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關鍵詞:論語,子罕第九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后生』就是指二十歲以前的年輕人,真正是風華正茂,學習能力是最強的,所以稱『可畏』?!缚晌贰?,就是讓我們不可以輕視他們,他們會很了不起的?!貉芍獊碚咧蝗缃褚病?,這意思是說,后生的前途不可限量?!秆芍?,就是怎么知道他將來不如我們呢?「來者」,就是這些后生將來會成為很有成就的人?!附瘛咕褪侵?,根據《皇疏》,這是南北朝皇侃的注疏,《皇疏》以為,「今,謂我今師徒」,「今」是講孔子自己說我們這些師徒,包括自己在內,包括弟子們??赡墁F在的后生,二十歲之前發心學習,立志求道,將來成就會高過我們。也有的批注說,這個今,像「邢疏、朱子,皆作『我今』」。邢是邢昺,北宋的經學家,這是他的注疏,還有朱子朱熹《四書集注》里面講到,這個今是指「我今」,就是專指孔子而言。根據雪公的意思,用后生來跟孔子相比,這比較難講,所以雪公比較傾向于《皇疏》的解釋,是講「今」是當作孔子師徒,這樣比較好。所以我們講這個話,用白話來講就是說,怎么知道后生將來不如我們師徒呢?就是這個意思。

        底下一句,『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就是說人如果到了四十歲,或者到了五十歲,他的學問、事業、德行還是沒有什么成就的話,「無聞」,聞就是別人都知道,那一定是成就了,別人才知道。如果別人都不知道,你沒有成就,「斯亦不足畏也已」,這樣他也就不足畏了,就不是那么可畏了,不如后生可畏。

        夫子講這幾句話,一個是教我們不要輕視那些年輕人,見到年輕好學的,我們應該多加重視、多加以培養,希望他們將來有大成就,希望他們超過我們。長江后浪推前浪,我們希望下一代比我們這一代要超過,這我們教學才叫有成就。如果我們教下面一代不如我們這一代,那是沒成就,這是教學失敗了。所以對于后生要多加栽培,不能夠輕視,更不能嫉妒。要嫉妒,那自己是造很重的罪業,為什么?圣賢之道就斷在自己手里了。你不希望下一代超過自己,那等于說圣賢之道到你這兒就停止了,那這是很重的罪業。孟子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對于法脈的傳承,假如說法脈到我這兒就斷了,那我就是大不孝,對祖宗、對圣賢大不孝。

        所以這是鼓勵我們要重視栽培后生,同時也是在勉勵,孔子在這里勉勵后生要及時努力,要認真求學,把握好光陰,不能夠把少年大好光陰給空過了。少年時期記性好,悟性也好,為什么會悟性好?你心清凈,受的污染少,涉世未深,受的污染就少,所以他這個年紀學習是黃金時代,只要好學,只要認真肯干,就容易成功。我們看到夫子本人,「十五有志于學」,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學,到三十歲,「三十而立」,三十歲畢業了,學成功了,三十歲就成圣人了。佛門的祖師大德里面也是一樣,很多都是二十多歲大徹大悟,做祖師了。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他開悟,二十四歲。蕅益大師,批注這個《論語》的蕅益大師,明末清初的人,他開悟的時候,也是二十四歲。我們做中峰三時系念,每天晚上做的,中峰國師,元朝時候的人,開悟是二十七歲。釋迦牟尼佛也是,他見性開悟三十歲,都是很年輕,把握好光陰,就學成功了。

        我記得我十九歲開始接觸我們恩師的經教,后來到美國留學,剛剛讀完碩士的時候,開始讀博士,二十四歲的時候,在達拉斯恩師的道場拜見恩師。老人家見到這年輕人挺好學的,也很歡喜,看見我對于老人家也很尊敬,見面就頂禮三拜,他就笑瞇瞇咪咪的問我,你從哪里來?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我就一一回答:我是從廣州來,來這兒讀書的,今年二十四歲了。哦,他說你是廣東人,二十四歲,當年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廣東人,他開悟也是二十四歲。我這一聽,心里也就挺慚愧的,人家二十四歲就成六祖了,接了衣缽,我們這二十四歲還是迷惑顛倒。老人家當時很慈悲,勉勵我認真學佛,我當時向恩師發了九條孝愿,我寫下來,讀給老人家聽。老人家很鼓勵我,說你要落實這九條孝愿,必須認真學習圣賢教育。然后送給我一套《華嚴經》,精裝本五冊,這么厚,五冊,讓我以后好好學習。所以回憶當時這是二十四歲,我現在已經三十七了,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還沒有什么成就,心里非常的慚愧。真的,如果早一點覺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圣教上來,那到現在可能已經成就了。那時候還在繼續攻讀博士,走世間的道路,工作,當然這也是自己的因緣,自己福報還不夠,還要酬業。工作也是酬業,你欠著社會、欠著人民的,你就得工作。所以這十多年,也就晃晃悠悠過去了。

        直到二00六年底,那是三十三歲,三十四了,十年過去,覺悟了,把工作辭掉了、放下了,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圣賢教育當中。這三年半,不到四年的時間學習,自己也感覺到有進步,比以前進步要快很多。人家見了面說,沒想到你進步得這么快,聽你講課跟幾年前講課完全不一樣了。他這么一說,我才回頭想想,是,是有點進步,他不說還沒有去想這個問題。進步從哪來?沒別的,就是恩師常講的,放下。你放下一分,你就進步一分,就看你肯不肯放下,道路都已經給你指得清清楚楚,你肯不肯走?我們還算老實聽話,老人家的教誨,他鼓勵我應該全職投入到學習和弘揚圣教上來。我這個聽話,把工作辭掉,放下了身外之物,身外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把它放下,真能對圣教的領悟力,就發現增強了,自己在力行上一年比一年在進步。這是感恩恩師的教導,圣賢佛菩薩的加持。

        想想自己馬上奔四十了,這是孔老夫子講的,「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人生已過一半,以前二十多歲的時候不覺得,覺得光陰還是挺多的,現在轉眼人到中年了。過去聽到「中年」兩個字好像挺遙遠的,不知不覺自己就是了。再過二、三年,四十歲就來了,再一忽悠恐怕五十歲都到了,這還要是不成就,這一生恐怕就空過了!所以老人家昨天講經又說到,只要你認真的去做,認真去干,十年你能成就。他舉出兩位,一位在東北的劉素云居士,一位是在四川還沒有見到的,這兩人就用十年時間成功了。只要我們好好把握時光,認真努力的依教奉行,十年就能成就。人生沒有幾個十年,要干就得趕緊,現在抓緊。

        但是李炳老在《講要》當中又提到,到了中年,學習能力是在遞減,這是人生的一個規律,一般人是這樣。但是也不代表我們四十、五十以后的人要學習就不會成就,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學起來可能比二十、三十稍微困難一點,這是肯定的。因為體力衰一點了,記性差一些了,腦子里妄念多一些了,但是只要你真肯干,還是能成功??桌戏蜃铀驮浾f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夫子到老年還是這樣好學?!赴l憤忘食」就是廢寢忘餐,努力精進,?!笜芬酝鼞n」,學得很快樂,沒有憂惱,也不會擔憂自己,四十、五十了,年紀大了,憂慮自己學不好了,沒有這個憂慮。也不會憂慮,我這習氣毛病很多,放不下,不要憂慮那些,一味的去學,一味的去做,不要管那些煩惱習氣,把煩惱習氣也就忘掉,不要讓它現行,不要讓它起作用,你就成功了。你看,「不知老之將至」,那時候,你就沒有老了,你學成功了。特別是凈土法門,那是什么?我們恩師講的,讓你不病、不老、不死的法門,不僅不知老之將至,你也不知死之將至,你不會有死了。身命到頭了,阿彌陀佛接你,你活著去,不是死著去的,這是不死的法門。

        孔子、圣人給我們示現的,都是一生好學,沒有間斷的學習,我們更應該努力。說老實話,只要努力,不管你年紀有多大,恩師講的,你哪怕現在是六十歲的人,你可能還有十年壽命,現在世界平均年齡是七十歲,你就還有十年,你認真學,你一樣能成就的。劉素云老師她就是五十五歲開始學,學了十年,現在學成就了,老人家給她鑒定。她怎么學?她的要領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八個字。年紀大了,不可以學雜,一學雜了,心力也用不上,耗費精神,反而樣樣都學不好,一定要學一門。劉素云居士就是一門深入聽《無量壽經》,她聽了十年,聽成就了。聽《無量壽經》,每天十個小時,實在忙的時候,最起碼一天也是四個小時,聽我們恩師老人家的《無量壽經》,這是早期講的。她是什么?一片光盤重復,一天就聽一個光盤聽十次,一個光盤一小時,聽十次。因為記性不夠好,重復聽可以彌補?,F在有光盤,真的學起來的時候,方便很多。所以這些善知識給我們示現的榜樣,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她五十五歲開始學,我現在三十七歲學不晚,四十歲學也不晚,現在就開始,要領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她能夠學成功,我們為什么學不成功?我們不會亞于她,要有信心,要有決心,而且抓住這個原則,一定要專,不能雜。

        現在我終于悟明白這個道理了,我辭了職以后跟著老人家學,扎根,當然學的這些經典主要是扎根類的,但是還是雜了。你看我這儒釋道這些經典、專題,我自己講的,我是通過講來學習,教學相長,講就講了一百多個專題了,包括《弟子規》、《孝經》、《朱子治家格言》、《五種遺規》、「四書」,這是儒家的;道家的《感應篇》、《陰騭文》、《俞凈意公遇灶神記》、《了凡四訓》,等等;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地藏經》、《阿彌陀經》、《中峰三時系念》、《佛說盂蘭盆經》,經典講得太多了,現在得歸口了,講了一千三百個小時?,F在發現假如這一千三百小時,全用在一部經上,那成就肯定比現在要大。

        所以我現在也下定決心,「四書」,因為是老人家叫我講的,我要至少《論語》得交個差,到年底之前把《論語》講完,《孟子》和《中庸》,我向恩師已經請假了,我說等我開悟了,我再繼續講,現在我先暫停,請個假,剩下時間專修一部《無量壽經》,希望用十年的工夫專修、專念、專講。我是希望把恩師老人家十次講解《無量壽經》的這些講記進行一個會集,這十年把這樁事情做下來?!稛o量壽經》是會集本,恩師老人家也講過十次,也需要有個會集,我就希望,既然我是專職做這一行的,讀書、文字這方面能力還算可以,那我就應該好好把這件事情做好,希望這十年能真有成就,不能再虧待自己了。老人家聽了我這個愿也很高興,還補充一句,說你會集好之后,還要把它翻譯成英文。我說好,「有志者,事竟成」,我們就干,希望恩師老人家多加持,佛菩薩加被,希望能滿愿。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對這章《論語》的批注,說,「今日立志,后來滿其所期,所以可畏」。后生可畏,年輕人為什么可畏?為什么不容忽視?因為他能立志。今天你能夠立志,志一立,人就有動力,人的這種精神它就提起來,能專注在你的志向上,后來一定能夠滿愿?!笣M其所期」,期就是期望,你的期望一定能實現,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就怕你沒有志。即使你現在已不是后生了,你可能已經是中年人了,甚至是老年人了,到七十歲的人,這樣修能不能成就?一樣能成就,只要你有堅定的志向。最怕你自己沒有志向,覺得我不行了,你覺得我不行了,那真的就不行了,你心想事成。你想到成,就能成;想到不成,那就是不成,取決于你這個心念。

        底下又講,「四十五十而不聞道,不能酬今所立之志,則越老越不如后生矣」。就是人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不聞道,那真的很可憐,人生過了一半,對于宇宙人生真相還不明了,這不僅可憐,也是可悲,真叫可憐憫者。不聞道也包括什么?接觸了圣賢教誨了,但是并不能夠生起真正的信解,這也屬于不聞道。這樣的人有不少,你說聽經,天天也在聽,聽了十年、二十年的都有,但是是不是他悟入了?怎么看他是不是悟入?看他是不是真有力行了,是不是做到。如果沒做到,那沒悟入,沒解,再說句老實話,沒信。

        所以你看我們恩師跟我們常講的一個例子,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先生,在我們恩師出家受戒以后回來看老師的時候,李炳老指著我們恩師,他還沒進門就指著他大聲叫:「你要信佛!你要信佛!」真是讓我們恩師聽得有點胡涂了,怎么我還不信佛?不信佛我能出家嗎?我能去受戒嗎?我還教佛學院,怎么不信佛?這時候李炳老讓我們師父坐下來跟他解釋說,有很多出家了幾十年了、一輩子的老和尚,到最后還不信佛。這時候我們恩師明白了,原來老師叫他信佛,意思是對佛的教誨你要真正做到,你才叫信佛;你沒做到,就說明你還沒信。信了你肯定做到,那叫真信,這個是「聞道」。所以「四十五十而不聞道,不能酬今所立之志」,不能夠圓滿我們當初所立下的志向,那就「越老越不如后生」了,年紀愈大,那就真的是愈可悲了。這些話,我讀起來,都好像根根針刺自己的心一樣,確實讓我們惕然警醒,不敢再因循放任,真要認真去干,時光不留人,不待人。對于年輕人,我們也要多提醒這個,年輕人也不可以覺得自己還年輕,以后時光很多,這一忽悠就十年、二十年過去,時光太快,我自己就是這樣過來的。不要以為你總是二十歲,時間就是在你不經意的時候,跑得最快。

        下面又說,「大凡學道之人,只是不負初心所期,便為大妙,故不必勝今,只須如今,便可畏耳」?!复蠓矊W道之人」,就是凡是真正學道的人,希望成圣成賢的人,他功夫得力之處,就在于他「不負初心所期」,初心是初發心,最初的立志,人最初立志的時候都是很真誠的。我回思自己十八歲的時候接觸佛法,那時候就發了個愿,我要做大護法人。那個心是發得挺真誠的,雖然還不知道什么叫護法人,但是就發了這個心。那時候讀經修學也挺認真的,每天讀《地藏經》,在家里讀的時候都跪著讀,感覺到消業障,每次讀完之后,全身汗濕透?!兜夭亟洝啡?,每讀一卷得換一套衣服,三卷下來就三套衣服濕透,這好像比跑兩千米還厲害。這是什么?這是排毒,身體有很多毒素,通過汗排出來。讀完之后覺得全身很舒服,那時候真的是感覺到挺真誠。

        人往往就是有惰性,一開始真誠,慢慢就開始放逸了、松懈了。所以有一句俏皮話講,「學佛一年,佛在心間;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佛化云煙」,沒了,這也是不少人的寫照。幸好我們還算幸運,接觸到我們恩師的經教,天天能夠聽經,還不至于佛化云煙,佛還算是留在心間。不過有時候常常毛病習氣起現行,佛也就不在心間了,。一天到晚想想,佛不在心間的時候多,在心間的時候少,這是什么?煩惱習氣多,往往是學著學著會忘記自己初發心。特別是有境界來考驗的時候,往往會起煩惱。煩惱包括貪瞋癡慢疑,這都是煩惱。境界誘惑是什么?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來誘惑,我們就起貪瞋癡慢疑,初發心也就忘掉了。所以人能保持初發心,這就是大妙。這個妙是什么?殊勝的妙用,我們功夫能夠得力。

        所以人發愿很重要,每個人,我相信真正求學的都有發過愿。這個愿文最好把它寫下來,時常拿出來讀一讀,警醒警醒自己,不要忘記自己的初發心,忘記當時發的愿,這就是進步。我在一九九七年,二十四歲那一年,發了這個九條孝愿,我母親告訴我,你要護持你的愿,就得時時復習。所以我基本上每到,像父母的生日,我自己的生日,到一些節日,像春節、中秋這些大的節日的時候,都要拿出來跪在佛菩薩面前認真讀誦。每讀誦一遍就是提醒自己,不敢忘記自己初發的愿,這是大妙。

        所以「不必勝今,只須如今」,今,是指你剛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開始學習圣教的時候,你發了愿,你只要能夠保持它,「只須如今」,你保持這個初發心,你就有成就,不須需要勝今,也不需要勝。為什么?因為當初發的愿是真誠的,真誠的時候,那是性德流露,你的愿是自性中流出來的,你也勝不過。你要想去勝,已經把自性給堵住了,所以你就不能勝它。所以只須保持這一分真誠的發愿,「只須如今,便可畏耳」。所以佛經里面有一句話說,「初發心即成正覺」,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初發心的,那都是很真誠的,菩薩大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發的時候是很真誠。你只要保持這個初發心,一直保持下去,你就能成正覺,你就成佛,初發心成佛有余。問題就是在于我們不能保持,剛開始發的是很真誠,過兩天就開始懈怠,慢慢就沒了。所以常常要溫故而知新,就是溫習你原來的發的愿,知新就是你才能進步。

        所以這個今,蕅益大師講的就跟古注不一樣。古注把這今,剛才講到的是,像《皇疏》,皇侃講的,今是當作我們師徒,孔子師徒來講,但是蕅益大師這個今當作今日,這個今日就是講你初發心之日,這個也講得很妙。反正《論語》的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能講出一番道理,這就能夠令人接受。蕅益大師這個道理、見地確實高于古注。

        【評析】

        這就是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后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于昔的觀念是正確的,說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頑固守舊的。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