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作者:南懷瑾 全集:老子道德經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太(tài)上(shàng),下(xià)知(zhī)有(yǒu)之(zhī).

        其(qí)次(cì),親(qīn)而(ér)譽(yù)之(zhī).

        其(qí)次(cì),畏(wèi)之(zhī).其(qí)次(cì),侮(wǔ)之(zhī).

        信(xìn)不(bù)足(zú)焉(yān),有(yǒu)不(bù)信(xìn)焉(yān).

        猶(yóu)兮(xī)其(qí)貴(guì)言(yán).功(gōng)成(chéng)事(shì)遂(suì),

        百(bǎi)姓(xìng)皆(jiē)謂(wèi):“我(wǒ)自(zì)然(rán)”.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人生哲學與道的層面這一章,老子另起爐灶,又提出一個名稱叫做“太上”。“太上”等于《易經·系傳》上的:“形而上者之謂道”?,F在我們講中國哲學,有“形而上”三個字,是譯自西方名詞,但采用《易經》中的觀念。“形而上者之謂道”,是說萬物尚未生長以前,名之為道。“形而下者之謂器”,是說有形象的萬般事物生長起來了,各式各樣,五花八門不可勝數,就叫“器世界”——物理世界。形成物理世界之前,名之為“道”,《易經》稱為“形而上”。

        道家“太上”的名稱,初見于《老子》。其實殷商以前就有“太上”這個名詞了。中國文學上有句“太上忘情”。固然,人生最痛苦最難做到的是忘情,人之所以活著,大都靠著人情的維系。人是感情的動物,古人說:“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有你我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痛苦。因情受苦,忘情更難。然而“太上忘情”,并非無情,而是大慈大悲,無偏無私的大情,譬如天地生育萬物,平等無差,不求回報。

        老子所講“太上”,是太過多情又似忘情之道,只有“下知有之”。所謂“下知有之”的意義,是說有一種下等人,我們認為他很笨,其實他倒是真智慧,早已領悟到“道”的人。真正的哲學家,都出在鄉曲地方,雖然一輩子沒讀過書,真同一個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當他遭遇到痛苦時,就痛痛快快哭一陣,想想自己命苦就算了。我有時常有此感觸,尤其在偏遠的落后地區,看到茅屋破家里頭,有些老人家,穿得破破爛爛,食不果腹,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苦死了。你問他:“為什么不住兒子家養老?”他很輕松回答說:“我這一生注定命苦,只有認命!”真令人聽了肅然起敬。他比誰都懂得人生哲學,“認了”就好了。

        像我們有些人,自認是第一等讀書人,其實并不如鄉愚的智慧。他們才是宗教家、哲學家。尤其有些年輕人學佛學道,剛看了一點佛學,就自以為只差那么一點點,好像同佛差不多了,很可悲。而那種表面看似下愚的人,卻倒知道有一個東西,不管是叫“佛”、叫“天”、叫“上帝”、或者以中國古代的代號叫“命”,他就認定那個東西,至死不渝,比別人都看得開,都豁達。這便是“太上,下知有之”的道理。

        再下一等人,相信要燒香供養,磕頭拜拜,贊嘆不絕,每天還要反反復復唱念幾次,這是屬于宗教性的儀式活動,便是“其次,親而譽之”的楷模。更有其次的人,他也許不信宗教,亦不信道,但內心無形中卻有一個可畏的東西。實際上,我們認為最下愚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第一等的修道人。要不然,須要有真正智慧超越的人才能修道。我經常說,有兩種人可以學禪。一種是一個字也不認得,像張白紙,本身很容易修道開悟。另一種硬要智慧透徹,聰明絕頂才行。像我們這些不上不下的半吊子,半通不通的,最要不得,修道往往一無所成。老子講了這三種人,側重于“大智若愚”的要點,換言之,大愚也就若智了。

        如此,等而下之的,“其次,侮之。”又下一等的人,偏不信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真高明的人一聞道就悟了,并且百分之百地奉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這種人聽盡管聽,說是不信嗎?卻又每個禮拜天一定上教堂祈禱禮拜。一到初一、十五,便一本正經跑店子,上香拜佛。平常庸庸碌碌、隨隨便便,好像只有那一天才有菩薩、神明顯靈,其他時間,胡作非為都可以,這便是若存若亡。還有些人,聽人傳道說法,自認為最高明,認為別人都是神經病,一笑,就走開不理了,這就是“其次,侮之”的典型。“下士聞道,大笑而走之”,便是如此。后人又補上一句:“不笑不足以為道”,那是說,如果不這樣不屑地嘲笑一下,那還算有道嗎?彼此頑固托大,都自以為是,看來多么可笑。

        再說“其次,侮之”的人,根本不管天高地厚,根本不信道,以為信道對人格是一種侮辱??傊?。“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人的智慧參差不齊,有些人信是信,卻不徹底,半信半疑,因為他沒有把真理窮究徹底。有些人根本就不信,硬說個“老子偏不信邪”,你也把他沒有辦法。此中的千差萬別,老子并沒有再詳加分析。這等于人類天生智能的分級,佛學則分為眾生的五種“種性”,也就是所謂的“根器”之說,頗為相似。

        這一章,老子最后下一結論,形容這個道說:“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等于說,道是天地的公道。學道并沒有什么秘密的,只要你程度夠,誠心向學,一定便可得道。道為天下所共有,既不屬于你,也不屬于我,若你懂得的話,方知本來屬于你,也屬于大家,不是某一個人享受的禁臠。千萬別認為真理只在自己這邊,非要求道求法的人巴結你,向你磕頭行禮才能傳道。我認為這種作風,是作踐自己,多沒意思。

        道不藏私,但卻“悠兮其貴言”。“悠兮”是悠然自得,所謂“其貴言”的意思,卻很難說得清楚。“貴言”,不是說應該很寶貴地告訴你這個意思,而是再怎樣高明的語言文字,都很難形容出道的境界。那么,道在何處見?——在行為上、現象上見。道的本體,無形無相,“說似一物即不是”,不能用世間名相來界定它。“有生于無”,宇宙萬物就從這“清虛空靈”的“無”中建立起來,故曰“功成事遂”。

        一個修道人真通達了道,才能看透道的表達作用,才能認識道的本來面目,和如何創造千變萬化的宇宙事物。道體所表達出來的東西,只是其第二重的影子而已。我們要認識它的根本,只好在這第二重的投影上,在這道體所創造出來的事功上去了解。這個事功尚分二重意義。依儒家世間的學問,即平常我們所講事業的成就,比如,學科學應該有所發明。你學什么?學物理,那你還在學習階段,不是物理學家,更不是物理科學家。你學化學,那也不算化學家,或者化學科學家。那開始發明,發明物理或化學原理的,才算摸到宇宙科學的真髓,而由當中表達出一套事物的規則,再由這套理論科學的規則中,進一步發展應用科學的實用技術,生產出令人目不暇給的生活用品,利益世人,或者傷害世人。

        如此,學道,學世間各種知識,都是一層一層地進到內部的核心,也都一層一層由內部核心,表現出具體的功用來。這之間層次深淺的不同,事功的大小也就有別。這是“功成事遂”。等到事情有所成就,“百姓皆謂我自然”。等你的事功表達出來,久而久之,大家習慣成自然,就說這本來就合于自然之道,沒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道是自然而有的,可是我們一般人要回轉到這道的本來境界上,那是有得修的,這之間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歷史哲學問題。就是中國哲學與宗教哲學,以及歷史哲學的發展史問題,牽涉太廣,而且各個問題都可成為專題,暫時到此打住,以后有機會再講。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废嚓P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