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作者:南懷瑾 全集:老子道德經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wéi)學(xué)日(rì)益(yì),為(wéi)道(dào)日(rì)損(sǔn)。

        損(sǔn)之(zhī)又(yòu)損(sǔn),以(yǐ)至(zhì)于(yú)無(wú)為(wéi)。

        無(wú)為(wéi)而(ér)無(wú)不(bù)為(wéi)。

        取(qǔ)天(tiān)下(xià)常(cháng)以(yǐ)無(wú)事(shì),

        及(jí)其(qí)有(yǒu)事(shì),不(bù)足(zú)以(yǐ)取(qǔ)天(tiān)下(xià)。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為學要加 修道要減這一章分開來研究,與上經二十章和二十九章都有連帶關系。二十章告訴我們,學問之道就是“絕學無憂”,一切都放棄,把所有的知識、所有的觀念等等都放下,丟得干干凈凈,進入無為之道的境界。理由就在這一章里,說得很清楚:“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剛才四十七章提到,這一種修養,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修道的人,光是能知天下事太不夠了,要超越一切形而下的境界,必須先要做到清凈無為。

        “為學日益”,什么叫學問?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后天又懂一點,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獲,這就是做學問。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么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欲望。

        清朝有名的歷史學家,也是詩人的趙翼,講作詩作文章的道理,他說“窮而后工”,如果希望詩文做得好,必須是經歷過苦難倒霉。環境越窮,文章詩詞越好,千古的文人,好的文學家都是倒霉人。這并不是運氣的關系,而是人到了功名富貴沒有,人際關系也淡薄,復雜的事情就少了,坐在那里也沒有別的事情做,專想那些尖酸刻薄的辭句,詩文當然就會好。等到得志以后,一切情緒境界改變,文章也寫不出來了。就算偶爾有個意境來,剛提筆要寫,部屬又來請示,他喊了一聲報告,又把那個意境趕跑了。所以,文章學問,的確是“窮而后工”,這是中國千古的名言。

        清人趙翼,吹牛說自己詩文好,留下了兩句詩:“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這是引用《孟子》的典故,說熊掌與魚二者不可得兼的意思,兩樣好菜不能同時來。趙翼借用《孟子》這兩句話,描寫自己又想學問文章好,又喜歡錢多官位大。結果,他說自己一輩子,文章也沒有寫好,官也沒有做大,錢也沒有賺夠,一輩子不上不下,懸在半空之中。這是他的客氣話,實際上,他的學問非常了不起,在三百年的文化歷史中,也算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總之,求學問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愈加愈多,知識也愈加愈多;修道是把所有的知識學問,以及一切心中所有的,慢慢地減少。所以學問是加法,修道是減法;做學問是吃補藥,修道是瀉藥,什么都要空掉,這兩者相反。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連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無所有;然后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文字很簡單,意義也很簡單,一說就明白了。問題是,做起來很難!如何能夠把自己損之又損,放棄了又放棄,放到了一無所有之處,才能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有的境界!

        一般學道的人,都是求有,自己實際上都在加。本來道理上知道是空,而在做工夫的方法上,自己都是在加。有的人學佛學道,有一個功利目的的思想;對世間的事情失意了,失敗了,或者看不慣了,或者自己不合適了,就跑來修道。心中想,也許這方面可以超越,學會了比別人好,學會了可以解脫生死,可以跑到太空去玩……這種思想都是功利主義的思想,是“為學日益”的思想和動機,與“為道日損”完全背道而馳,也就是修道不可能成功的。

        老子在這里清楚地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能夠學問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兩種能力:“提得起”是做學問要“為學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為道日損”,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個人,能夠具備這兩種能力,兩種智慧,兩種勇氣,所謂智勇雙全,就太難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學問,才用功讀了一個禮拜的書,便覺得很累,就停下來去玩了,為學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話,放不下,剛打坐幾天,又覺得一天到晚坐著,淡而無味,浪費時間,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為道日損”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為學未益、為道未損的情況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樣過了一生。這就是我們讀了《老子》以后,自己應該反省的地方。

        前面說修道與做學問是兩個分別不同的方法,下面再說道的作用。

        圣人以道德行為得天下“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說,以無事而取天下是最高的道德,就是做事業也要以之為最高道德標準。這也就是最高的政治哲學,也是最高的謀略。

        中國的歷史,是講究無事取天下的,堯、舜、禹可以說是如此,禹以后商湯、文、武、周公、孔子,歷代的圣王,差不多都是如此。說到孔子,雖然他沒有取天下,不過他取了另一個天下,就是空的天下,所以被稱為素王。素王是沒有土地的皇帝,換言之,他是文化王國的帝王,在文化王國中,他號令數千年,甚至可以號令萬代。這樣取天下,是歷史上取天下的標準,也就是以無事來取天下。

        “無事”就是只要求自己行為的功德成就,道德的成就;不是以謀略,不是以手段,不是以有為的功業來取天下。所要求的,僅是自己內在的圣人之道。雖眾望之所歸,那是余事,不是本事;本事就是本分的事,就是學道,學習如何完成一個圣人之道。

        所謂學道,學圣人之道,當然不是我們現在打坐的修道;打坐修道是修道的一種而已。而修圣人之道,則是道德行為內外的成就。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以力量功業打下來的天下,是有事取得的天下。所以,秦漢以后的中國歷史而言,都是有事取天下。因此,我們在歷史哲學上,可以用兩個觀點來看,三代以上所謂的公天下,是以道德治天下,不是以戰功取天下。秦漢以后必須有功在人間,尤其是戰功,這也就是以武功取天下的。所以,秦漢以后取天下,就是老子所講的有事取天下。

        有事取得了天下,也是成功,當時也有了天下,但是老子為什么又說這樣是“不足以取天下”呢?這就是我們中國歷史哲學的特點,正如孟子所提過的“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到秦漢以后,以戰功而統一國家天下的,都不是以德取人,表面上以王道做號召,實際上是霸道。“以力服人者霸”,就是以戰功使人不能不服從。同樣兩個“服”字,意義完全不同。老子所講的道理,加以引申,提出一個王道,就是道德政治的哲學,也就是政治道德。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废嚓P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