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鬃诱f:“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這個『互鄉難與言』,根據《論語集解》里面所引的鄭康成鄭玄的話,鄭玄說,「互鄉,鄉名也」,這是一個鄉的鄉名?!钙溧l人言語自專,不達時宜」,這個鄉里頭的人講話很自大、很傲慢,甚至是粗野,不達時宜,這種人很難跟他交往?!付型觼硪娍鬃印?,那個鄉有一個童子來拜見孔子,孔子見了他?!搁T人怪孔子見也」,門人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們覺得孔子不應該見這個童子,這樣粗野的鄉人,何必要去見?就是怪孔子跟他見。那是什么?弟子們有分別執著,而孔子他所提倡的是有教無類,只要你能學、你肯學,他就教你,不管你是什么樣的人,也不管你來自何方,教育里面沒有歧視。所以孔子見他,就是教育他?!洪T人』在這里『惑』,就是疑惑,覺得孔子不應該跟他相見,孔子就教導門人。所以孔子真的是循循善誘,捉住一切機會來教導弟子,拓開心量,要懂得包容,要有仁愛心,只要人肯學,再差的人,他有一念肯學的心,我們當下就要教他。

        所以這里講,『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都狻防锩嬷v,「孔安國曰」,這是西漢孔安國先生的解釋,「教誨之道,與其進,不與其退」。這個與,當許字講,就是允許、稱許。教誨之道,老師教學生怎么個教法?如果學生能夠進,就是他要求學,那老師準許他、鼓勵他,幫助他求學。不與其退,如果他退走了,不學了,老師當然也就無可奈何了,也只好隨順他,老師不會勉強弟子一定要跟他學的。如果是勉強人跟他學,那這個老師也不是個好老師,為什么?好為人師,這是人之大患。老師都謙卑,「只聞來學,不聞往教」。你來向他求學,那他有仁愛心,他一定滿足你的心愿。如果你不愿意跟他學,你或者是種種原因不能夠追隨他學習,他也不會勉強你,很隨緣,這是教誨之道。所以我們懂這個道理,要自己主動去找老師,你不主動找老師,老師不會主動找你,你要有求學的心才行。你不主動,他勉強教你,你會生逆反心理,那更麻煩了。

        所以孔子他這里講,「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這是什么?「怪我見此童子,惡惡一何甚也」,孔子講,弟子們還怪我跟那個童子相見,這互鄉的童子當然是不懂禮儀的,也不懂說話的,那孔子見了他,弟子們還責怪老師,說不應該見那個童子?!笎?音務)惡(音餓)一何甚也」,這是講弟子們對于那些惡人,這里的惡(音餓),不是說他的心地有多少惡,就是比較差的人,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屬于惡這一類。惡(音務)是厭惡,是動詞。說你們這些弟子們,厭惡那些不如你們的、比較差勁的人,是不是太過分了?何甚,就是為什么這么過分。這是孔子委婉的去批評這些弟子們,你們的心量太小了,你們愛憎太分明了,分別執著太嚴重了。我是有教無類,你們分別執著,你們不是有教無類,你們是有類,類就是分別,認為那個互鄉童子不是可以去教的那類人,你就不肯去教,不讓我見,這太過分了。

        底下又說,『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個潔,《朱子集注》是作「修治」來講,就是修身、治身,自己要修自己。這個話,《論語集解》是這樣解釋的,「鄭玄曰」,鄭玄講,「往,猶去也」,這個往當作以往、過去的意思講。這個去,是講去了以后,這是動詞,不是過去,是未來,去了以后。這個往也有講過去的意思?!痘适琛?、邢昺的《注疏》,這兩家是講往日的往,這個往是當往日,是過去的意思?!吨熳蛹ⅰ芬彩侵v過去。但是李炳南老先生,他認為《論語集解》何晏的和鄭玄的,說這個往當作去了以后,講將來,那個意思更好。那我們就當作將來來講。說「人潔己以進」,就是「人虛己自潔而來」,虛是虛心,能夠虛心下來,虛己,這個己是自己,自己沒有了,完全就是恭恭敬敬來求學的,自潔,潔是修治,把自己修得很整齊,這是代表尊師重道,誠心誠意來求學來的?!府斉c其進之」,這個與就是指允許,允許他來求學,因為他是非常恭敬的來求學的,雖然他自己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教育,就是沒有什么基礎,但是他有這分恭敬心,就應該教他。那不保其往也,「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也」,當下他這一分恭敬心來求學,我們就好好教他??墒俏覀冊趺茨鼙K麑砟鼙3诌@分恭敬心,能保持他走了以后還能夠力行教誨?這個就不能保了。

        你看孔子教學,只抓住當下,當下你要有好學之心,他就教你,認認真真的教你。如果你一下沒有了這個恭敬心了,改了心,他也就隨順你,他不會勉強你,他只看當下。所以他自在,他不會煩惱,絕對不會說,你跟我學了那么久,做我的學生、做我的弟子,怎么現在你就變心了,你又不跟我學了?甚至他跟別人學了,自己心里面還更不高興。他不會這樣想,隨你去。說老實話,你要是不能夠專一的學,一心一意跟老師學,你也學不成,變心就變心了,隨你去,反正你也是沒辦法成就,很自在,一點執著沒有。所以求學的人自己要懂,自己成不成就關鍵還是看自己,不是看老師。老師教育是平等的,真是有教無類,那是好老師,好老師的存心絕不會偏私,平等的教學??墒浅刹怀删?,看自己,自己有誠敬心,尊師重道,而且做一個有恒者,這個重要。

        我們恩師當年,你看他求學,跟隨李炳南老先生學儒學佛,李炳老給他開出三個條件:你跟我學,必須遵守三個條件,第一,你過去所學的,不管你跟哪一位大德學,到我這統統不算,現在從頭學起,從零開始,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我給你指定的書,給你指定的這些文章你才能看,其它的書,沒經過我同意的,不能看。第三個條件,你只能聽我一個人講,其它的任何大德,沒有我的同意,你不許聽他講。這三個條件能不能接受?我們恩師當時心里還覺得,這老師怎么有點跋扈,用他的話來講。結果恩師善根深厚,他能夠答應下來。李老跟他講,這個條件也不是無限期的,是五年,你能守住五年,你學成了,就放開了。結果我們恩師很老實,真的依據這三個標準,從頭開始學,只聽李炳老一個人的,其它任何人都不聽,只看李炳老指定的教材。他發現半年這效果有了,為什么?心清凈了。你看,不準看其它書,眼睛給蒙住了;不準聽其它大德的,耳朵給蒙住了,你只能專學他一個人的,心清凈了,清凈心就生智慧,學得就快。所以我們恩師感覺到這個利益很殊勝,他又延長五年,本來李老給他要求是五年,他又要求延長五年,總共十年堅守這個原則。

        到后來他遇到了一位,也是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演培法師,跟他講,說你這三個條件,過去我跟諦閑老法師學習,也是這三個條件。諦閑長老是天臺宗的祖師,民國時代的高僧,跟印光大師齊名。民國三大高僧:諦老,印老,虛老,虛云老和尚。然后我們恩師就恍然大悟,原來這三個條件,不是李炳老的發明,是自古以來祖祖相傳的師承的條件。學法沒有師承,很難學成就,靠自己東學一下、西學一下,東看看、西看看,學了一輩子,最多就是一個佛學家、儒學家,他不能斷煩惱,不能成圣賢。他要有師承,就是老師親自指導你,那你很容易就能夠入境界,這三個條件重要,師承。

        不過這樣的條件,確確實實對現代人來講太難了,誰能忍受這樣的條件?在古時候比較容易找,因為古時候人心地老實厚道,妄想比較少、比較清凈,他能夠堅持。這五年叫「五年學戒」,跟一個老師學,這是師承,現在確實難找了。所以我們恩師他學成以后,出去弘法,常常感到在這個世界上弘法,力單勢薄,沒人跟他合作,太難了,一個人很辛苦。常?;厝ヒ姷嚼蠋?,李炳老,勸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講了多了,有一次李炳老就很嚴肅的說:你去給我找學生!我們恩師自此以后再也不敢提了,因為什么?太難找學生了,誰能找到那樣像我們恩師這樣老實的人?所以老師難找,學生更難找,能符合條件的學生,老師看作是寶。

        我們自己也覺得很幸運,跟著恩師學習,一直聽他老人家講的,真的從頭到尾沒有聽其它大德講課,一直就是聽他老人家一個人講。我是十八年前就跟恩師,聽他的經教,那時我還沒大學畢業,就開始了,就聽他老人家一個人的。為什么?因為老人家常常在經教里面講這個師承的問題,我們自己就很謹慎,保護自己清凈心。因為老師不可能勉強你,像過去李炳老,李炳南老先生要求恩師這樣的情況,現在恩師也不可能要求大家,知道要求會起煩惱、會起逆反,不能要求,只能靠自己干。所以我這十八年來就還算是堅持這個原則,真的其它大德都沒聽,就專聽他老人家的。那真的是從零開始,一張白紙,自從學習圣賢教育,就一直都聽他的,聽到現在。

        現在是開始復講他老人家的,也講了將近四年了。所以老人家過去跟李炳老學十年,堅持這個原則,我要堅持二十年才行,現在都十八年了,再堅持兩年就二十年了,那真的有好處。我的根性遠不如恩師,所以我用雙倍的努力。未來?未來的社會污染更重了,所以我們想想,將來下一代的弘法接班人,那真的是在這樣的一個污染的社會里頭,要有所成就,要比我這一代、比恩師那一代,更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我們堅持二十年,說不定下一代得堅持三十年,他的根基才牢。在這樣的一個污染的社會,像暴風雨似的,暴風雨很大,你那個樹根扎得深、扎得牢,你才能夠跟風雨抗衡。

        李炳老底下又有解釋說,「孔子有教無類,門人或以教不得其人,不免徒勞,甚或濟其為惡,故惑之?!惯@是李炳老把他自己的心得跟我們分享,他解釋這一章,說孔子有教無類,弟子們或以教不得其人,不免徒勞。弟子們看到,教育也是不容易,為什么?得不到好的學生,那就徒勞無功。這不得其人,其人,什么樣的人才能夠學得成就?剛才講的,要有誠敬心,對老師有十分的誠敬,信老師,絕沒有對老師有絲毫的懷疑,將老師看作圣賢一樣。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兇經》里有講到,弟子事師如同事佛(,弟子對老師要看作像佛一樣,這樣的十足恭敬,他才能學成。

        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沒有誠敬心的,那就是老師教也是徒勞,沒用。所以弟子們看到互鄉童子這樣的人學不成的,大概是這個人他那個地方沒有禮教,不懂得恭敬人。教他,不僅教不成他,反而濟其為惡,讓他學了點圣賢道理,他會裝飾一下自己了,掩蓋自己的惡,那是什么?如果掩飾自己惡,那就是增一辜了,又增加了惡。特別是學習圣賢之道的人,李炳南老先生過去講過,說他沒學什么經教,人還算好,看得過去;學了之后,那眼睛長到頭頂上去了,瞧不起人了,自以為是,了不起了,這是濟其惡了。所以門人惑之,他們這個疑惑有道理,為什么孔子要教他。

        可是孔子的存心,他沒有分別執著,「孔子則只注重其人當前求進之誠心」,這個人在當下,今天有來求學的誠心,那就教他,不管他未來會不會保持,給他種善根。善根種進去了,將來有一天會成熟,成熟的表現是什么?就有十足誠敬心,而且有恒了,他不變了,他就能成就。所以「故許其潔己以進」,這是允許他來潔己以進,就是他把自己修治好,恭恭敬敬來求學,這個可以。假如他不恭敬來求學,那當然就不要教他,他當下都沒這個心,教也沒用,潔己以進,才教他?!钢疗涫芙桃院?,是否故態復萌,則不能保證?!谷肆暁庵?,他來聽你講了一課,聽的時候很歡喜、很振作了,要去改過了,回頭之后,走出講堂了,可能習氣開始現行,故態復萌,這個就不能保證他了。做老師的要是整天想著這個問題,操心操死人了,不能想,當下我們就好好教他,能學成了,他就成;學不成,種善根,總是沒有白教。所以如果老想著這個人可不可教,思前度后,這就是「否則世間可教之人無乃太少乎」,那可以教的人就太少了。所以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推廣圣賢教育,當下人能接受多少就給他教,認認真真的教;明天他不想學了,明天就算了,不學,我們也沒有遺憾,也不會有絲毫的煩惱。

        所以這里講「子曰下兩段文:『唯何甚?!皇遣徽撨^去」,這是互鄉童子來求學,雖然他過去沒有禮教、沒有基礎,但是他現前這一念心是來誠敬求學的,就給他教,不論過去?!浮翰槐F渫??!皇遣徽搶怼?,「往」是他走了以后,能不能保證他會不會故態復萌,那我們也不論,就論當下。這個是我們不僅說教育人需要用這個存心,做任何事都要有這個存心。譬如說我們做的這件事情,這個是好事,可是過去有人做過,沒有成功,可是當下需要做,我們就要做,不要想過去怎么樣。未來這個事能不能成功,我們也不需要想,當下這一念善,純善,這就好。教人也是如此,做事也是如此,一個人即使是過去十惡不赦,干盡了壞事,他有一念悔改的心要向你學習,你就誠心誠意教他,這是仁愛心。

        蕅益大師批注里講的,「卓吾云:天地父母之心」,天地是仁愛,父母是慈愛,仁愛之心、慈愛之心,表現在你不論他過去犯了多少罪惡,當下他愿意悔改,你就不要舍棄他。也不要想說,他這個人習氣很重的,你現在教,他將來還會故態復萌,還會重操舊業,還一樣造惡事,你教他沒用,也不要想這個。就是一念真純的愛心去教他,這個心是真,孔子用的是這個心,真的是不舍一人。有這種真誠愛心,那才能夠做圣賢教育事業,你才能做得好。

        【評析】

        孔子時常向各地的人們宣傳他的思想主張。但在互鄉這個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說:“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孔子“誨人不倦”的態度,而且他認為不應死抓著過去的錯誤不放。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互鄉:地名,具體所在已無可考。

        與:贊許。

        進、退:一說進步、退步;一說進見請教,退出以后的作為。

        潔己:潔身自好,努力修養,成為有德之人。

        不保其往:保,一說擔保,一說保守。往,一說過去,一說將來。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