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關鍵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

        根據《雪公講要》,『疾』字跟病字是相同,跟前面講的「病無能焉」那個病字是一樣的意思,就是憂愁、憂慮的意思?!簺]世』就是過世之后。這里是講君子所憂慮的是自己過世之后,沒有名譽給人稱揚,『名不稱焉』,這是君子所憂的?!?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xiaojing/' target='_blank'>孝經》上也講,孝道有三個層次,「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最開始的階段孝道是侍奉雙親,孝敬父母,這自己一家里行孝。第二個層次事君,君王代表的是國家?,F在不是君主了,是民主,那我們事君可以換成事民,也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叫事君,為國家、為人民,你好好的工作,去效力。這是中等的層次。終于立身,這個終就是終極,最高的那個層次,是立身,是講成圣成賢?!缎⒔洝飞鲜侵v,「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是孝的終極,是你能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使父母能夠得以顯耀。像孔老夫子他是揚名于后世,他的父親叔梁紇,母親顏氏都給后人紀念、景仰,這是大孝,這是你成圣成賢。所以《孝經》上也講揚名于后世,跟這里是講的一樣,這里是反過來講,君子以不揚名于后世為憂。

        那我們有個疑問,這君子是不是也好名?有名利心,他怎么能稱君子?他不是也要名?孔老夫子也要名?他覺得后世不稱揚他的名聲,他就覺得憂愁,是不是這意思?不是這意思。我們問他何以能夠后世揚名?要知道后世能得以揚名的,這是你真正有實德,真實的德行,這你真實的德行所招感的。如果沒有真實的德行,那你死了之后,沒人去記掛你。就像你看歷史這么多的皇帝,你能夠記起他們名字的沒幾個,但是你們都能夠知道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這些圣人,這是因為他們有實德?;实凼菗P名于現世,不是揚名于后世,當朝的皇帝,當然那個時候的人誰都知道,可是事后就沒人知道了??桌戏蜃印缎⒔洝防锩嬷v的揚名于后世,沒有讓你揚名于現世。如果你為了揚名于現世,那你是有名聞利養的心,想著現在趕緊出名,急功好利,有名利心這個就不是君子。所以《孝經》里這個話,你得要仔細的去讀,不能隨口滑過,就誤會了圣人的存心,他叫你揚名后世。這里也是,「沒世」就是后世,身后自己的名聲得以稱揚。

        那我們看看孔老夫子,他真正揚名是在漢朝,他自己身處在春秋,東周末年。你看周朝的末年,春秋戰國,春秋之后是戰國,戰國之后是秦統一了,秦完了之后才到漢,漢也到了漢武帝,董仲舒推舉儒家做為國學,漢武帝接受了,獨尊儒術,那個時候才真正揚名。夫子當年在世的時候,那也有諸子百家,不是他最有名,但是他真正最有名的是在漢朝,幾百年后了,那真的是揚名后世。你看一直到現在,兩千多年,全世界沒有人不知道孔子的,這是他真有百世之德,所以能揚名百世。揚名是果,因在哪里?因是自己真有德行,真有學問,我們要從因地上下手,不是只想著得那個名聲。

        俞曲園《群經平議》里面就說到,「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就是德行有大小,它所感召的名聲也有大小,這個騙不了人。特別是身后,后世那個名聲完全是跟你的實德相應。如果在現世沒有實德而已經有了虛名,這個是君子以為疾,這才是君子所憂。你看《了凡四訓》里面講「名亦福也」,你出名也是福報,你出了名就享福了,但是如果沒有真正的德行,只享那個虛名,了凡先生講得好,「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為什么?你福報享完了,全部耗盡了,那個災殃就來了,特別是奇禍。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那些,特別是影藝界的人,他們的名聲很大,可是我們仔細看一看,真正一直到老、到壽終正寢,能夠得個好死的,并不算很多。為什么?福都享完了。我們推廣傳統文化的老師們引以為戒,傳統文化也能出明星,所以我就很懼怕?,F在也是虛名在外,人家聽到你講的覺得聽得挺有味道,就把你奉若圣賢了,自己是凡夫,被人誤以為圣賢,那就麻煩了,多有奇禍。所以我出門都得小心點,看看過馬路都得謹慎一點,別跟車撞著了。當然這個我并不想要,自然它就是這樣的一個機緣,我們自己要提起警覺,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好好的修行,把自己德行提升上去。雖然名不副實,但也不能太不副實,還得要差不多,這個奇禍才能免得了。

        蕅益大師在批注里面說到「稱字」念去聲。就是念稱,就是『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他就當作稱名來講,就是相不相稱,名實相稱才行。君子確實所憂愁的是名實不相稱。我現在就是挺憂愁這個的,名不副實,自己被人贊嘆,真正自己要心里存敬畏,真的是沒有那種實德,所以自己愈要謙虛。對人要恭敬,絕不敢為人師。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所以別人都稱我老師,我實在不敢當。我跟大家都常常這么講,我上臺不是以老師的身分來講課,我是以學生的身分來講課,臺下坐的那才是老師。我是做學生的,把我學習的體會、心得報告,向老師們匯報,請老師們指正。有哪里講錯了,請多多批評指正,我是來討教的。確實我也很感恩,真的有不少人給我賜教,糾正我講課當中的不少錯誤。用這種心態還比較安全一點,否則真的要小心。所以君子就怕名實不相稱,名過其實了這就不好。

        所以下面蕅益大師說,「沒世而實德不稱,君子之名,真可疾矣」。這個稱念第一聲,當作稱揚來講,剛才我們講了,這個意思也很好;當去聲念稱,做相稱來講也很好,那蕅益大師講這是念去聲。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講《論語》這一章,他也是主張念去聲。先儒有兩種說法,兩種都很好,可以并存。沒世而實德不稱,這是空有其名,所以君子很憂慮。既然憂慮,就要真正提升實德,不要務虛名。名不副實多有奇禍,不光是指這一世,沒世也一樣,那個沒世的奇禍,那可能到三惡道去享。所以一個人如果是沒有實德,但是名聲很高,贊譽很好,那這種人他可能死了以后到三惡道。所以君子之名,真可疾矣,這個可疾就是可憂。所以君子他就希望低調,不希望出名,知道名利不是好東西,愈少、愈低調愈好。真正君子出名,那都是實至名歸,他的實德太厚了,所以包不住了,被別人都知道了。

        你看近代的印光大師,一生都在深入經教,一直到七十歲才被當時的人發現,這位大德真了不起,跟他一談論,他的見地全是純正的,然后請他出來弘法。他只弘了十年,你看他的影響力遠超過當代的其它大德。這是實至名歸,厚積薄發,千萬不可急于求成。你的學問功底愈厚,將來發出來那個力量愈大?,F在淺淺的就發了,發完之后沒了,像秋后的螞蚱,蹦不了幾天。所以我們學習弘揚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自己要真深入,你的基礎愈深愈厚,你將來影響力就會愈大,真正讓社會大眾得的利益就愈大。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沒世:死亡之后。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