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作者:南懷瑾 全集:老子道德經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zhì)大(dà)國(guó),若(ruò)烹(pēng)小(xiǎo)鮮(xiān)。

        以(yǐ)道(dào)蒞(lì)天(tiān)下(xià),其(qí)鬼(guǐ)不(bù)神(shén);

        非(fēi)其(qí)鬼(guǐ)不(bù)神(shén),

        其(qí)神(shén)不(bù)傷(shāng)人(rén);

        非(fēi)其(qí)神(shén)不(bù)傷(shāng)人(rén),

        圣(shèng)人(rén)亦(yì)不(bù)傷(shāng)人(rén)。

        夫(fū)兩(liǎng)不(bù)相(xiāng)傷(shāng),

        故(gù)德(dé)交(jiāo)歸(guī)焉(yān)。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烹小鮮的道理安在本章等于上經第十章的引申。這一章中,有老子的名言,就是中國政治思想史及政治哲學上一句很重要的話:“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發揮起來,可引述的道理及實例很多,簡單地說,“小鮮”像是小魚,或一塊小肉之類的。要注意“烹”這個字,什么叫做“烹”?我們都曉得,做中國菜叫“烹調”,文火叫“烹”,大火就叫“炒”。所以炒菜的火叫“武火”,尤其炒牛肉絲、豬肝都要大火,火開得很大,東西一倒下鍋,炒兩三下,就要把鍋提起,離開大火過一些,否則炒得老了不好吃。從前學廚師,膀子的力量是要有工夫的。尤其在大叢林里用很大的鍋,一樣菜要分裝二十幾大碗,一倒下鍋,炒兩下,一只手端起來炒,將整鍋菜拋向空中,打一個轉再落下,那種本事就是少林寺、武當派的武功都比不上;那真有本事,手法快得很,那是炒。

        所謂“烹”,是文火、細火,慢慢熬燉。像現在人喜歡吃白木耳,我們現在是電器化了,一般電飯鍋煮出來的白木耳,是半個鐘頭熬出來的,不是烹出來的。以前如何烹呢?從很早五更天亮前開始,油燈點上三四根燈草,上面放一小碗四川萬縣烏山的白木耳,在陰濕的地方燉,一直到天亮油燒干了,白木耳也燉好了,再放進冰糖,吃到嘴里好像沒有東西,一溜就下去,咽都不要咽的,與現在的白木耳味道絕對不同。所以這叫“烹小鮮”。很多名菜都是如此烹出來的,甚至用文火烹上一天兩天才好。中國老土話說:“請客三天忙,蓋房子三年忙,討個老婆一輩子忙。”精美的菜是要細心烹調的。

        講到“烹小鮮”的道理,是用文火慢慢地、小心謹慎地燉。“大鮮”就不是這樣一回事了,大火烹又是另外一種做法,要猛火煎炸。小火是調理“小鮮”,這個道理就像前面所謂“治人事天,莫若嗇”,一點點慢慢地烹出來。為什么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呢?是告訴我們,處理大事要特別小心,要慢一步,不能匆忙大意。青年們前途無量,將來如果做什么大事,不管工商界、學術界,一個大問題到手的時候不能大意,要謹慎小心。但謹慎小心又不要過分,太過分用心,火又太大了,味道就不同了。如果完全不管,則火熄就不成功,所以是。無為而無不為”,也就是“烹小鮮”的道理。

        其實我們每人各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在遭遇任何煩惱問題時,在很困擾的時候,記住老子這一句話,治大問題“如烹小鮮”,冷靜地思考,慢慢地清理,不要怕艱難。大部分的人沒有這種修養,當問題來時就被煩惱困住,一下就被打倒了。所以,要懂得“如烹小鮮”的道理。

        如何降鬼伏魔“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老子對于政治運用上的名言,但是要怎么烹呢?“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老子》上經說,以道的修養來治理天下國家,就等于儒家所標榜的堯、舜、禹三代的以道治天下。三代不是用政治手段及制度來治天下的,而是著重道德與誠信。能夠“以道蒞天下”時,鬼都不靈,就是“其鬼不神”的道理。政治道德是至高無上的,做人的道德就是“誠”,這是儒家《中庸》所講的“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老子的表達是用不同名詞而已。

        什么是“道”呢?清凈無為。清凈無為何以能治天下呢?這中間產生很多問題,回過來看,上一章已做了一個回答,就是必須要“重積德”。如何才能“重積德”呢?答案是“治人事天,莫若嗇”,也就是無為之用——“簡化”。所以“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鬼都不靈光了。換言之,“神”歸位了,“鬼”就不靈了,沒有人可以來搗亂,因為你是清凈——空的。比如說,有人想在這房間搗毀東西,但房間內空無一物,沒有東西可搗毀。這就是說,碰到一個清凈無為就無法搗亂了。在道德上,也就是大公無私。

        我們人為什么怕鬼?因為心中有鬼?,F在臺灣鄉下還有從廣東、福建帶過來的文化,都是一樣的符念咒。我們大陸當年也有許多這樣的人,四川人叫“端公”,長江一代叫“師公”,家里有人生病了,晚上請他來畫符念咒,收妖捉怪,方法很多。有一家人被鬼迷住了,請師公去收妖,當時一些少年去看,又害怕又想看,幾個人背靠背一起看。其實什么鬼都沒有,他們吹牛角,有些人吹海螺,”嗚!”那個聲音在夜深人靜時聽來,很是凄慘,很恐怖的。真是小說上寫的陰風慘慘,鬼氣森森,再加上道士頭戴的帽子,上面的鈴子叮叮地搖起來,那種氣氛,沒有鬼都有鬼了。

        曾經有一位很有名的道士,傳說法術很高,收了半天妖怪以后,碰到調皮的少年,暗中在他衣服后面縫上一條繩子拖著,等到他作法完畢回家,已深夜三四點鐘了。這個道士一個人走路,后面傳來沙沙的聲音,回頭察看沒有東西,也沒有人。再走幾步,響聲又出來了,他自己也害怕了,拿出鈴子搖,后面越響得厲害,無論用什么法術,既收不了妖,也捉不了鬼。最后,他把寶劍拿出來,一邊念咒子,臉都變綠了,然后用劍往后一揮,把自己的袍子割掉一半,才沒有聲音?;丶也×巳齻€月,附近傳開來,成為笑談。后來看古人的筆記,記載的真有此事。

        這是講到“其鬼不神”的故事,所以,鬼神有沒有?有,可是,以精神文明的立場,要記住兩句話,同時也是佛家、道家相同的一種精神:“魔由心造,妖自人興。”什么是魔呢?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思想,就是真正的魔,走火入魔就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妖自人興”,妖怪都是人把他興起來的。前幾年報紙上講,鄉下的石頭是土地公,鄉人對石公一拜,香火就旺起來,而且說是很靈。這是“妖由人興”,都是人玩的把戲,人的唯心作用。所以,“以正道蒞天下”,其鬼就不靈了。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不是鬼不靈,是鬼所依靠的神靈——鬼的精神沒有了,他所依賴的成自身生命的力量沒有了,也就是能作怪的力量沒了。

        “非其神不傷人”,注意這一句話,這是講人位的價值。道家并不迷信,不像一般宗教,他是講究人位的價值。什么是人位價值?就是心的價值。不但是鬼不靈了,神也不能傷人了。

        “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人到達清凈道德的境界,就天人合一了。這時鬼神與你同體,而無法相傷。“夫兩不相傷,固德交歸焉”,鬼也傷不了你,神也傷不了你,當然你也傷不了鬼,你也傷不了神,因為彼此不相害,彼此互諒,彼此互存,同體而共存。這是“道”的道理,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佛家叫做“空”,“空”就是描寫“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境界,這也就是“道”的道理。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废嚓P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