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大師摯(1)適齊,亞飯(2)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3)入于河,播鼗(4)武入于漢,少師(5)陽、擊磬襄(6)入于海。

      關鍵詞:論語,微子第十八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太師摯到齊國去了,亞飯干到楚國去了,三飯繚到蔡國去了,四飯缺到秦國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黃河邊,敲小鼓的武到了漢水邊,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到了海濱。

        這一章《論語》所記的主要是魯國當時的八位樂師,他們精通音樂,可是各人都離開了。因為當時,根據孔安國批注說是魯哀公的時候,禮崩樂壞,所以這些樂師們都紛紛離去了。我們先看第一位『大師摯適齊』,這個字念太,「大師」是樂官之首,他是樂官之長,「摯」是這個大師的名。他當時離開魯國去齊國了,因為魯國沒有他發揮特長的機會了。第二個『亞飯干適楚』,根據《白虎通.禮樂篇》,說天子一天吃四餐,諸侯一天吃三餐,每一餐都要有音樂來勸食,每一餐演奏的人就分為亞飯、三飯、四飯等等,當然亞是第二個,第二餐,當然還有一個早餐的,這里沒說?!竵嗭垺故堑诙妥鄻返娜?,這個人叫「干」,他到了楚國去,「適楚」就是往楚國了?!喝埧澾m蔡』,「三飯」,第三餐的奏樂的樂師名字叫「繚」,他去了蔡國?!核娘垺贿@個樂師叫『缺』,到了秦國。

        這里提到了四飯的樂師,根據《白虎通疏證》以為「魯為周公之后,得備天子禮樂,亦得備四飯樂官」。這是因為魯國在諸侯國里面很特殊,當時因為魯國是周公之后,周公制禮作樂,所以魯國要保存著天子的禮樂,不能夠讓天子禮樂失傳。所以魯君也是一天吃四餐,跟天子禮數是一樣的,每一餐都有樂官給他奏樂。這里又沒有說一飯,他直接從亞飯,第二餐開始。第一餐有的說應該是大師掌管,大師摯,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還有可能真的有一飯的樂師,但是那一飯的樂師沒有離開,而二飯、三飯、四飯的樂師離開了。

        底下又說『鼓方叔入于河』,「鼓」是擊鼓的樂師,他的名字叫「方叔」,他到了河濱居住?!翰ヘ晃淙胗跐h』,「鼗」是屬于小鼓,「播鼗」就是在那里播搖小鼓,打小鼓的樂師,他的名字叫『武』,到了漢水之濱?!荷賻熽?,擊磬襄,入于?!?,這兩位樂師,一個叫「陽」,「少師」是他的官名。擊磬師,這是敲磬的樂師,叫「襄」,他們入于海邊去居住??偣舶藗€人,紛紛都離去了。

        這八個人有的批注說不一定是魯哀公時期的人,還有可能是殷紂王的樂官,這有這樣說法。也有的先儒的批注說這應該是周平王時代的人。眾說不一,但是《雪公講要》講這八個人,他用《白虎通疏證》做考證,說應該是孔子同時代的人,春秋時代人。為什么這么說?《白虎通疏證》說,「孔子嘗語魯太師樂」,孔子曾經講過魯國的太師這個音樂?!赣衷唬簬煋粗?,關雎之亂。若是紂時,無緣歌關雎之詩。說論語者,自當為魯哀公時人焉」。這是考證出來的,因為「師摯之始,關雎之亂」這是在《論語》當中,我們看到的??鬃釉浾f過「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這個亂,關雎之亂的亂是講一個樂章的末尾。師摯之始是魯國的樂師叫摯,他帶著一些盲人登臺唱歌,這是開始,一直到「關雎」這首詩歌做結尾,就是從頭到尾這一場,等于像個音樂會一樣??鬃淤潎@洋洋乎,盈耳哉,這是講非常的動聽。洋洋是美的意思,這音樂太美了。所以從這里可以判斷應該是這離去的八個人是跟孔子同時代的人,春秋魯國人。

        蕅益大師評注當中說到,「凄愴之景,萬古墮淚。亦可助發苦空無常觀門」。雖然《論語》當中這一段話很平常,但是你細細琢磨琢磨,為什么這八個人這么好的樂師會紛紛離去。國家無道,禮崩樂壞,這些人才都離開了,所以禮樂也就不能傳下去了。禮樂不傳,圣賢的政治就不興,人民將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所以蕅益大師在這里發出感慨,凄愴之景,很凄涼,悲愴,令人看到了這種情景都流下眼淚。萬古之后,后世之人(我們)現在讀到這段《論語》,想象當時的那種悲涼的慘景,我們也感覺到很難過。這也是蕅益大師說苦空無常,世間一切法都是苦空無常,沒有長久,苦,沒有樂??v然像孔老夫子說這音樂「洋洋乎,盈耳哉」,但后來這些樂師也都紛紛離去了。當時的樂更讓看到他們離去之后的心情覺得更苦,所以當時的樂已經是苦之因???,一切法空,無常,不可能長久。即使是再美好的樂章呈現出來也是曇花一現,過眼煙云。

        從這里我們去聯想到我們人生、社會,一切的富貴、一切的榮華,那都是苦空無常。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這宴席即使是再豐盛,最后也要散去。人命也是無常,短短幾十年,轉眼功夫,時不待人。古德提醒我們「漸漸鶴發雞皮」,漸漸是不知不覺,自己已有到了鶴發雞皮的年代??吹竭@個要覺悟,世間法一切都是無常的,都如夢幻泡影一樣,要放下。這世間即使是再快樂的事情,那也是暫短,而且樂極生悲。所以在這世間如果企圖要尋找什么快樂,企圖要保住長久的榮華富貴,這些念頭都叫癡心妄想,不可能的。所以要入這個觀門,觀就是看破,把人生百態看破,你才能夠發心學道。發心學道就是前面一章講的做一個逸民,放下世俗種種的一切的享受,追求永恒的真理。道是不生不滅的,那就是回歸到本性,真正的自己的面目是自性,它是不生不滅,它是真常。我們眼前所見的一切法、一切現象都是無常,那是相,相都有生滅,性是不生不滅的,學道之人就是離一切相而回歸到性上。凡人忘失了自性,而攀緣在相上,希望這相能永恒,最后只會得到憂悲苦惱。所以第九章《論語》里面這段話,孔老夫子沒有評論,但是這個里頭的意思其味無窮,真正覺悟了之后要發心學道。

        江謙先生在補注當中說到,「此周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之實錄也」。他說的這個是周朝末年,應該就是夫子同時代的時候。天子失官,官就是代表職守,天子喪失了自己的職守,官學散落在四夷之地。夷,這是古代講外族,文化落后的地方,叫四夷,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這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地區。這章《論語》可以就說明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這個現象?!腹耪甙俟俑鲗F鋵W,各世其官,賴有世祿以養之也。周東遷后,王政不行于諸侯,所入不足以養官,而散在四方。百官之學,遂變為百家之學,而古學漸衰矣。讀班固藝文志,可知其大略也」。在古代,就是周朝興盛的時候,百官各專其學,這個官是講禮樂各種專長的人才為朝廷服務,他們各有所長。他們各世其官,就是他們的后代世襲這個官位,所以他們這個學問父傳子,一直傳下去。因為有世襲的制度,所以他們能夠不用為生活而去奔忙,可以專心在他們的學問上,賴有世祿以養之,他們就可以專心來學習。所以學問都很精良,技藝都很高明。

        結果后來周東遷之后,周朝我們知道,西周最后周幽王無道,犬戎叛亂,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從鎬京,大概是我們現在西安附近那個地方,遷都到河南洛陽的地方,這是東遷,建立了東周。東周建立之后就一落千丈,王政不行于諸侯,所入不足以養官,國力衰弱了,諸侯開始專權,天子失位。所以這些百官他們的俸祿慢慢就少了,很多的這些家族也就沒落了,經濟基礎沒有了,他們的學問,他們的技藝也就開始零落,散在四方,百官之學就變成百家之學。原來官那都是為天子服務,后來變成了為大夫服務,這是古學漸衰了,古代的這些禮樂學問慢慢就衰落了。這個在漢朝班固寫的《漢書.藝文志》里頭我們可以看得到介紹。

        讀到這里我們也想到當今,傳統文化也是衰落到極點了。在古時候,儒釋道三家的學問有帝王來推動弘揚,所以這教化能夠非常興盛,真正能夠利益廣大的百姓。自從滿清末年國力衰弱,尤其是慈禧當政,國家不重視文化教育。過去前清時代,你看康熙、雍正、乾隆這些帝王,天天都請國學大師到宮廷里面講課。我們在《四庫全書》里面就看到有一套叫日講諸經解義,這是什么意思?帝王天天聽這些國學大師給他們上課,講這些經典,把這些講義會集在一起。每一部經典都有,譬如說「日講孝經解義」、「日講論語解義」、「日講禮記解義」,這諸經,每部經典它都有人去講,有這些講義留下來,會集在《四庫全書》當中,代表著當時清朝的學問到了一個高潮。滿清末年傳統文化衰落,自從鴉片戰爭開始,民不聊生。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推翻了滿清政府建立民國,民國到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而今,從滿清被推翻到現在整整一百年。這一百年當中,傳統文化都沒有得到復興,現在這個場景,確實比當時春秋時期孔老夫子所見到的場景更為凄慘。

        直到最近幾年,我們看到中國政府對傳統文化開始重視,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個口號,為傳統文化復興打開了門。但是要真正把它復興起來,非常不容易!為什么?這文化斷了那么久,一般來講我們的祖父輩都沒有正式學過,一百多年了,可能得曾祖、高祖他們才有學過,現在這些人也不在了?,F在要把它復興真的是步履維艱,需要有真正立志的年輕人,以圣賢為己志,以復興文化為己任,去努力學道弘道??鬃又v,「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關鍵要有人!沒有人,道不可能復興,道不是只是在經典里。經典現在有保存下來,四書五經、十三經都有,道家的老莊,佛家的《大藏經》統統都在,但是有沒有人真正體會得,能不能夠入孔孟、老莊、釋迦牟尼佛的這些境界,不是說對這些經典我能讀得多、背得多,還能講、還能注釋,這就叫做能弘揚,那不是。真正要入這個境界才行。你要學《論語》得得孔子的心學,心法;你學《道德經》,你要得到老子的心法;你學佛經,要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心法。得到一家之心法,每一家的心法都得到了,為什么?心是一,沒有分別的。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佛的心都是一個心,都是真心、本性,也是你自己的心。

        那你怎么能得?你要放下。你不肯放下,學得再多都不管用。不僅世間名利、欲望、享受統統放下,連傳統文化里面的這些語言文字你也要放下,這才能夠行中庸,這才能得到道。世間法,你看孔子給我們做榜樣,他說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吃飯,粗茶淡飯;喝的是清水;睡覺枕頭都沒有,曲著手臂,叫「曲肱而枕之」,他樂在其中。顏回也是在簞食瓢飲居陋巷的貧苦生活當中不改其樂,能耐得住這種貧窮寂寞的生活,安貧樂道。還對世間名利有執著,放不下,那你就不是孔顏家中之人。這是世法要放下。你學道了,你真以為有個道可以學,這又是執著了,成了所知障。所以夫子告訴你,他是「空空如也」,心是空的,什么都沒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他說「予欲無言,天何言哉」?你說我說了什么法,我沒說法,天有說法嗎?告訴我們什么?要息心絕慮,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能見自己本性!這又是上一個層次,這種人那才是真正有資格弘道,他得道了。光放下世間的名利,還沒有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世間法放下了,出世間法也放下了,真正是空空如也了。但是你放下世間是第一步,放下世間這些種種名利,那你是有資格學道,沒有證道,可以學道。學成功了,那你就證道了。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1)大師摯:大同“太”。太師是魯國樂官之長,摯是人名。

        (2)亞飯、三飯、四飯:都是樂官名。干、繚、缺是人名。

        (3)鼓方叔:擊鼓的樂師名方叔。

        (4)鼗:音táo,小鼓。

        (5)少師:樂官名,副樂師。

        (6)擊磬襄:擊磬的樂師,名襄。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