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作者:佚名 全集:中庸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關鍵詞:中庸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

        后面這幾句話,是中國文化、東西方的文化——宗教也好、宗教的哲學也好、或者不是宗教哲學、純粹的哲學也好——一切人文文化的一個萬古的名言,不能變。它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道”這個東西并沒有離開我們哦!每個人生下來本身都有道的,因為“天命之謂性”嘛,個個都有道。“不可須臾離也”,這個“須臾”是中國的形容詞,等于佛家后世來說的剎那之間。那么佛學講剎那,那很嚴重,人一個彈指包括六十個剎那。中國人講須臾,有多少個剎那、含有多少個彈指(指頭彈動一下)沒有規定,反正最快的速度就是須臾,一下子;就是眼睛眨一下也有好多須臾了。所以這個“道”啊,他說“道”這個東西,他上面講的好像是做功夫修養,不可以有一剎那離開道的,好像叫我們修道的人要小心,隨時要在修道。事實上進一步說,這個“不可”啊!事實上教我們認清楚“見道”的方面。人,生來各個有道,就是自己忘記了。“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都非道也。”說——道啊,修它就有、不修就沒有,那不叫做道,那是修得來的,沒有用。譬如現在我們大家有些人修道、做功夫,或者打坐,打起坐來有道,“啊!很好,我在學佛!”放下腿子來,佛也沒有了,道也沒有了——那叫修腿,不叫做修道,那叫做“腿也者不可須臾放也,可放者非道也”,啊!那就不對了。他說道這個東西啊,就在我們這里,隨時隨地有。“可離者”,認為道可以離開,認為我現在為什么要修道?——道掉了,所以去找回來。找得回來一樣掉得了啊!那不是真道。

        這個道是“天命之謂性”,人人生命當中本來有的。“可離者非道也”,離得開,做功夫再回來、不做功夫又掉了,你這個不是道哦!要搞清楚,這樣不是修道哦!這樣是你在做某一種練習而已。真正的道,就同佛家說的一樣,一悟千悟、一得永得,不掉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同樣的道理。這個道是沒有變動過。所以講,這幾句話是東西方宗教與哲學中的哲學,是萬古的名言。“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但是下面就講到“修道之謂教”。

        事實上我們這些人啊,生下來以后把道離開了——不是離開,道沒有離開你——蒙蔽住了,自己蒙蔽住了,不曉得自己的本身有那么大的寶貝,道是永遠跟著我們的。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自己見道啊?是后天的情識、觀念把這個道擋住了。他要我們怎么樣修道呢?要“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在行為上講,在修道上來講,他說所以啊,我們每一天都在做事,要小心,自己要做個范圍——戒,要謹慎。“其所不睹”,看不見的地方要小心,為什么呢?就是曾子在《大學》上講的“小人閑居為不善”。一個人平常很道德,很嚴肅,當你一個人在房間里頭,都關起來,都看不見的時候,你什么怪相自己都會做得出來,什么事情都會做得出來,這就不是修道人的規范。

        修道人“戒慎乎其所不睹”,一個人都看不見的時候,乃至鬼都看不見你的地方,等于平常那個在佛堂里、在教堂里、在孔廟里、在父母的前面、在祖宗的前面,完全是一樣,這是修道的行為。所以“戒慎乎其所不睹”,表面和背后完全一樣,那還不算數;看見與看不見的地方一致,這是道德的標準、行為的標準。“恐懼乎其所不聞”,恐懼,害怕。你說沒有關系,我們罵他兩句,不要緊,他聽不見;果然別人、第三者是聽不見,我們自己(卻)違反了自己天性上的道德。即使沒有人聽見,乃至沒有鬼神聽見,可是一樣要恭敬而嚴肅,這是行為的標準,也就是一個人有沒有教養,教養的標準。中國幾千年來文化的教育,《大學》、《中庸》、《詩經》始終朝這一條路上走。我們過去的教育是如此,這幾十年、七八十年變得很厲害。這是講形上。

        但這兩句話這樣解釋就是根據上面“修道之謂教”(來的),“修道之謂教”就是“行”了。假設拿修道來講,同上一句“天命之謂性”的見道來講,又不同了。那么,兩個字你要注意——“睹”,眼睛看見;“聞”,耳朵聽見。他說道在哪里見呢?“戒慎乎其所不睹”,看不見的,見而不見,那個地方是道的體。所以要想見到道的體,“率性之謂道”,真正是自己“天命之謂性”。你如果打起坐來,前面有光,不是道;道是看不見的??匆娪泄?、看見有個佛像、看到了孔子,都不是!道是看不見的,它無形色,也無聲音。所以《中庸》最后有交代,“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這個本性啊,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得,它充滿宇宙之間,空靈絕頂。所以說,“戒慎乎其所不睹”,一切無所見、見無所見的地方,正是你見到自己本性、悟道的時候??墒且磺腥诵薜?,總要抓一點東西吧,而且有時候看見什么啊?啊,我看見蓮花了,看到菩薩了,看到上帝了,就是習慣性都要看見一個東西或者是道。“天命之謂性”,(這個)“性”不是肉眼可見——不可見處體會這個性命的本來,你差不多到了。所以“恐懼乎其所不聞”,換句話,你(要)小心、謹慎,有所聞、被聲色所擾的不是道,有形可見也不是道。所以你們大家研究佛家《金剛經》也一樣,釋迦牟尼佛也這樣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么跟《中庸》一比一樣,(只是)兩個表達的方法不同。所以不可見、不可聞,“天命之謂性”,本性的境界。我們剛才是進一步解釋這兩句話是“見道”、“修道”同“行道”,都連起來把它說明了。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