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眴栔?。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關鍵詞:論語,顏淵第十二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么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還不明白??鬃诱f:“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么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這樣就能使邪者歸正。這是什么意思?”子夏說:“這話說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眾人中逃選人才,把皋陶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挑選人才,把伊尹選拔出來,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這一章是記錄樊遲向夫子問仁、問知,問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都不是小問題,大問。因為所謂的三達德,智仁勇,樊遲就問了兩個問題。夫子雖然對他的回答,跟對別人的回答不一樣,可是理并不矛盾,而且你仔細去推敲推敲,義理是一致的?!悍t問仁』,什么是仁?夫子回答說是『愛人』,愛人就是仁。我們記得本篇,你看一開端就是顏淵問仁,仲弓問仁,司馬牛問仁,不同的人問,夫子回答不一樣,有沒有矛盾?一點矛盾沒有。對顏淵的回答,說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是因為顏淵根性很利,很聰明,接受很快,他對大法能夠接受,所以夫子給他講得深。告訴他什么?你克己復禮的時候,天下就歸仁了。為什么?因為天下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你自己克己復禮,你能歸仁,那天下也歸仁。你自己沒歸仁,天下怎么能歸仁?這是從一體的角度跟顏淵來講。

        那當然仲弓和司馬牛問的,夫子回答,實際上都是基于一體的這么一個理來開解。在這里也不例外,樊遲問仁,夫子講愛人,為什么要愛人?因為是一體的,所以就愛人。你看仁字,它是人字旁一個二,二是二人,兩個人。哪兩個人?一個是自己,另外一個是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我跟任何人、所有的人都是一體的,所以我要愛他們,這叫仁。那你問為什么要愛,就好像問我為什么愛我的腸胃,我為什么愛我的頭,我為什么愛我的手?它們是跟我一體的,所以我要愛它,沒有什么理由的,所以這叫做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個慈悲也就是仁愛,仁愛沒有條件,無緣就是沒有條件,沒有理由的,就是要愛,法爾如是,因為是一體。

        樊遲聽明白了,仁者愛人。底下又『問知』,知是智慧,孔子給他回答,智者知人,智慧的人一定有知人之明,他能了解人?!悍t未達』,這個他不太能夠理解,就是對這個回答未能夠通達??鬃右部闯鰜砹?,又跟他解釋,『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個直是正直,枉就是不正直,這兩種人,一個是正直的人,一個是不正直的人,那我們要擺放的位置,要擺放得正確。應該怎么樣?把正直的人,擺在那個不正直人之上,錯是當置字講,就是放置,這是講用人之道。像一個國君他要用人,怎么用?把正直的人,放在不正直的人的上位,這樣「能使枉者直」,那個不正直的人,他也學著正直。

        夫子講了這個問題,樊遲還是沒完全明白,直者和枉者到底是誰?為什么夫子要這樣講?學生老聽不明白,他也不好意思,也不敢再問了,于是退出來,『樊遲退』。見到子夏,這是同學,他就去問子夏,就把剛才老師所說的,又跟他再復述一遍,所以他說:『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他這里顯然,問仁他弄清楚了,這里他只是問知的時候,他弄不清楚,所以他來問子夏?!膏l也」,就是通方向的向,古意就是不久的意思,不久之前,就是剛才,鄉也就是剛才。剛才我看到夫子,我就問他什么叫知,結果『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是夫子的回答,『何謂也』,什么意思?

        子夏比樊遲要聰明,他一下就能夠領會老師的意思,所以『子夏曰:富哉言乎』,他聽明白了夫子的意思,就贊嘆,說夫子這兩句話講得真好,富哉就是富有含義。然后底下就舉例來說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舜王他做天子的時候,他在眾人當中,「選于眾」,就是在眾人當中選舉,選出皋陶這個人來做官。皋陶,他是舜時代的大禮官,就是司法長官,像我們現在講的最高法院院長,判案子的。他長得清臉鳥嘴,鐵面無私,辦案子那辦得是一點冤枉都沒有。這是舜就是「舉直錯諸枉」,把正直的人擺在最上位,「能使枉者直」,全天下的人沒人不敢正直,所以「不仁者遠矣」,不仁之人就由此而遠離了。因為你上位的人,能任用這些仁者,這些大公無私的人,自然那些奸佞小人,就不敢來親近你了。

        下面又舉出一個例子,『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這是舉湯王,商湯,他是商朝開國的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在眾人當中選出伊尹做為宰相。伊尹,他原來是務農的,結果受到商湯的重用以后,幫助商湯滅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湯(湯王)死了以后,伊尹非常的忠誠,還是兢兢業業的輔佐湯王,把他下面的接班人輔佐起來,歷經了三位,湯王以后三位天子。到第三位就是太甲,太甲是湯王的孫子,當太甲做皇帝的時候,因為他比較放逸,不愿意再遵守湯的規定,甚至橫行霸道。結果,伊尹很厲害,他是重臣,那是四個天子的重臣,四朝元老,所以伊尹就把太甲給流放,大臣流放皇帝,把他放到了桐宮,讓他在那里悔過自新,學習湯王的法律和制度,如是三年,等于說讓他在那兒幽禁起來。結果太甲終于也就知道自己錯了,悔過自新,后來伊尹又把太甲接回來,讓他復位,重新做皇帝。這在歷史上也是很少有、很難得,伊尹并沒有想要自己謀奪君位,而是什么?真正為社稷、為國家,培養出好的帝王接班人。所以湯王把伊尹選舉出來,這是仁人,所以不仁的人自然就遠離了。

        我們再看《雪公講要》當中引「皇疏」,「皇疏」,是南北朝皇侃,他的《論語義疏》,這個批注又引「蔡謨注」,「不仁之人感化遷善,去邪枉,正直是與,故謂遠也」。所謂的「不仁者遠矣」,這個遠不是說跑到很遠去了,不是這樣的意思,這樣的解釋就有點呆板。你看,在皇侃《義疏》里面他的批注說,不仁之人被感化,改過遷善,他變成仁人了,這就真正的叫遠。他自己「去邪枉,正直是與」,他變得正直,這才叫遠。所以,這個解釋好,為什么?人都是可變的,可以教得好的,看你用什么教他。仁人是教出來的,不仁之人也是教出來的。而不管是仁人,還是不仁之人,他們的本性都是本善的,「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性相近,習相遠」,不同的習性是后天教育,或者是染污所構成的。他如果平時跟著邪枉之人在一起,那他也就變得邪枉,就不仁。他要是跟仁人在一起,他就改過遷善,他也就變得仁了。所以「不仁者遠矣」,是讓我們自己遠離我們那些不仁的毛病,去除我們邪枉這方面的習氣,遠離我們的過惡,這叫「不仁者遠矣」,這個解釋好。

        「皇疏案」,皇侃《論語義疏》里面有一段評論,「遠是遠惡行,更改為善行也」,這里就給我們點出來了。所以真正仁人,他心里面不會存不仁這樣的一個想法,他不會想某人的不仁,某人過惡很多。六祖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人就是仁者,他不會看別人不仁。他看一切人都是仁人,自己才是仁人,所以他怎么會說把那個不仁的人給清理掉,讓他們遠離,不是這樣,他不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他只是反求諸己,就像前面《論語》講的,「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這叫修慝,他只是修自己,有一絲毫心中不仁的想法都給修掉,純凈純善,見一切人都是善人,見一切人都是菩薩,只有自己還是沒有圓滿。我們把自己所有不仁的地方都清除掉,看外面所有的人都是仁人,所有的事都是好事,然后你不用起心動念去感化人,你自然能感化,這叫天下歸仁。所以孔子勸顏回,就是讓他自己克己復禮就行了,就天下歸仁了?!笧槿视杉?,而由人乎哉」,自己好好修自己就行了,自己的事,哪是人家的事?天下歸仁,只是跟自己有關,跟別人不相關。你還看到別人不仁,那說明你的天下還沒歸仁。為什么你的天下沒歸仁?你自己沒有克己復禮,你自己沒修好而已。所以這個解釋回歸到心性上,解釋得好。

        這一段孔子講的智慧,是講怎么樣舉用人。說這個話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因為當時孔子在世,春秋時期,很多大夫他們的職位都是世襲的,父傳子的,所以出現了種種的問題。譬如說魯國,三家專權就是世襲的,所以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那些不正直的人,不仁之人當權,所以國家就會動亂。因此夫子在這里也做一個評議,如果能夠選用正直的人,哪怕他不是那個世襲的人,像伊尹他是務農的,他沒有社會地位的,你把他舉薦起來,他來幫助治理國家,那也能夠使國家太平。所以要選賢與能,用賢能的人,而不應該用世襲,這是孔子當時就有這樣的,我們現在講的,很先進的思想。這是講到用人之道,用賢人、用仁人,使整個國家人民都變得仁,那這是智慧。

        智慧是什么?能判斷是非、善惡、好丑,但是判斷的時候,我們又不要去分別執著。譬如說,我們看到這個人做了不仁的事,他有不仁的習氣,那我們心里很清楚,我們知道誰是真正的仁人,誰是不仁之人,很清楚,這是智慧。所以六祖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是說我什么都看不見,誰是仁人,誰是不仁的人,都看不見,是非、好丑都辨不清楚,那叫愚癡,那怎么能夠算是修道人?愚人而已??吹煤芮宄?,但是什么?他不去在心中分別執著,而且他怎么樣?他知道,他干不仁的事,是因為他一時胡涂,因為他有不仁的習氣,他的本性?本性是仁。

        所以,我只看他的本性,他是個好人,好人有時候也會干出點胡涂事,我是可以原諒他的。但是他現在干胡涂事的時候,我就不能選用他來治理國家,我要選用那些真正不干胡涂事的好人,真正有智慧的仁人,他們來治理,來轉變這些有不仁習氣的仁人。所有的人都是仁人,有些是沒有不仁的習氣,有些是有,那就選那個沒有不仁習氣的人,來轉化那個有不仁習氣的仁人,都讓他們回歸到本善。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他只有個愛心,仁者愛人。有這個愛人的心,他就會有智慧,就應該知道怎么選擇,所選擇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幫助一切人歸仁。

        你看孔子這一番話,整個治國大道,天下歸仁的大道,給你和盤托出,所以子夏贊嘆,「富哉言乎」,這里頭講的話,真的是富有深奧的哲理??上Хt聽得半懂不懂,沒有直下悟入。不像顏回,顏回直下悟入了。你看,他直下悟入之后,他就請問其目,我該怎么下手?樊遲這里沒有,問了就不敢再問,聽不明白也就算了。顏回聽明白了,就問我應該怎么做,夫子就教導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然后顏回就請事斯語,那就是老實、聽話、真干。這境界就不一樣,聽懂了不用再問了,老實、聽話、真干,直趨仁者的境界。

        【評析】

        本章談了兩個問題,一是仁,二是智。關于仁,孔子對樊遲的解釋似乎與別處不同,說是“愛人”,實際上孔子在各處對仁的解釋都有內在的聯系。他所說的愛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義精神,把仁作為他全部學說的對象和中心。正如著名學者張豈之先生所說,儒學即仁學,仁是人的發現。關于智,孔子認為是要了解人,選拔賢才,罷黜邪才。但在歷史上,許多賢能之才不但沒有被選拔反而受到壓抑,而一些奸佞之人卻平步青云,這說明真正做到智并不容易。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舉直錯諸枉:錯,同“措”,放置。諸,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惡。意為選拔直者,罷黜枉者。

        鄉:音xiàng,同“向”,過去。

        皋陶:gāoyáo,傳說中舜時掌握刑法的大臣。

        遠:動詞,遠離,遠去。

        湯:商朝的第一個君主,名履。

        伊尹:湯的宰相,曾輔助湯滅夏興商。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眴栔?。子曰:“知人?!狈t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