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關鍵詞:論語,堯曰第二十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于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這章是講知命、知禮、知言,這三方面都非常重要,學者不可不知!孔子把這段話做為告誡,這味道是無窮的。編排《論語》的人把這章放在最后,也是有他的深義,一會我們再談。首先孔子第一句話是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该故鞘裁?我們先看先儒的批注,孔安國注「命,謂窮達之分也」。窮是貧窮,行不通,達是通達。窮達之分,分就是有數,一個人一生貧還是富,窮還是達都有個數,這叫命。

        皇侃的《論語義疏》就把這個意思展開來講了,「命為窮通夭壽也」,窮通還加上夭壽,夭是短命,壽是長命。換句話說,人的富貴、壽命、兒女、功名等等都有個數,這叫命。我們平常人講你命很好或者說命不好,這就是講窮通夭壽?!溉松忻?,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皇侃這個話解釋得好!就是人一生下來他就帶著個命數,這個命數受之于天,就我們講的天生的?;浇套诮汤锩嬷v的上帝創造的,上帝設計好的。那么實際上是什么?實際上就是因果。人這一生命好,是因為前世修得好,前世他能修財布施,他這一生就有財富;前生能修無畏布施,這一生有健康長壽;前生有法布施,能夠常常教導別人,他這一生有聰明智慧,這都是前因決定后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惡果報絲毫不差。不可能種瓜的得豆,種豆的得瓜,沒這個道理。所以所謂受之于天,這個天應該解釋天然、自然,果報自然,不是人為預設的。前生造的是什么,這一生就決定是什么,「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大家讀《了凡四訓》,這個道理就明白了。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真有其人!他就是從小的時候遇到一位孔先生給他算命,算定了。二十年真的完全按照孔先生所算的來走,一點不差??脊γ夹悴诺趲酌?,得到國家多少俸祿,一點不錯。還給他算命中無子,秀才以上就沒有功名,舉人、進士得不到,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壽終正寢。算得太精確了,這二十年來絲毫不差!所以了凡先生知道不用打妄想,人所謂「進退有命,遲速有時」,該來的會來,不該來的想也沒用?!该镉袝r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他明白這個道理,這叫知命了。知命的人他不會強求,他生活就隨緣。但是了凡先生只知道一半,沒知道第二個,另外一半。另外一半是什么?人雖有命,但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就不是宿命論。

        了凡先生二十年來是宿命論,他承認是有命,沒錯,算準了,不承認也不行,擺在面前的事實,這是前生所造作的因果決定他這生的命。那命能不能改?這個問題他是在棲霞山云谷大師的禪堂里面坐了三日之后,被云谷禪師激發出來的這個問題。因為他跟禪師對坐三日三夜,不動一個念頭,沒有妄想,太難得了。云谷禪師也覺得好奇就問他,凡人之所以不能成圣,就是因為妄念相纏,你這坐三日竟然不起一個妄念,你用的是什么功夫?了凡先生就老實告訴他,我沒什么功夫,只是知道有命,命定了,沒什么想的了,所以心很安。了凡先生這么一說,云谷大師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一個豪杰,沒想到你還是個凡夫。這就激發出了凡的疑情,這話怎么講?云谷禪師就說,這二十年來你的命給孔先生算定了,怎么就沒想到改一改?完全受到命運的束縛,你說你是不是凡夫?這時候了凡先生就好像醒悟了,命能改嗎?能改!云谷禪師告訴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你怎么改?斷惡修善就能改。這一生好的命過去修善得來的,這一生不好的命是過去積惡得來的。我要希望未來的命運改過來,那就斷惡修善。

        所以云谷禪師讓了凡先生自己反省,你為什么沒有功名?你為什么命中無子?這一問了凡先生就開始反省了,想了半晌說,確實我不該有功名。為什么?自己德薄,所以福就不厚。譬如說很愛談論是非,很愛嘲笑批評別人,而且做事常常不耐煩,急躁,不能夠耐大事。大凡福報大的人,做到高官的人,他都有種耐煩做事的心態,他有定力,而且不會亂說話,慎于言。你們發現沒有?做得官愈大的人,他的口封得愈好。慎于言的人才可以信賴,多言則少信,多怒則少威。整天發脾氣的就沒有威風,整天說話的常常別人就不信賴他。就像我們剛才讀到的孔老夫子講的這個四惡,了凡先生發現自己好像也常常有,所以他沒有官當,沒有功名。他命中所以做一個小小的官吏,一個很小的小縣城的縣長。

        那為什么自己沒有兒女?不懂得惜精神,有潔癖,所以水清則無魚。而且愛心不夠,為人也比較刻薄。見到人家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肯幫助,矜惜自己的名節,把自己的名節看得太重了,很多該做的正義的事情都不想去做,不敢去做,愛心不夠。天地能夠生養萬物,憑什么?憑愛心,好生之德。如果愛心不足的人就沒有后代。愈是刻毒的人愈是沒有后代。所以要有后代,要能生兒育女,改變自己刻薄的心,要長養仁愛的心。所以了凡先生反省自己很多過失,明白了,原來自己這個命還是因為自己的習氣、自己的性格決定的。那要改造命運,先改習氣。所以云谷禪師給他功過格,他回家認真的來修,每天反省自己有什么過失把它寫下來,每天修的什么善事把它寫下來,慢慢修,愈修愈順,習氣漸漸都改了,所以最后命運全改了。你看,他本來命中無子,他生了一個兒子。本來命中只有秀才,他后來做到了進士,考上進士了,做的官也大了。他沒有求壽命,但是壽命延長了二十年。他本來是五十三歲要死的,他是到最后七十四歲才走。

        《了凡四訓》是他六十九歲的時候,寫給自己兩個兒子的家訓,改了命運了。所以人受命于天,立命在我,這個要懂,這就不是宿命。故不可不知也,這個不能不知道!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強求就是什么?不是按照因果,那叫強求,勉強的求,那是向外求,不是向內求。向內求是什么?通過改自己的毛病習氣增加福報來改命運,這是向內求。向外求是什么?不改自己毛病習氣,拼命在外面攀緣。即使給你攀到的,也是你命中本來就有的,你不必去攀也該得到的,你何必去強求!強求可能會提早一點,但是這可能會折損你的福報。君子知命,所以樂得做君子;小人不知命而強求,冤枉做了小人。君子不僅不強求,反而什么?不斷的修身立德,修己以敬,改造命運,這就更快樂了。君子改造命運,自強不息,他很勤奮,他不是宿命論,不強求,什么都不做了,那還是小人,他不能自強不息。同時還是厚德載物,養自己的厚德。

        君子效仿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各人的前因雖然不同,就是所生的命不同,這個可以算,但是你知命還要懂得改命,怎么改命?修德,這叫立命,這不是宿命論。你能自己立命了,你就能為生民立命。怎么個為生民立命法?用教育。把古圣先賢這種道理,尤其是因果的道理為大家講清楚,而且以身示范,你先做出來讓大家看到。就像了凡先生他這篇《了凡四訓》,你看四篇文章第一篇叫「立命之學」,他先做到了,他把自己經歷寫出來了,太有說服力了!他自己能立命,他就能為生民立命。大家每個人看到了這篇文章都受感動,都明暸了因果事實真相,都能夠自強不息的改命,這是真正的君子之德。所以宋朝的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不僅是君子了,圣人了!圣人如果不能夠改自己的命,不能叫圣人。圣人得到天地的心法,為天地立心,這是講天地宇宙心法得到了,佛法里講的明心見性。自己和生民的命都能改了,才能夠為往圣繼絕學(絕學是古圣先賢的道統),為萬世開太平。這是第一個,君子知命,能知命就能立命。知很重要,知難行易,知特別是難,真正知道了,行起來不難。他一定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第二條,『不知禮,無以立也』。人如果不知道「禮」,就無從立身了?!痘适琛穼ΧY的解釋,他說,「禮主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禮者,無以得立身于世也」。所謂禮,儒家非常重視。禮講什么?我們講禮的精髓何在?皇侃總結得好,禮主恭儉莊敬,恭是恭敬,儉是節儉,莊,端莊,敬是恭敬。恭是對人,敬是對事。換句話說,就是要恭敬,禮的精髓就是恭敬?!?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xiaojing/' target='_blank'>孝經》上講的,「禮者,敬而已矣」,這是做為立身之本。君子修身修什么?就是修己以敬,修自己的誠敬心,通過待人處事接物當中修誠敬心。你能修己以敬,才能夠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你才能夠真正做出利民的事業。自己不能做到修己以敬,你也不可能利民。為什么?你做起事來你會起煩惱??赡苁虑樘珶┝?,你就煩躁,你生氣了,自己都沒修好,你怎么能幫助別人!或者看到利養起貪心了,對名利執著了,做起這些事情就不是利民了,可能是害民了。所以儒家以禮修身,修什么?把誠敬心修出來。如果只是在形式上去循禮、守禮,而不是真正修誠敬心,那沒有得到禮之本,那只是搞形式。學儒要重實質,形式是幫助修實質。人若不知道禮,無以得立身于世。真的,不學禮無以立,立是立身,在這世間行不通。一個人沒有禮,不懂禮貌,待人不能恭敬,那別人也不會恭敬他。他無禮,那別人也不能容他,他最后沒容身之處。

        《皇疏》又引《禮記.禮運》篇孔子的話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這說明禮的重要。禮不是說人為制造出來的規范,孔老夫子或者是古圣先賢故意搞一套禁錮我們、約束我們的規矩,那你這樣想就錯了。它是先王承天之道。所謂天就是自然,符合自然,也就是說隨順自性的,性德,這是承天之道。人本來就應該這樣生活的,無禮是不正常的,不符合自然的、不順自性的,其結果只有苦惱,不幸福,甚至是災難。所以先王他都是證得自性之道,他們所言所行無不符合禮,然后把這一套規矩定下來,讓我們先遵守這個規矩,慢慢順乎自然,做得自然了你就也證得自性了,你也成圣人了。所以他是以治人之情,情是我們的情欲,是煩惱,要對治,不能縱情縱欲,以禮來做規范。所以失了禮就要死,得了禮就生。以死生做為得禮還是失禮的一個后果來講,這是講到絕了,所以不學禮就不行!這個禮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是學那些禮儀制度而已,要學那里的精神,要學圣賢的心法,而在當今社會活學活用,這才能行得通。不是學死的,得活學活用。所以經義得講透,讓我們理解透徹了,我們才知道怎么去做,不能學呆了。

        下面一條,『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雪公引劉氏恭冕說(就是劉恭冕,他是劉寶楠的兒子,也是清代的大儒),「言者心聲,言有是非,故聽而別之,則人之是非亦知也」。這是教我們懂得聽話,人的講話、言語是心之聲。人講話都是心里想的他會用語言表露出來,但是表露的有的是,有的非。如果是小孩,童真的小孩,他心里想什么他就說什么,那就是是。但是大人就不一樣,大人有時候他會把它扭過來,心里想這樣他就說那樣,這叫非,心口不一??墒悄懿荒苈牫鰜?可以聽出來,因為起心動念了就有偏向。有智能、有學問的人他能夠判別其中的是與非。故聽而別之,你能夠判別、辨別,你不會迷惑,不會上當,這是智慧。故人之是非亦知也,他心里想的真實意圖就知道了。

        所以知言才能知人,知人是知道這個人的心地,善人還是惡人,是忠信之人還是狡詐之人,這個能夠聽得出來。但是這要學,要有學問才行,還要心要細。學問,其實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學問就是把放出去的心抓回來,這叫學問。我們凡人那心都往外跑,攀緣于六塵境界,現在要從六塵境界中收回來,管住自己的那顆妄想心,不讓它再跑出來,這就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功夫。你有這種學問,你聽到別人講話,你能夠知道他的心地。一般講他心通,他心通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神通,是人的本能。你只要把放出去的心收回來,你心清凈了,你就有他心通。不僅有他心通,你還有宿命通,你知道過去,知道未來。過去生生世世都能了解,未來發展你也知道,心里感知很準確。甚至有天眼通、天耳通,很遠的地方發生什么事情,你知道,那里的聲音你能聽到,這都是人的本能。只是我們現在的妄想心太厲害了,收不回來,失去了這個本能。也不是真失去,只是被妄想心給蓋覆住。把妄想伏下去,本能就現前。

        那么「知言」,在孔子《周易.系辭傳》上有這么一段話,這是做為一個示范如何知言,這孔子說的,「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這都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將要叛亂的人,就是叛逆人,他的言辭帶著慚愧,不好意思。為什么?心里虛,做壞事心虛。中心疑者其辭枝」心里有猜疑的人,那么他講的話就支支吾吾的,不能夠順暢。吉人之辭寡,一個有福的人講話少,那這種人堪受大任。躁人之辭多,講話多的人這肯定是心浮氣躁的。你看,聽言語就能知道他的性格。

        誣善之人其辭游,這是講是非的,去講人壞話,特別講善人的壞話,誣告。講這些是非,有的人很會講,講什么?好像自己沒有給你下什么結論,把這些東西都講出來之后,讓你自己下一個結論,這個人是個壞人,你這一聽就上當了。他的其辭游就好像游來游去,你也抓不住他心里那個中心思想是什么,好像他這個講話的藝術沒有一個落腳的地方,你拿不住他的把柄,但是他也已經說出是非了。他的目的就是讓你聽這個是非,他誣告善人、毀謗善人。他講這個詞語閃爍其辭的,似有理實非有理。那這種話要聽得出來,不能上當受騙,尤其是做領導的,最怕是聽讒言,下讒言的人都是很會說話的,叫佞人。佞就是很會說那些話,也很會拍馬溜須的。還有失其守者其辭屈,沒有操守的人他講的話自屈,好像很自卑,不能夠有正氣。

        所以你看這只是告訴我們如何通過聽話,聽人的講話,而知道他的人心。那么我們自己要懂得舉一反三?!堆┕v要》里面又引了《孟子.公孫丑》篇,也談到知言這段,孟子講的「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意思是說偏頗的詞語,這個诐辭通偏頗的頗。诐辭,偏頗的言辭知道他遮蔽在什么地方,你要聽他的話中帶話,言外之意。淫辭是過分的言辭,有的人講話非常激進,太過分,不符合中道,你要知其所陷,就是他失誤的是什么地方。邪辭是邪僻的言語,你要知道他所背離正道的是什么地方。那逃避的言辭,遁辭就是逃避的言語,你知道他理虧辭窮在什么地方,這都是知言而后知人。

        蕅益大師有一段批注說到,「知命只是深信因果耳。知禮,則善于觀心,所謂約之以禮。知言則善于聞法,所謂了達四悉因緣」,這個講的跟佛法完全一致??鬃又v的知命就是知因果,非常簡單,一點不復雜。只要深信因果的人,他才能明心見性。為什么?心性是本,根本,因果是相。一個是本體,一個是現相,所以因果不離心性。在《中庸》里面「天命之謂性」,這個命蕅益大師解釋成能生宇宙萬物的這個識叫命。有一切法唯識,因果是識所生。所以知命的人他知道萬法唯識,而這個萬法無非就是因果相續的現象,因為念念在相續,每一念生出宇宙,念念在相續,所以宇宙在相續,因果在相續,只要有念那就因果相續不空。這個道理真正明白了之后,他深信因果了,哪怕是起心動念都不敢亂來,知道念頭肯定會有因果。善念就有善的果報,惡念就有惡的果報,所以他一定會克己復禮,知禮就是善于觀心。所謂克己復禮,克服自己的毛病習氣,恢復到自性的性德,這是禮。所謂約之以禮,約是約束,約束什么?約自己的心,妄想心,起心動念要約束。用什么約束?用禮來約束,能知禮就是能觀心,能觀心才能夠約束自己的心,那你才能立得起來,立是修身立德。

        知言則善于聞法,這是善聽法的,善于聞法所謂是了達四悉因緣,這個是佛法講的「四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的意思,就是四種普遍的布施。這個時間關系我們就不能夠再展開講了,以前我們詳細介紹過四悉檀,這個是所謂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這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不離這四悉檀。那真正善于聞法的,聞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不善聞法的把整部《論語》聽完了,也沒覺悟。所以這是知言才能知人。要知人先得自知,就是自己先覺悟,才能覺悟別人。覺悟自己是什么意思?了解自己的毛病習氣,這叫開悟了。悟后起修,你就要好好的把毛病習氣改過來,這叫修行。所以整部《論語》幫助我們修行。

        【評析】

        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這是君子立身處世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墩撜Z》一書最后一章談君子人格的內容,表明此書之側重點,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