃之野,搖山之民,甘露是飲,不壽者八百歲。

      《列星圖》曰:天乳一星,在氐北,主甘露。占。若明而潤,則甘露降;不然,則否也。

      《楚辭》曰: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采秋菊之落英。

      《張衡奏事》曰:飛塵增山,霧露增海。

      曹植《魏德論》曰:玄德洞幽,飛化上蒸,甘露以降,蜜淳水凝,睹陽弗晞,瓊爵是承,獻之帝朝,以明圣征。

      曹植《承露盤銘敘》曰:夫形能見者莫如高,物不朽者莫如金,氣之清者莫如露,盛之安者莫如盤,乃詔有司,鑄銅建承露盤于芳林園。

      《束晳集》曰:薄冰凝池,非宗廟之寶;零露垂林,非綴冕之飾。

      張載《羽扇賦》曰:濯以云精,拂以芝露。

      關鍵詞: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天部·卷十二》相關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太平御覽·天部·卷十二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