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關鍵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這個話我們很多人都常常會說,也是一句膾炙人口的話。這個意思,我過去也有點混淆,總以為如果一個人他沒有『遠慮』,他一定會有現在的憂慮,總覺得好像人的憂慮不是遠的就是近的。這個話里頭的意思也很深,表面上的意思是講一個人如果沒有深遠的思慮,他必然隨時遭遇不可預測的憂患,這個『近憂』是隨時可以發生。所以這個話不是說人會有「遠慮」和「近憂」,而是講如果人沒有遠慮,一定就會有近憂。遠慮范圍很廣,譬如說我們辦事,無論是大小事,總要目標遠大,考慮周詳,預防流弊,這樣想得非常周全、非常深遠,這樣就不會有憂患在眼前,這是從做事來看。

        如果從做人來看,這是講一個人不能說我只做一個好好人就行了,沒有什么遠大的志向,那這樣的話,難免也會有諸多的煩惱。要有遠大的志向,什么志向?成圣成賢的志向,要學道,要證道。如果一心向道,怎么會有憂慮?眼前的憂慮就沒有了。如果一個人他心不在道上,這是沒有遠慮,那他肯定就常常煩惱。因為他的心是住在眼前這個五欲六塵的境界里,起心動念想著自己私利,他就沒有遠慮,那他肯定很多的憂患,患得患失。所以《論語》講「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長戚戚,就是憂患的樣子,一點小事就憂愁。君子坦然,他不會為眼前的小事而去起煩惱,他把煩惱能夠控制住,他志在圣賢。

        那我過去工作的時候,工作的時候肯定有很多近憂。我是在大學里教書的,總是會憂自己教學不能夠教不好,得認真備課;今年要出的論文得按時出來,很多的一些想法,這都屬于近憂。后來把工作辭掉了,這統統都沒有了,什么都不用憂?,F在我自己名下沒有財產,銀行戶口都關掉了,真的是一無所有,沒有東西了,也就沒什么憂的了。因為你有你才會憂,沒有你憂個什么?天天我們就在這學習圣賢之道,大家愿意聽,我就跟大家分享分享,這就沒有近憂了。別人都說我,你真是現在無憂無慮,對,真的,我現在無憂無慮。以前還考慮自己的前程問題,什么時候升教授,什么時候拿到終身教職,什么時候漲工資等等、等等?,F在統統沒有了,不需要憂。

        為什么?我們現在只有遠慮,這個遠慮不是憂,是你有志向,這一生向古圣先賢學習,哪怕是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也不改其樂,天天真的挺快樂,比以前快樂多了!吃飯現在一天吃兩頓,還能用碗,還不至于像顏回那樣用簞來食,簞是用竹子編的小簍,他碗都沒有,我們還能夠用陶瓷碗;喝水不用瓢飲了,用杯子來飲。顏回當時居陋巷,那也滿清凈的?,F在我們居在香港尖沙咀這個最旺的地方,其實倒不如居陋巷的好,陋巷沒人找他,很清靜,學道好。在這鬧市,鬧市不太適合學道,不過我們要真正學道,也就不在乎這個環境。適不適合學道,其實在我們的內心,不在外面的境界。顏回居陋巷他是居自己的房子,我現在居鬧市不是自己的房子,這就更好了,什么都不用憂。居住自己的房子,常常會憂,這房子得修修補補,得繳水電費、管理費等等,現在全都不用我憂。協會這給我一把鑰匙,讓我暫住,我拿著鑰匙先用,什么時候走,我就離開,打上行李蓋我就走,剩下的該誰管誰管,所以無牽無掛。

        真正要學圣學賢,確實要勇于擔起顏子的簞食、陋巷、瓢飲的家風,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這個苦是別人看的,別人以為你很苦,你修道,什么都沒有,沒有享受,沒有人世間的那種俗樂,覺得你挺苦的。你覺得他們也挺苦的,為什么?他們這個樂就好像吸鴉片、打嗎啡,上了癮了,不打不行,來了癮就得上一下,吸個鴉片,吸的時候覺得挺樂的,吸完之后更苦。世間五欲六塵的樂,都是這種樂。實際上這種樂叫壞苦,不是樂??最佒畼凡皇菑耐饷鎭淼?,從自己內心里像清泉一樣流出來的,不管外面境界是順還是逆,你都是一樣的樂。

        學儒的人志在圣賢,學佛的人志在作佛、作菩薩,這跟圣賢是一樣的,佛就是圣,菩薩是賢人。當然佛菩薩是出世間的圣賢,比世間圣賢更高。那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以儒做為我們的根基,這是我們扎根的學問。再向上要入佛,學佛志在作佛。佛法它從修證上來講有三個層次,就好像大學里面三個學位,第一層是阿羅漢。這個學位是你斷了見思煩惱,出了三界,這就拿到阿羅漢這個學位。第二個層次,菩薩。是你斷了塵沙煩惱,你就拿到菩薩學位。再往上是佛,最高學位,那是將無明煩惱都斷盡,這是我們的目標。這跟儒一樣,儒家講的圣、賢、君子,這也是三個學位。佛是圣人,菩薩是賢人,阿羅漢是君子,都是對應的。當然層次佛就要高。

        蕅益大師批注《論語》,這是將儒和佛融會貫通在一起,處處導歸佛法,讓人能夠從儒提升。那么這一章蕅益大師怎么解釋的?他講,「未超三界外,總在五行中,斷盡二障,慮斯遠矣」。這個三界就是指六道,它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凡夫生活的境界,這三個法界都是凡夫。六道包括地獄、餓鬼、畜生,還有人、阿修羅、天,這六道都屬于欲界。那天道有二十八層天,前面六層天是欲界天,屬于欲界,再往上十八層天是屬于色界天,再往上四層天是無色界天。色界是沒有欲望,但是有形體,形就是有物質,這叫色。無色界連物質都沒有,形體都沒有,我們稱為靈界。如果我們沒有能夠超越三界以外,沒出六道,總在五行中,這個五行是可以用陰陽五行來給你算命的。就是人他有命運,他有數,六道凡夫都有數,都有他的命運。這個命運怎么來的?總在自己造善、造惡感得的果報,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所以因種下去之后,果報是注定的,因此有數,有命運。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如果你找一個非常精通《易經》這樣的一個高人給你算命、算卦,他能把你的運程說得很準確。

        你看明朝袁了凡先生就是這樣的人,他年輕的時候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那算得真的一點不差。你考試考第幾名,你什么時候考,你只能做秀才,沒有舉人,沒有進士,將來你做一個什么樣的官職,拿多少俸祿,吃多少斗米,全給你算得很準。這是他有命運,為什么有命運?因為有因果,因為有我。誰有命運?我有命運,如果沒有我,當然就沒有命運,我活在這個因果報應當中。所以在這三界當中,這些凡夫個個都有我,我執。因為有我,他就受陰陽五行的束縛,就有命運的束縛。當然他能夠改造命運,那就要種善因得善報。像袁了凡先生他改造命運了,他改造命運的原理就是用因果??墒撬袥]有跳越三界之外?沒有,因為他的我執沒斷。如果把我執斷了,你就超越三界外了,那佛就送你一個學位,你是阿羅漢。阿羅漢不在三界內,所以算命、算卦是算不準了,他無我,沒有輪回,可是因果依然存在。這個因果是只要有相,只要有念頭,就離不開因果。阿羅漢雖然無我,但是還有念頭,有念頭就有相,所以他還在因果規律當中。但是他在因果規律當中他很明白,到底現在受的果報是什么樣的因造成的,所以他不會怨天、不會尤人。凡夫在受因果的時候會怨天尤人,因為他不明白,所以他的近憂就特別多,跳越不出自己的因緣果報,而且很迷惑,他會憂慮。

        斷盡了二障,這個二障是指煩惱障、所知障。阿羅漢斷了煩惱障,但是還有所知障。有這個障就出不了十法界,他在四圣法界里面。這四圣法界是在六道之外,包括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圣法界。他們還是用心意識,就是他們還是動念頭,這是所知障。所以嚴格來說還是凡夫,只是六道稱為內凡,四圣法界稱為外凡,他在六道之外,外凡。真正斷盡了二障,他不用心意識,叫轉識成智,用的是自性般若智慧,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入圣流,真正的大圣?!度A嚴經》講的四十一品法身大士,那都是成佛的境界。慮斯遠矣,這他們就沒有慮,這個慮是什么?心意識,起心動念叫慮,他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更加不會分別執著。到這個地步那是沒有慮,當然憂就更加沒有。所以憂是什么?是六道里面的眾生有憂,出了六道之外,四圣法界還有慮。憂和慮都斷掉了,那就不是十法界里的人物,那是真正的法身佛,真佛,不是假佛。所以用佛法的高度,在這里是勸導我們要立大志,要作佛去,至少我們要超越三界。

        那怎么樣超越三界?在末法時期,現在是末法。佛預言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那佛滅度后到現在已經是三千年,所以是末法時代的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后頭還有九千年。這段時期,我們凡夫要想成就,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立這個大志。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作佛,這是佛法界,那是蒙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怎么往生?自己真信切愿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以此感得佛力加持,接引你往生。

        善導大師,這是凈土宗第二祖,有一首念佛偈,前面八句是這樣說到,「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這是對我們的警策。我們每個人說老實話,沒有遠慮就必有近憂。什么是近憂?漸漸雞皮鶴發,這個發是那個頭發的發??纯葱胁烬堢?,這就老了,生老病死誰都免不了,頭發慢慢斑白,皮膚慢慢起皺褶,走路腿腳慢慢不方便,老相出來了,人都不能避免。你說我不要衰老,那你不要衰老你就早死,你不想早死你就肯定會有衰老,所以這個免不了。假饒金玉滿堂,即使你現在家財萬貫,甚至富甲一方。難免衰殘老病,這生老病死誰都逃不了。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所以在現在要覺悟,要有遠慮,這個遠又不用太遠,就想到自己臨命終的時候怎么辦,命終之后上哪里,應該有這種遠慮。很可惜現代人迷惑顛倒,有幾個能夠有這種遠慮?享樂的時候就瘋狂的去享樂,沒有想到樂之后會又怎么辦?,F在還年輕的時候,不可一世,沒想到年老的時候、死的時候,該怎么辦。

        所以佛教我們無常觀,要常常提起無常的念頭。這人世間沒有一項是永恒的,都是暫短。即使你有富貴快樂,那都是曇花一現,要覺悟。特別是看到老人、病人、死人,立刻要想到什么時候要是輪到自己,自己會怎么樣。如果現在不好好的修行,發愿求生凈土,到臨終的時候一定是手忙腳亂。那么一口氣不來,將來會上哪?上哪里,取決于你這一生造作什么業,你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你金玉滿堂你什么都帶不走,連身體都帶不走,帶走的就是業。行善多的才能到善道,造惡多的將來到惡道。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地獄道主要的業因是瞋恚,整天發脾氣,整天有不滿的情緒,有嫉妒的心理,這些都是地獄的業因;餓鬼道的業因是貪婪、吝嗇、舍不得;畜生的業因是愚癡,不明事理,胡涂。貪瞋癡感三惡道。

        那我們想想這一生造了多少貪瞋癡?不用說遠的,就是上一個禮拜到現在,自己好好想想,有沒有造貪瞋癡?還有這個善惡的標準,《了凡四訓》里面講得很清楚。什么是善?公則為善。什么是惡?私則為惡。如果起心動念想自己,給自己打算,這叫惡,自私自利是惡。起心動念想著別人、想著眾生,這是善。那我們想想從小到大到現在,我們起心動念是想別人的多,還是想自己的多?是為這個社會、為這個眾生考慮得多,還是為自己打算多?那你就想想自己是善多還是惡多。如果是善少惡多,那將來注定是三惡道。這個不能沒有遠慮,然后提起警覺心。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徑路是快捷方式,我們凡夫造業多,尤其是造惡業多。我自己考慮我自己就是造惡多,自私自利的時候多,直到最近幾年立志走上這個圣賢教育之路,才慢慢把這私心扭轉過來,起心動念學著替眾生著想,不替自己著想。就算現在不再想自己了,這才四年,四年之前,我今年三十七,從出生到三十三歲還是自私自利多。想想這比例,如果這一生要是不往生極樂世界,那來生真的惡道的機會多。所以只有一條路走,那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可以帶業往生。雖然自己惡業多,但是這個惡業我現在不再造了,我不再想自己了。

        你說去極樂世界,你還不是為自己打算嗎?不是。去極樂世界那是為了去作佛的,去幫助苦難眾生的,為這個去,不是去那里享福的。那真快樂,那趕快去,那你還是為自己打算。你得發大愿,念眾生苦?,F在沒有能力救他們,我趕緊到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加持,我作菩薩,阿惟越致菩薩,然后我能夠乘愿再來廣度眾生,我為這個事情去。這個愿發出來,就感得阿彌陀佛接引,那你這一生就辦妥大事了,出三界了,這叫徑路修行??旖莘绞?、方便、容易,每一個人都能夠成就。所以我們自己要立大志,發大愿,你就不會有近憂了,這一生隨緣過就好。古德講的「再莫造新殃」,一切就隨緣,不再造惡業,不管現在是順境逆境,我們都歡喜接受,念阿彌陀佛不中斷,臨命終時有把握往生。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