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

      作者:南懷瑾 全集:老子道德經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shàn)行(xíng)無(wú)轍(zhé)跡(jì),

        善(shàn)言(yán)無(wú)瑕(xiá)謫(zhé);

        善(shàn)數(shǔ)不(bù)用(yòng)籌(chóu)策(cè);

        善(shàn)閉(bì)無(wú)關(guān)楗(jiàn)而(ér)不(bù)可(kě)開(kāi),

        善(shàn)結(jié)無(wú)繩(shéng)約(yuē)而(ér)不(bù)可(kě)解(jiě)。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人(rén),

        故(gù)無(wú)棄(qì)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物(wù),

        故(gù)無(wú)棄(qì)物(wù)。是(shì)謂(wèi)襲(xí)明(míng)。

        故(gù)善(shàn)人(rén)者(zhě),不(bù)善(shàn)人(rén)之(zhī)師(shī);

        不(bù)善(shàn)人(rén)者(zhě),善(shàn)人(rén)之(zhī)資(zī)。

        不(bù)貴(guì)其(qí)師(shī),不(bù)愛(ài)其(qí)資(zī),

        雖(suī)智(zhì)大(dà)迷(mí),是(shì)謂(wèi)要(yào)妙(miào)。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不著痕跡的善行這一章所講的修道標準,非常符合佛教傳入中國后,所特別強調的大乘道精神。道家和儒家本來就融通了出世與入世兩條生命路線,只是在表達的方式和因時因地的制宜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而大乘佛教在這方面,開發了中國有史以來儒道不分家的精神。要修養到這種儒道兩家出世入世不相妨礙的程度是相當困難的。當然歷史上并非沒有此等人物;也許有些為帝王的,或者為國家良臣大將的,甚至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市井小民,有人也許有可能做到如此的境界。

        前面講到萬乘之主,不以身輕天下的重點,必須有“終日行而不離輜重”的身先天下的責任感;但在作為上,又須具備“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自處與處世之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種內圣外王的最高境界呢?本章恰是一篇最好的說明。

        現在先講本章對修道人在行為品格上的要求,必須要做到“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的標準,然后才能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所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為善的行為,不像車輛行過道路一樣,留下痕跡,如果有了輪印的痕跡,就知道車子經過那些地方,等于自掛招牌,標明去向或宣揚形跡了。

        所以說“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由此理推,一個人要修道,當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無上大道并非人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虛寥廓、寂滅無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于下乘,就如車過留痕,已有形跡可循,已非至善了。

        后來莊子更加發揮“善行無轍跡”的意義說:“絕跡易,無行地難。”一個人的動作行為要想不留痕跡,雖然已經很難做到,但也不算太難。比如強盜和小偷,他在作案的時候,盡量要消滅現場的痕跡,甚至戴上手套,穿上襪子,想要做到不留手指足趾的印模。這也不算太難的事,挖空心思,還能做到。但是他在自己作案以后的心田中,那個事實的影像,卻是一輩子也難消滅的;甚至到臨死的時候,內心更加明顯地有罪惡感。這便是莊子所說“絕跡易,無行地難”的道理。

        同樣的,一個人做了好事善事,盡管想要做到不使人知,不自我顯揚,但“為善最樂”的心情,終會存在心像之中,雖然只求“陰功積德”,可是仍有心理上善行的痕影。這也是“絕跡易,無行地難”的最難之處。

        唐末神仙呂純陽真人,相傳能御劍飛行,在空中來來去去,這在飛機與航天飛機還沒有發明的當時,那是多么的值得人們羨慕啊!呂純陽自己便有一首詩說:

        朝游北海暮蒼梧 袖裹青蛇膽氣粗

        三醉岳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蒼梧在廣西,青蛇是劍。一個人能在一天當中,輕身飛過整個的南北地區,當然是飛空無跡,多么可貴!但如從莊子的觀點看來,仍然是“絕跡易,無行地難”。所謂“此雖免乎行”,這雖然不要走路那么辛苦,“猶有所待者也”。他說要如列子一樣憑借風力而行,如果沒有風力,也是飛不起來的??傊?,飛來飛去,表面看來不著痕跡,但你總還是地球上的人物,總要落到地球上,要腳踏實地才行啊!

        我們講了這些故事,還是多方說明“善行無轍跡”的不容易?,F在讓我們話說轉來,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方法,卻與佛家對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大乘說法不謀而合。例如佛說布施必要做到三輪體空,所謂三輪體空,就是說當你在布施幫助別人的時候,“施者”的我相與“受者”的他相,以及“施事”(布施行為的事實),這三種心理和行為現象都必須當下皆空,徹底不留痕跡,才能達到度過彼岸的真空正智而得大解脫的境界。如果有一個境界,那就是著相留跡了。這只是借用名詞而已。說到徹底之處,便是禪宗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才是究競。

        講到這里,我們再舉一則唐代鼎盛時期禪宗的故事,做更進一層明顯的說明。禪宗有一位著名的大師,叫南泉禪師,他是馬祖的大弟子之一,在唐代各大禪院中,他的教化算是比較輕松幽默的一個。因俗家姓王,平常他常自稱王老師,不喜歡什么大師、禪師、法師或師父的稱呼。

        當時一些禪宗叢林的大寺院,寺產很多,放租給一般老百姓耕種,到了時間才有人去收租。有一年的秋天,南泉禪師親自下山去收租,誰知到了該地頭,那些佃戶人家早已把素齋準備好了請他吃。他覺得很奇怪,問大家道:“我一年難得下山一次,你們怎曉得我要到,而且把素菜也準備好了呢?”佃戶們告訴他,昨夜土地公托夢給我們,說方丈和尚明天下山,所以我們趕早準備齋飯歡迎。南泉禪師聽后,臉色大變說,我修行不得力,鬼神竟然知道我的落處。意思是說,自己的起心動念,都被鬼神看得一清二楚的,那自己所謂學佛修道不是白修了嗎?真正的大善人,等于佛家的大善知識、大菩薩們,他的起心動念連鬼神都不知,一般凡夫哪里能夠估料他在做什么!這叫做“善行無轍跡”的榜樣。

        會說 會做 又會教再說,“善言無瑕謫”,真正話說得好,毫無瑕疵,就沒有一點毛病可挑剔,沒有一點可責難的地方,隨便哪一句話,都合乎情合乎理。但是,討論這句話,老子似乎自打耳光,因為他寫了五千言,應該說是“善言無瑕謫”,可是,后世研究老子的人,卻挑出了他許多的毛病。

        另外,釋迦牟尼佛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否認自己曾說過話(法)。更有佛經中維摩居士與文殊菩薩的辯論,辯論到最后不說話了,這個“一聲不響”,當然就沒有任何毛病了。所以說,只要一開口就有毛病,因此,“善言”就是不說話。你認為不說話時沒有話說嗎?“無聲之聲,其響如雷”,在教育界久了的人,有時候對一個學生不說一句話,就是最大的處罰和鞭策,有一句話已經落于下乘了。

        “善數不用籌策”,真會算數的人,不用打算盤就能算出數來。“籌”是計數用的碼子,“策”是計數的工具。最聰明的人,腦子比計算機還快,數字一報,馬上加、減、乘、除就算出來了。所以說,善算的人不靠工具,而用頭腦。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用鎖把門鎖住,不算“善閉”,如果說用電鎖把門關閉,使人打不開,那用電亦能打開;真正打不開的東西,是沒有關楗的。什么東西使人打不開呢?虛空才打不開,因為它沒有開關,能把虛空的奧秘打開才是大學問。最大的奧秘是宇宙,直到現在也沒有人能打開。有一些科學家,例如愛因斯坦,想打開宇宙的奧秘,最后他來不及打開就去世了。

        假使他能再活幾十年,也許可以找到這個奧秘,那時也許整個人類文化也要改觀。宇宙間有一個不可知的東西,也許是上帝,是超神,所以說,宇宙虛空是個大奧秘,“善閉無關楗”,雖然沒有鎖但永遠打不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真正會打結的人,雖不用繩子捆,但永遠解不開,那就是我們新文學所說的“心鎖”——感情的鎖。這個鎖能把你捆得牢牢的,永遠解不開,如果能解就成道了。所以,佛家把妄想、煩惱叫“結使”。這個“結”打得沒有結的形象,也看不出中心在哪,找得出中心就解脫了,但是沒有人找得出來。所以,“善結”就是沒有繩子捆你,但你永遠跑不掉。感情的力量多么大啊!不管你跑到哪去,跑到國外,也要打越洋電話找你。但是,想要解脫它,我們人又很難做到,能夠做到的話,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這幾句話解釋什么呢?怎么才能做到呢?那就是前面說的,“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要非常閑靜,超越一切物理世界,才能做一個真正的圣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因此,圣人之道,永遠是救世救人的心愿,真正的大圣人,不拋棄任何一個人,對善人要救要度,對壞人也要救要度,這就是圣人之道。假如說,信我的人得救,不信我的人下地獄,那就不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信我的人得救,不信我的也得救,最可憐的人也得救。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圣人不但要救人,并且要救物,但那是有次序的,要先救了人,再救萬物——“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是中國文化的次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幫助自己親近的人,仍有余力再慢慢地擴大范圍,把人都救了,再救萬物,而且要做到沒有棄物,這是程序問題。換言之,等于佛家的由小乘而后到達大乘,由個人的自我開始而擴大,而及于“天下為公”。

        這樣的行為,是謂圣人之道,老子為它取個名“是謂襲明”。“襲”是延伸的意思,在無形、無聲、無色、不著痕跡的情況中,慢慢將光明延伸出來。

        天地萬有的本體,永遠是光明的,人們把自己光明的道遮住了,變成無明就黑暗了。“襲明”引申人類光明的一面,是至真至善之跡,這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做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老子叫我們做人要尊重任何一個人,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這與孔子的觀念完全一樣。老子說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我們自己覺得是不善人,就應該跟善人去學習,那么,不善人就是“善人之資”了。其實壞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換句話說,如果善人是我們的教授師,不善人就是我們的副教授師??吹饺思业膲?,我們不要去學他的壞,而且更要憐憫他。所以說,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資”,如果世界上沒有壞人做些壞事,我們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壞了,那壞人豈不是好人反面的教育嗎?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修養到達最高處,善惡兩方面都平靜下來,不思善、不思惡,因為真正善的人,他不需要人家崇拜,如果自認是善人,你看到我就要叩頭,那這些善人只是“散人”罷了。“不貴其師”,他不需要你崇拜,你也不必要去崇拜他。

        “不愛其資”,既然善的都看不起,那惡的更不用說了。善惡兩邊都清凈,歸到清凈無為,是謂“至道”。這個時候,真正如同西方宗教的“得救”了。佛家講“得度”,得度了什么?就是真的悟了道,得了真智慧。所以,真正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像個大笨蛋;真的大笨蛋,你不要輕視他,可能他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大智慧人。

        我經??吹揭恍]有受過教育、一個大字都不認識的人,有時候隨便一開口,真是嚇人,因為他真高明,會被他嚇得冷汗直流。但必須要你自己去體會,否則還以為他是一個大笨蛋呢!真智慧不是讀書來的,不從知識中來,而是自然就有的。

        所以,真正的智慧,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大迷糊的人。不要認為我們讀了幾本書,認識了幾個字,就是有智慧,這是有限公司;那些沒有讀過書有真智慧的人,是無限公司,就是“是謂要妙”的意思。所以做人做事與道德的修養,是最為緊要的。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相關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