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三十歲讀《論語》

      作者:龐二哥 全集:論語評論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不錯,我到三十歲以后才始讀《論語》,卻是連續讀了兩遍。一本書讀兩遍甚至更多,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并不稀奇,有很多書我都讀了兩遍以上,但一本書讀到最后一頁之后馬上又回到第一頁重讀,《論語》于我來說是絕無僅有??梢娢业南嘁姾尥碇?。雖是“恨”晚,卻并不后悔。因為我覺得如果我在二十歲時讀它,我未必能領會它的精妙。子曰“三十而立”,我覺得這個“立”除了“安身立命”之外,更是指人的內在心智——包括涵養、性格、鑒別力等等都趨于穩定(可以對照后面的“四十不惑”等語)。而這種穩定在二十歲時是不具備的。如果那時我讀過《論語》,沒準先入為主的淺見會遮蔽我現在鑒賞的眼睛。所以,三十歲讀《論語》倒值得我慶幸。

      我之所以到三十歲才讀《論語》,是因為我此前對孔老夫子并不感冒。我生在1970年代末,在我受教育的時期雖然“批林批孔”早已成為歷史,但是孔夫子依然沒有被還原為偉人,反而那些敢于批孔的人物都是偉大的“斗士”。而孔乙己這個被孔教毒害的人物卻是中學課本里經典的形象。于是一說到孔子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孔乙己,一想到封建禮教能把一個人“毒化”到如此迂腐,我雖不至于仇視孔子,也會對其避而遠之。

      后來再讀了《儒林外傳》等書,對儒教的基本印象就是教條、機械、偽善、甚至是沒有人性。然而當我真的讀了《論語》我才發現,孔乙己的悲劇雖然與儒教有關,卻和孔夫子毫無關系。明清時期儒教的那些清規戒律并不是來自孔子的學說(倒是和孟子有些關系),而是來自朱熹等人。是他們把孔子的寬厚變成了狹隘、把他的真實變為了偽善、把他的人文關懷變成了人性剝奪、把他的“人性”變成了“神性”,而尤其反其道而行之的是,孔子是一個非常懂得變通、講究變通的人,他最反對的就是教條主義(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而朱熹們卻大興教條之道,把孔夫子的每一個字都戴上枷鎖,估計夫子泉下有知也會徒喚“如之何”了。

      孔子的變通、不教條是非常明顯的,在他看來,“仁”、“信”都是相對而言的。他的學生有子就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我們經常引用的“言必信行必果”,其后面是有下文的——“鏗鏗然小人哉!”可見孔子是不贊成不分青紅地“守信”的,“信”必須建立在“仁義”的基礎之上。那么,孔子的仁義又是什么呢?后世所講的“仁義”往往以殉君殉夫為“仁義”,然而孔子在《論語.憲問》篇里給出的卻不是這樣的答案。當子路和子貢分別就管仲不死君難、反而輔佐齊桓公的這一事實進行質疑、認為管仲不“仁”的時候,孔子的回答是:“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后面這句話尤其要注意,孔子是很瞧不起“自經于溝瀆”的。在他看來,“自經溝瀆”不過是匹夫匹婦的行為,而像管仲這樣存己身以匡天下才是真正的“如其仁”。由此可見,孔子崇尚的是“大仁”而非小“節”。

      孔子對任何問題都會區別對待,決不會鉆牛角尖。對待“仁”是如此,對管仲也是如此。前面引文中孔子對管氏贊賞有加,然而孔子對管仲也有過另外的評價,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真是絕妙的反諷!孔子是說管仲奪了別人的土地人家還對他沒有怨言,是個人才。

      對同一個人有不同的評價,這是因為孔子針對的是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層面做出的,也說明孔子有著充分的辨證思維。而更妙的是,孔子在說管仲“人也”的時候是那樣的一本正經,如果不仔細分析的話很難發現話里的反諷意味,這說明孔子有著很強的幽默感。

      《論語》里體現孔子幽默的地方還有很多,林語堂先生的《論孔子的幽默》就提到了“御乎射乎”章——“有人批評孔子說:‘孔子真偉大,博學而無所專長,。’孔子聽見這話說:‘教我專長什么?專騎馬呢?專射箭呢?還是專騎馬好。’”林先生說:“這話真是幽默的口氣……這哪里是正經話?或以為圣人這話未免煞風景。但是孔子幽默口氣,你當真,煞風景的是你,不是孔夫子。”我倒是覺得如果孔子用認真的口氣來對待這個問題反而會煞風景,對一個不值一駁的話用一個反證的方法幽默地化解掉,才是孔子的大智慧,同時也體現出他的自信。

      《論語》里的孔子不僅僅體現了他的幽默,而且還表現出他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我們可以說,《論語》里的孔子是一個形象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物。他會嘮嘮叨叨地發牢騷(斛不斛,斛哉!斛哉!);他會在被弟子質疑的情況下發誓自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他也有無言以對的困窘(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有憤怒激動的時候(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對葬,予死于道路乎?);也有對時光流逝的感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更有四顧心茫然的孤獨(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也)……

      林語堂先生認為《論語》是一本好書,只是編輯的不好,也沒有人敢編輯。我卻認為,幸虧沒有人編輯《論語》,而只是把孔子說的話原原本本地記錄出來,才讓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個神。他有喜怒哀樂,有無奈有徬徨甚至還有無知,然而也正是這樣一個“人”,他的智慧才讓我們更加地信服和敬佩。

      有人說儒家是很功利的,是“以有為求有為”(易中天語),而我卻對這“功利”二字有另外的看法,至少孔子自己并不是一個營營于功利之人,否則他也不會一再失業,甚至流落于陳蔡沒吃少喝。在孔子的思想里,他首先要講仁義,也就是要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自身的道德完善了,是不是有功利就可以不在乎了??鬃诱f“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在孔子這里,只要問心無愧,什么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鬃舆€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我覺得這句話說得非常好,它指出了成功的核心在于一個人自身是不是擁有本事和境界,給你一個地位你沒有本事勝任,最終只能落下笑柄;而如果你本事境界很高,那么即使沒有相應的位高爵重,也一樣是個偉大的人物??鬃拥墓氖窍騼惹笕〉?,這和后世讀書人沒有本事沒有境界而一味求取功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我覺得這句話也非常適合現在尋求就業的年輕人,不要一味地抱怨崗位的缺乏,而是先要想想自己“所以立”。

      然而,孔子卻絕對不是沒有功利心的人物,他和莊子畢竟有很大的不同??鬃诱f:“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這里孔子視富貴如浮云是有個前提的,那就是“不義”,如果是“義”的,則“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所以孔子也更現實一些。

      個人覺得“立足現實”,恰恰是孔子的智慧之所在,孔子很少玩玄的虛的,在《論語》里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我覺得這是孔子以務實態度看待問題的直接體現,也很契合我們現在所說的“活在當下”。

      孔子的智慧確實是很大,他的一句話可能需要你用幾萬字來解釋最終還會覺得有所遺漏;孔子的智慧也很精,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解釋一個字可能都是多余的。所以,《論語》是一本可以放在枕邊時時翻閱、要翻閱一輩子的書。我想我會用一生來讀它。如果我可以活到六十歲,我想到那時候我會有更多的心得,那么,就到六十歲的時候再說吧。

      關鍵詞:論語評論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三十歲讀《論語》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