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墩C》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墩C》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鬃诱f:“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墩C》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孔子說:“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這一章是講夫子有一次生了重病,這個疾病的疾,是相當嚴重的病。子路就『請禱』,什么叫請禱?根據《論語集解》包咸注,包咸是東漢的經學家,他批注說,「禱請于鬼神」。就是子路向鬼神禱告請求,保佑夫子趕快恢復健康?!鹤釉唬河兄T』,根據「《集解》周生烈曰」,《集解》是三國時代何晏所著,他引的同時代的人周生烈的話,周生烈也是魏朝,就是曹魏魏文帝時期,那時候在世,歷史上對于他的生卒年月已經不詳了,他做過官,他也批注這些經論,周生烈講,「言有此禱請于鬼神之事乎」。夫子說「有諸」這個諸字,是「之乎」兩個字的合音,這是在古文里面常用的,「有諸」就是「有之乎?」,之是代詞,乎是一個疑問助詞,有這個事嗎?就這個意思,有什么事?有此禱請于鬼神之事。子路向鬼神禱告請求,夫子說有這個事嗎?

        『子路對曰』,子路回答了,『有之』,是有的,他引了『誄曰』。在《說文解字》里面這個「誄」,《說文解字》里他引用了《論語》的這一句來講這個誄字,「讄」它這個寫法是言字旁、三個田字,也是念讄(音磊),兩個字同音,但是不同義?,F在我們看到的誄,「是累舉死者生前的事跡,以定其謚號」,是講這個意思。這個誄字的意思,就是給他總結總結,一個人死了,他生前有些什么事跡,然后給他定謚號。謚號是人死了以后,給他的封號,這是講誄。另外那個讄字呢?「讄者是為活人累敘功德,求福免災」。這個讄,《說文解字》里面講《論語》這一章是講這個讄字,用的是這個讄,這個讄是對活人的,前面那個誄是對死人的,這是對活人來講給他修點功德,給他求福消災,這個意思。根據《論語》這一章的意思,應該是用后面一個讄。雖然寫是寫這個誄字,實際上意思來講,還是用言字旁、三個田字那個讄比較更為貼切。所以雪公,李炳南老先生他就把這個解釋成通假字,這個誄是通那個讄字。因為子路是為夫子在那里求神修功德,給他禱告回向!這個誄字大概當時確有這樣的一種文。

        子路他舉出這個文來說,『禱爾于上下神祇』。這個爾字當你字講,就是為你來做祈禱,這是一種說法,當作你字講。有一種說法是這個爾字做語氣助詞,沒有意思,就是「禱于上下神祇」,雪公講這個意思更為好。為什么?因為弟子對老師不應該直接稱呼你,用你、用我這些詞跟老師相稱呼,這都不夠禮貌,不符合禮。所以這個爾應該屬于語氣助詞,更為適合于子路的口氣。

        這里順便提一句,學生跟老師不稱你我,該怎么稱?應該稱,你看這里講夫子,夫子就是老師,過去人稱夫子,現在稱老師。所以對老師不要說你怎么怎么,應該說老師怎么樣怎么樣。稱自己呢?稱自己最好是稱自己的名字,或者是稱弟子、學生,這都可以。譬如說我對恩師講話,我就自稱弟子,「弟子今天講《論語》,講到第三十四章」,我向恩師報告,我不用說「我今天講《論語》,講到第三十四章了」,不是這個意思,不能這樣講;向師父匯報,不是說向您報告,不能這樣講,這都是師生之間的禮儀?;蛘呤侵狈Q自己的名字,說「茂森今天在攝影棚講《論語》」,直呼自己的名字,這也是尊敬的稱呼,尊敬對方。

        你看《論語》里面,或者是其它的典籍,我們都看到,最明顯的《孝經》里面,曾子在老師旁邊事奉,老師問他問題,他自己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參是自己稱自己名字,他叫曾參。他不是說,「我并不聰敏,我怎么能知道?」他不是這樣講。所以自己稱呼名是最謙恭的稱法。在古代有名、有字,別人稱你,那是稱你的字;自己稱自己稱名,這是謙恭。老師和父母稱你稱名,其它人不準稱名,直接稱你的名是對你的大不敬,連皇上都不能稱名,只能稱字,這是常禮。所以這個爾字,應該當作語氣助詞更為貼切。

        子路在這里講,「禱爾于上下神祇」,上下就是天地,天神地祇,祇就是地神,它是有出處的。所以子路說,「我為您來求福、消災」,這有出處。夫子當然他問這個話,那我們想是他已經病好了才問子路,子路跟他講說我們為您祈禱,子路告訴他說這也是有出處的,讄辭上講向天地神祇祈禱。底下,『子曰:丘之禱,久矣?!荒憧?,夫子在這里自己稱自己的名,他叫孔丘,他自稱丘,「我已經祈禱很久了」,或者說「我很久就在祈禱了」;換句話說,「哪里是等到病的時候再祈禱?我一直都在祈禱」,就這個意思。

        孔子為什么說這個話?在《雪公講要》里面,把這意思給我們講出來。他說孔子平時言行純善,決不會違背天地神明,所以做每樣事、每一個動作就好像祈禱一樣,所以他講我已經祈禱很久了,我天天在祈禱、事事在祈禱??梢姷每桌戏蜃铀哪恐械钠矶\是什么,自己能夠力行善事,多積陰德,做一個善人,這是真正的祈禱!那你即使是不明著說跟天地鬼神祈禱,天地鬼神都護佑你了,你是個善人。假如我們自己不善,言行不善、心地不善,到了有事,然后去求天地、拜鬼神,這樣的祈禱有用嗎?沒有用。你再聽聽他祈禱什么,祈禱自己升官發財,都是為自己自私自利打算,天地鬼神哪里會接受這樣的祈禱,他拿著東西去供養天地鬼神,豈不是有點像賄賂?天地鬼神都是正直的,哪里會接受賄賂?所以我們知道平時要是不能夠斷惡修善,臨事的時候自私自利而去祈禱,滿足自己的欲望,那叫褻瀆神靈。不僅沒有用、沒有功德,反而有罪業,這叫褻瀆。所以要像孔子那樣,平時要做一個正人君子,處處大公無私,只想著天下蒼生,仁慈博愛,這樣自然感得天地神靈的護佑!你不去求,他們也護佑你,所以孔子很自信,「丘之禱,久矣」。

        我們又會問了,那為什么孔子還會患重病?既然他已經很久都在祈禱,他又是這么樣的大善人,天地鬼神也應該護佑他,為什么他還得重病?這個就要歸于天命。什么叫天命?實際上就是因果。這個因果不一定是這一世,還有前一世,生生世世。這一生雖然是言行純善,但是過去生中可能有造作不善,不善的因在這一生遇到緣成熟,就會結惡果。正如釋迦牟尼佛,當年他本人也有三個月受馬麥之報!馬麥之報也是沒有糧食吃,人家給他點馬麥,這是馬的飼料。佛和弟子們也只能吃馬麥,佛在經里講了這是什么?過去生中有這個因,說在久遠劫前,釋迦牟尼佛跟這些弟子們是一隊外道的修行人,遇到了佛教比丘到皇宮中去接受供養,大概僧團里面有一些比丘生病沒辦法去應供,這些比丘接受了皇宮供養之后,把飯菜端回來。走在路上遇到了這群外道修行人,聞到那個香味很香美,就心生嫉妒,口里罵他們,說「你們這些人還配吃這么好的飯菜,你們只配吃馬麥」。首領罵,底下的隨從跟著罵,罵那些修行人吃馬麥。結果一直到他成佛了,這一生要受三個月吃馬麥的報應,佛帶著這些弟子們都吃馬麥。

        所以都是有因果的,這個因果就是天命。夫子講天命,佛家講前定,「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都是前生所造的業注定的??桌戏蜃颖救艘彩沁@樣給我們示現的,你看他有陳蔡絕糧,他也沒有糧食吃,連馬麥都沒有,那時候餓得半死。但是,圣人在這樣的患難當中,他能夠不為窮困而改節,這是他難能可貴的地方。凡人在這種境地上,他會怨天尤人,他會改變氣節;圣人不會,堅守正道,死守善道。所以得重病,重病也沒關系,還是正心誠意,不違君子之道,「無終食之間違仁」,就是吃頓飯的工夫,這么短的時間都不違仁,不會違背仁的道,「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夫子做到了,有病還是一樣力行仁道。

        夫子的弟子伯牛也是得重病,夫子握著他的手,也在那里慨嘆,說「命矣夫」,這是天命。這說明什么?這是前定。這一生他雖然是善人,可是前生不善的因,現在起現行了,他受報,那沒辦法。但是圣人在這樣的情形下,他不會懼怕,勇者無懼。他懼怕什么?懼怕再犯惡因,所以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儒家講圣賢,他畏懼是造惡因,知道造惡因將來必有惡報,他害怕這個,所以他就不造惡因。凡人正好相反,造惡因他肆無忌憚,可是得到果報來臨的時候,他就害怕,害怕也沒用。

        像夫子他接受果報的時候,仍然泰然自若,你看看他在陳蔡絕糧的時候還彈琴、還唱歌,還能說出「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這樣的話,鼓勵弟子們。蘭花長在深山老林里面,沒人用它、沒人欣賞它,它還是自己吐露芳香,你看,自得其樂。他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跟佛在世的時候,佛和弟子們都是一樣,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過著最貧賤的生活,法喜充滿。所以,我們從這里去體會圣人的心境。這一章給我們提示的是,祈禱該怎么祈禱?最重要的是自己真正修身,那才是祈禱,心不是向外去攀求。有病,病屬于業障,業障要懺悔。懺悔業障,這是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之一。懺悔沒有別的,就是后不再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業障就懺除掉。

        蕅益大師解釋說,「可與談三種懺法?!箍膳c談,是與誰談?誰要是明了了這一章的真實意,就可以跟你談了。談什么?三種懺法。這懺法是懺除業障、罪障的方法。一般人都希望懺除業障,學了佛的人特別是,常常去拜懺,為的是消除業障。業障懺除了沒有?他也答不上來。再問問他,什么叫業障?他摸摸頭,也答不上來。業障都不知道是什么,你怎么個懺法?當然懺不了。業障我們要曉得,在造作的時候叫事,造了之后的后果叫業,造的時候是事,后果是業。事業,事是正在造作,業是造作之后的后果。這個后果如果不善,就產生了障礙,障著什么?障你的智慧,障你的福德,障你開悟,障你見性,障你成佛,這都叫業障。所以明了了什么是業障,要懺除,最重要的知道,這事不能再造了。過去因為無知,所以造了殺盜淫妄種種惡業。過去也是無知不懂,現在明白,不能再造那些惡業,放下了。放下了,你的業障才能消除。所以懺悔重要的叫后不再造,以后不能再造,不僅身不能做,口不能說,連念頭都不能想,完全跟惡業隔離。

        具體而講,有三種懺法。這是出自于「金光明經文句記」,這是解釋《金光明經》的,卷三里面講到「略稱三懺」,講了三種懺法?!讣矗阂?、作法懺悔,略稱作法懺,依律之作法而行懺悔?!棺鞣ň褪且勒找幘?,依照戒律所制定的方式來進行懺悔。佛當年制定的這個戒律是發露懺悔,自己有犯了過失,造了罪業,把自己的這些過失、罪業講出來,不能夠覆藏。這是有一定的做法,請大眾來幫助我,我能夠有這個機會向大眾發露。還有一定的儀式,譬如說身有禮拜、有瞻仰,口里有唱誦,心里頭有觀想,觀想佛菩薩的圣容,身口意都做殷勤懺悔,把過去的、現在所做的罪業懺除掉,這是作法懺悔。很多佛事當中,你看三時系念里面,三時里頭都有懺悔,那時候就是作法懺悔。只要用真誠心去做,就能夠達到效果。

        第二個懺叫做取相懺悔,「略稱取相懺,又作觀相懺悔。即觀想佛之相好等,以為除罪之懺悔。以上兩懺均屬事懺」。這是第一個作法懺,第二個取相懺,都屬于事上來懺。取相就是觀想,觀想是取相,觀那個佛相。因為佛是無垢大圣,一切的罪業都消凈,沒有絲毫染污。所以我們觀想佛那個相好、莊嚴,修善根,除自己罪業。要知道罪業從心而起,所以懺悔也是要在心上來懺,都是在我們自己念頭上下功夫!我們造作罪業的時候,就是因為有惡念,念頭不清凈,有貪瞋癡慢疑這些惡念。所以造作了這些事,留下的是這種惡業的印象,印象佛法里面稱為阿賴耶識里的種子,將來遇到了緣會起現行,那就形成果報。所以罪從心起,還得將心懺?,F在觀想是不再想那些罪業,只想著佛。所以懺悔,很多人誤以為自己造了這個罪業,在佛菩薩面前重復把自己所做的罪業一五一十的再說一遍,你看這說一遍的同時,你的念頭上又造一遍,口里又造一遍,過去身造,現在口造、意造,身口意不斷的在重復,那個業是愈來愈深。印象愈來愈深刻,你怎么能懺除掉?那不是真正的懺悔,應該把那個念頭放下,所以用觀相的方法。所以這個發露,發露懺悔是自己說,說一遍就好,那是對大眾,向大眾承認錯誤,表態下決心改過自新,以后就不再造了,想都不去想它了。要想就想佛相好,念阿彌陀佛,這是真正的懺悔,事上懺。

        第三種叫無生懺悔?!笩o生懺悔,略作無生懺。觀實相之理,念罪體無生之懺悔。此屬理懺」。這個需要用智慧,明了實相之理,實相是講自性,一切萬法都是自性所生,《華嚴經》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所現、所變的都不是真的,都是虛幻的。罪業呢?罪業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它也是虛幻的。罪的體就是我們的念頭,念頭剎那在生滅。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念頭,那念頭生滅太快速,你這第一念起的是罪業的念頭,你要把它改了,第二個念頭不再想罪業了,罪業就沒有,隨著你第一個念頭已經消逝。所以有一句偈子講,「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業就亡了,那個心就是念頭,念頭滅了,罪業就跟著消失,不再去想它,忘了?!感耐鲎餃鐑删憧?,是則名為真懺悔」,這真正的懺悔,念頭也滅了,罪業就消了。不再去想它,過去永遠過去,你想再抓回來都不可能,就讓它過去。最重要是當下這一個念頭,再也不重復以前的罪業,這念頭保持純凈純善,這個是真懺悔。

        所以念罪體無生,罪體就是念頭,念頭本自不生。你說念頭從哪生?怎么生?誰去生出來的?念頭現在哪?你找不到。彌勒菩薩講不可執持,念頭你不能夠去執著,也不能夠去把持它,你留不住,剎那剎那所生滅。所以我們何必讓那個罪業的陰影,影響我們當下的念頭,不要去想它,那個罪跟念頭一同就沒有了。所以那個罪是虛幻的,不是真的,你不能把它著實。著實了,你永遠去不掉它。其實,著實了,它也是非實。只是我們自己的執著,被它的陰影控制住,現在把它放下。如何放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你剛要想到這個罪業,剛要產生內疚的時候,立刻提起阿彌陀佛,不去想它。那個過去的我,已經死了,已經消逝了,再也回不來,現在我是一個新人。這個懺悔是最究竟的懺悔法門,這叫理懺。理是你真正通達、明了實相之理,你這個懺悔最徹底。所以當下念頭一轉,你就成圣成賢,夫子講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現在要成圣成賢,當下就成就。你心里還夾雜著我過去做這么多罪業,我不能成圣成賢了,你還夾雜這個念頭,那你真的就不能成圣成賢了。因為你還不欲仁,你所欲的、所想的是過去的罪業,不是仁、不是圣,那個罪業怎么能消?

        所以懺悔無論現在我受的是什么果報,我是念念不離善,像《十善業道經》里面講的,「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你不要思惟觀察惡法,不要思惟觀察罪業,不要。常念是心上真有,思惟是想著,觀察是做著,身上造作的,身口意所造的全是善法?!噶钪T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不能夠容任何不善夾雜在念頭當中,不容任何陰影影響我現在,我只一味行善,投向善一邊去,與惡絕緣,這個就是真正的懺悔。所以孔子在這里也給我們暗示,他現在有疾病,他不再想過去怎么樣怎么樣,現前有這個果報,只是受,酬業而來,消自己過去的惡報??墒?,我當下念念為善,念念行仁。

        【評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為他祈禱,孔子對此舉并不加以反對,而且說自己已經祈禱很久了。對于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認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禱,說明他是一個非常迷信天地神靈的人;也有人說,他已經向鬼神祈禱很久了,但病情卻未見好轉,表明他對鬼神抱有懷疑態度,說孔子認為自己平素言行并無過錯,所以祈禱對他無所謂。這兩種觀點,請讀者自己去仔細品評。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疾?。杭仓赣胁?,病指病情嚴重。

        請禱:向鬼神請求和禱告,即祈禱。

        有諸:諸,“之于”的合音。意為:有這樣的事嗎。

        《誄》:音lěi,祈禱文。

        神祗:祗:音qí,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祗。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墩C》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