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顏淵說:“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這樣吧!”子路問孔子說:“老師您如果統帥三軍,那么您和誰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說:“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過河,死了都不會后悔的人,我是不會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謹慎,善于謀劃而能完成任務的人。”

        這一章比較的長,意思也比較深刻?!?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lunyu/' target='_blank'>論語》每一章可以說都是精華,任何一章只要認認真真的去學、去領悟,都能夠受用終身。這一段是孔子首先對于顏回的一個評價,子路有一個提問,夫子做了回答。這里面顏回沒有出聲,可見得顏回平時是沉默寡言的人,真正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夫子贊嘆他,他就是這樣默默的沒有任何的表態,只是個默而識之,學而不厭。

        夫子對顏回說,『謂顏淵曰』,顏淵就是顏回,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這個「用之」,這個之是代表誰?代表自己,它是一個代詞,就是用我的時候「則行」,行是行其道。夫子懷有圣賢大志,希望諸侯列國都能夠用他,讓他能夠施展抱負,推行周公圣人之治,利益萬民。他在周游列國當中,包括他周游之前在家鄉魯國,也有被任用的時候,但時間都不長。譬如說在魯國,魯國國君就曾經用他做過大司寇,大司寇兼管宰相這樣的職權。用他的時候,他就認認真真的來工作,把圣賢之道融入他的治理當中。他在任期間魯國可以說是盛況空前,社會安定,人民和睦,國力迅速增長。

        那時候,齊國跟魯國是鄰居,在旁邊,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齊魯兩國有著非常微妙的關系,既互相幫助,又互相的監視。齊國看到魯國在孔子任職期間強大起來,國君就坐不住了。于是有一個臣子就想了一個方法,讓齊國送一些女樂文馬去給魯國國君,還有季孫大夫家,因為季孫氏是魯國最大的大夫,他的家族最大。政權掌握在三家手中,季孫氏是三家里面最大的、最有實力的,所以魯國國君都聽他的。結果齊國就把很多女樂文馬送來,國君和季孫大夫于是就開始沉迷于女色和這些享受,孔子勸諫也不聽了。最后有一次郊祭的時候,都大出洋相,國君祭祀祭禮都沒有符合,讓孔子看了非常傷心,知道已經沒辦法挽回,不可救藥,于是就不辭而別,出行周游列國,這是「舍之則藏」?!干帷?,是為政者、國君不能夠來用夫子,配合夫子治國的時候,那就是等于舍棄了夫子。雖然夫子還在這個位,但是國君不配合,國君自己都墮落,那豈不等于就是舍棄了圣賢之道?夫子根本不會眷戀那個名位,見到你不想推行圣賢之道,他也就離開了,他藏了,藏起來了。所以這個「舍」是講夫子沒有得到國君的任用,道不能得行,所以就藏起來,行不通了,就離開。

        從這里可以看到夫子他所行的時候,或者是藏的時候,無非都是為了道。你用他的時候,他要去推行圣道,這固然是為道;你舍棄了道,他就得藏起來,不能損道,還是為了道。這種境界,夫子說唯有夫子本人跟顏回兩個人才有,「惟我與爾」,爾就是你,是對著顏回說的,有這個境界?!赣惺欠颉?,夫是語氣助詞,沒有意思的。這個話被子路聽到了,子路在旁邊聽到之后,可能稍稍有點不服,大概也是有的。同學之間,雖然對顏回也是非常的敬佩,但是總有一點點傲慢心,認為自己也不錯,為什么夫子這么贊嘆顏回,他沒贊嘆自己?跟著同一個老師學的這些學生們,這種心理我們想象出也時常會有的。這種心理其實就是自己的障礙,顏回就絕對沒有這種心理。這種心理說到根上了,還是有傲慢、有嫉妒,同學之間最容易傲慢嫉妒。畢竟子路他是賢人,有這種念頭,但是他不會發作得很明顯,他的根在那里,根是什么?根是我執。我執就是還有個自己在,跟著「我」,就有四大煩惱出來,所謂我見、我愛、我慢、我癡,這四大煩惱常相隨,跟著「我」起來。子路還沒斷我執,斷了我執就證阿羅漢了,那就出三界了,不是生死凡夫。

        何以見得子路沒有斷我執?在《論語》里面,子路曾經向孔子請教過,「敢問死?」請問夫子死的學問,這個問是大問,問到生死問題上。子路他對這個已經開始在那里思考,但是夫子看他沒到這個境界,所以跟他講,「未知生,焉知死?」你先學生的時候的學問,死的學問大著呢,你未知生,焉知死?你怎么能夠沒把生時的學問搞通,就能搞通死的學問?證明死的學問比生的學問更大,而且它也是相通的,做人做好了,你才有可能出三界了生死。所以夫子勸他先把人做好,將來才能夠了生死。既然沒了生死,也就是沒斷我執,必定會有我見,就是我自己的見解,以為自己是對的。有我愛,我所貪愛的,順我的意,我就高興;不順我的意,我就會煩惱。我慢是傲慢,看不起人,覺得我比人高,人不如我。儒家講的,傲慢不可長,不能增長,但是沒讓你斷,斷了那就是證阿羅漢了。但一般人很難斷,子路都沒斷,他有傲慢。等下我們看看他講的話,你就能體會出來。還有我癡,癡是愚癡。你看,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我癡是癡,貪瞋癡三種三毒煩惱跟著「我」這個相就起來了,所以要出三界非得要斷貪瞋癡。光是伏住,還有根在,還不能,除非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可以。那時候,他們沒念佛,不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煩惱斷不了,所以他會問出這種話。

        子路就問,『子行三軍則誰與?!凰麊栠@個意思在哪?子路他是勇猛,帶兵打仗他最行,擅長于軍事,所以他就問自己的強項。他聽到夫子贊嘆顏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他有這個境界。自己雖然做不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大概自己領兵打仗還行,所以他就問夫子:如果是講到帶領三軍,你會贊同誰?「誰與」,與就是贊同。根據《集注》,這個三軍講到的是,一軍是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是大國所擁有的軍隊。當時諸侯國,有個三軍這是大國了。他的意思,子路的意思這里很明顯,希望夫子能夠也表揚表揚他,他表揚了顏回,顏回固然是比自己高,但是在領兵打仗上面,帶領三軍,孔子也應該表揚表揚我。是不是有一點傲慢心?

        夫子真是善于教化,抓住任何的時機來幫助學生斷煩惱,所以下面就給他點化?!鹤釉唬罕┗ⅠT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贿@是給他講到領軍之道,帶兵打仗也要有圣道。他先說一個夫子不許可的、不贊同的?!副┗ⅠT河,死而無悔」,暴虎馮河是一個成語,出處就在這《論語》里頭。暴虎就是講徒手跟老虎博斗,這是暴虎;馮河就是徒步來渡河,這是講到非常勇猛。但是有勇而無謀,這屬于冒險、蠻干。這一個是原來出處「暴虎馮河」是出自于《詩經》,在「小雅」當中,有「不敢暴虎,不敢馮河」的這么一個詩句。夫子講有勇無謀,冒險蠻干,這種帶兵我不能許可。這個意思也就是在點子路,你可能就有這個問題。確實子路這一點真就是害了他的命,他最后是怎么死的?也就是因為暴虎馮河。他所在的國家發生了內亂,他去救,當然是寡不敵眾,這個時候被人亂刀剁成肉泥了。所以孔子實際上一直都是在點化他,只要你能夠悟了,你就能改你的命運;要是你沒有悟,那你命運改不了。

        命運是怎么決定的?性格決定的。性格是習性,你有什么習性就感召什么樣的命運。我們希望我們的命運好,那必須要斷惡習性,增長善的習性,斷惡修善,斷貪瞋癡的煩惱,這是真正的修學??上ё勇窙]開悟,但是夫子已經多次教化他,老師的慈悲在那里。

        底下,在夫子先破這個錯誤之后,然后點出真正的領軍帶兵之道應該是什么?下面講,『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槐厥潜仨?,說話說得非常堅定,這個事太重要了,你不這么做會出大麻煩,必須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懼是恐懼,這種恐懼不是害怕,不敢對敵。這個懼是什么?不敢輕敵,很謹慎,戒慎恐懼,不敢馬虎大意。帶領三軍打仗,這樁事情直接關系到國家、人民的安危,那怎么能大意?子路他是一個粗獷的人,大概他是勇是過之,但是細膩方面,細心方面就不及,膽大,心不夠細,這里夫子就點他,讓他改。

        我們看《論語》,不能只看個熱鬧,夫子對子路講的跟我無關,聽聽而己,那你就白來了、白聽了。朱熹朱夫子在《論語集注》的序言里,特別提到學《論語》該怎么學,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置身于《論語》的這些教學環境里頭,如同面對夫子,聽夫子的教導。學這一章我們就來作子路,夫子對我來講的,不是對子路講,我有沒有這些毛病?會不會冒險蠻干,有勇無謀,粗心大意,不能戒慎恐懼?如果有這些毛病那得改。不改,那將來也會遇到麻煩。

        還有「好謀而成」,謀是謀略,打仗、帶兵一定要講謀略,謀略一定要完備、仔細,要三思而后行,必定要穩操勝券才能夠進行。做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那你才可以百戰百勝,這是領兵之道。實際上這種領兵之道,不正是做人之道,哪里會有不同?圣賢之道它是貫穿的,你把人做好了,你就能做事。搞文也行,搞武也行,叫你到廚房里去干活,洗個碗、煮個飯,也是在落實圣賢之道;叫你上陣帶兵殺敵,也是落實圣賢之道。其理一也,一條理貫通下來的,沒有分別。

        我們來看蕅益大師把這個道理點出來了,他在《論語》解里頭講,「臨事而懼,從戒慎恐懼心法中來。好謀而成,從好問好察,用中于民而來。不但可與行軍,即便可與用行舍藏。否則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矣」。大師給我們這里說到,臨事而懼,面對事情來的時候,有戒慎恐懼,認真仔細的來應對,這種做法是從我們的戒慎恐懼的心里生出來的。戒慎恐懼在平時要養成,特別是慎獨,慎獨能養成我們戒慎恐懼的心。一個人在暗室屋漏當中,如同面對天地鬼神,怎能夠不戒慎恐懼?往往我們在公眾面前,會非常的注意,非常的謹慎,因為如果大意出了亂子,難為情。但是一個人在的時候,往往就會松懈、懶散、懈怠、隨便、放逸,那這個心就成了二心,所修的這個品德就不圓滿、不誠了。那修出來的只是一個造作,功夫再好,那還是有自欺欺人的成分。

        其實修行看有沒有進步,最關鍵的就是看你慎獨的功夫如何,因為在你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是你真實的面目出現。所以自己觀察自己,到底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如果不能慎獨要生慚愧心,要懺悔,反省改過,努力的斷習氣毛病,這是真修行。當你在暗室屋漏當中練就了這種操守,你臨大事的時候你也用平常心就行了,自然就能夠顯現出你那個光天白日的這種品格,自然就能夠百戰百勝。所以功夫都是在平時下,在平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的慎獨功夫中修出來。

        「好謀而成」,這個好謀是你的謀略很好,這個謀略都是你的學問的結晶,這是真實學問。這個學問不是記問之學,記問之學是你聽來的,你從書本上學來的,僅是文辭。道理懂一些,但是不懂用,用不上,該怎么謀略你不懂,那這種學問不是真實學問。雖然學富五車,但是解決不了問題,要把學問轉化為智慧,那才能解決問題。好謀是你有智慧。一個軍事家,他打仗能不能打得好,當然跟他學得多少兵法有關,但也不完全在他所學的兵法,就看他能不能夠真正妙用。應用之道,存乎一心,你能夠用的,這才是你真實的學問。用不上的,不是真實學問。

        怎么才能夠有真實的學問?平時有「好問好察,用中于民」,還是在平時用功。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這里我們是用修身而言。你能夠有一個正確的決定,這個決定雖然是一剎那形成,但這個決定就體現了你千日修行的功夫。千日是三年,你這三年修得怎么樣,你這個決定體現出來。好問就是好學,好問好察是好學。好問是親近善知識,親仁,「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見到真正的好老師,我們勤學好問。好問還要好察,還得觀察,觀察這位好老師他平時是怎么個行持,跟著學。因為問來的學問,那還是屬于文字言語。察出來的學問,那才是真實心地流露。

        我們現在跟著恩師上人學習,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跟在老人家身邊真不容易,那是莫大的福分。真的,很多人都想有這個機會,未必會有。我自己也盼有十幾年,才有這樣的機會。在一九九七年我還在美國讀博士的時候,第一次見師父我就跟老人家請,能不能夠跟在您身邊學習,那是十三年前??墒蔷壏植怀墒?,不成熟當然也是自己的業障,自己確實善根、福德不夠。結果,這個愿一直心里面就懷著。博士畢業了,在美國大學教書教了四年,然后這四年當中常常去親近恩師,受他老人家的教誨,而且每天都聽經、聽課不斷,這是結法緣。自己真正認定這一個是我的老師,我就專聽他的。我真的這十幾年沒聽過別人的,就聽他一個人。法緣結得深,確實這是靠緣分,緣分你得結緣,結的是法緣。如果說你不聽他的經,你就是心里想跟著他的身邊,那是感情的,那不是理智,辦不到,你沒這個法緣。所以認真的聽他的講經,真是他的那些比較長篇的講解的經典我都聽,在工作之余、學習之余擠時間來聽。

        后來關系就愈來愈近了,他老人家后來就鼓勵我離開美國到澳洲去,當時我是美國肯薩斯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美國政府給我優秀教授與研究人才的綠卡,希望我能留在美國。恩師這樣的一個召喚,那就毅然舍棄,你不是要跟恩師學習嗎?那你面對考驗能不能放得下?那就把它放下。跟到澳洲,在澳洲昆士蘭大學任教。結果來了之后,立刻跟恩師的關系又親密很多。在澳洲四年,得以常常陪同恩師走訪國外,參加學術會議,參加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的和平會議,團結宗教等等這些活動,這個緣分盼了十幾年。到了三年多前,二00六年底,在恩師的鼓勵下,我把工作都辭掉了。大學也是對我可以說是很厚愛,三十二歲破格讓我得到大學的終身教職??墒菫榱烁鷱亩鲙熌軌蚨鄬W一點,把這個工作都辭掉了,這才有這樣的緣分,可以天天在老師會下求學。這個緣分,你看到現在十三年了,所以知道來之不易,那我們在旁邊就得要好問好察。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問問題的人,這也是我們知識分子的毛病、習氣,學問學問,學了又問。盡管恩師講都是不老實的人才會有問題,那我也是確實不老實,沒辦法有疑問就得問,不能有疑問還裝著沒疑問,那就麻煩了,那你的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最好是什么?沒有疑問了,真的你通了,就沒有疑問;你沒通,你肯定會有疑,連菩薩都是疑是最大的障礙。菩薩不能精進只有一個阻礙他的善根,就是疑。疑就得要問,《論語》講的「君子有九思」,其中一個就是疑思問,你有懷疑,有不理解、不懂得的地方就要好問?,F在有老師在旁邊還不問,那不是太傻了。問,學來的只是記問之學,關鍵你問來之后你得去力行,你自己要有體驗,變成你自己的東西,你能夠臨事的時候,你才生起圣賢的智慧,以圣賢的教導來辦事、來生活。

        除了聽他老人家講,有問題問,更重要的是你要好察,平時就在旁邊留意觀察。所以我在恩師身旁,我基本上是一分鐘、一秒鐘都不肯放過,眼睛常常都看,看看老人家到底是怎么樣子動作,吃個飯怎么吃的,放筷子怎么放的。紙巾,你看他吃完以后把它迭好,工工整整放在旁邊,這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事事有條不紊,都有章法,這些都是要學習的??此綍r是怎么待人處事接物的,德行都是在這些細節上體現出來。在這里模仿,真的就好像嬰兒模仿大人走路,模仿大人說話一樣,剛開始是跌跌撞撞走路,說話也是磕磕巴巴,就是牙牙學語,先這么學,先模仿,學得很像了,慢慢自然了,就成你自己的。所以菩薩修學,你看他「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這個觀察就是學行門,你能夠觀察善法,你的行為就善。然后到有一天,你要去擔負起弘揚圣賢教育的使命的時候,那你就懂該怎么做了。因為你見得多,見聞多了,真正是有好處,多聞有智慧。真正臨事的時候,你忽然就能夠想到,我的老師過去是怎么對待這個事情的,你心里就明白了。真的也不用自己去琢磨了,只要你在老師旁邊細細的去學習,不放過任何細節,其實老師都給你表演出來了。這是好問好察。

        「用中于民」,用中是你運用,運用之道那是要看個人的功夫,能不能用中。圣賢之道最高境界就是中庸,可是中庸說來容易做起來難。不偏不倚謂之中,長久謂之庸。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這就是智慧。這種也是要跟著老師學,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固然我們是會有很大的受用,但是跟在老師身邊學,看他的行持,那你才能真正悟。至少我是這樣的,因為我那個根性比較鈍,屬于中下根人,聽了還聽不懂,還得看,去臨摹、模仿,那才能夠學得到。不像有的人他根性利的,聽一下他就懂,他不用看了他就會做,叫心有靈犀一點通,肯定有這種人。像我們恩師常常在講課里面講到,說真正的學生不在我身邊,在電視機前的、網絡前的那些聽眾,他們真學、真干,那些人是上根,我們跟在旁邊學的真的都不如他。但是沒辦法,老師慈悲,也不能把我們這些中下根人舍棄掉,所以帶在旁邊跟著學習。只能是這個學法,所以自己知道機會來之不易,非常的珍惜,不錯過任何的時機來學習。

        到了會用中了,這就是成圣人?!赣弥杏诿瘛?,民是人民,更廣闊一點來講就是眾生,對待眾生要學會用中,用中那就是度眾生圓滿,這個叫做好謀而成,成就已經圓滿。好謀是智慧,你想想,說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又豈止是講行軍之道?「不但可與行軍,即便可與用行舍藏」。這個「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可以通用,不管你做什么事,大事、小事,其實大小不二,都是講用中,都是應用圣賢之道。也可以用在夫子對顏回所說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是講到進退,講到觀機而行,看眾生是什么樣的根機,什么樣的機緣,做出相應的舉措。這種中庸之道完全是智慧的體現。

        智慧之體是自性,我們講體、相、用,體是自性,相就是德行,講到用就是中庸,用中庸?!阜駝t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矣」,如果不能做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那么白刃可蹈,就是引來殺身之禍。子路就是如此,中庸不可能矣,子路的行為沒達到中庸。真正達到中庸的,除了夫子以外,根據夫子的鑒定只有顏回一人。真正顏回是他的傳人,其它人都稱不上傳人,只能稱為弟子。很可惜顏回早死,他死得比夫子還早,所以夫子非常悲痛。你看《論語》里面講,顏回死了以后,夫子說,「天喪予,天喪予」,講白了就是難道是上天要絕我的命嗎?絕命根了。夫子并不把身命當作什么,他所痛惜的是圣賢的血脈中斷了,沒有承傳下去,這是他最痛心的,這真的是一個緣分的問題。

        所以夫子為什么到最后,晚年趕回自己的國家,到魯國他做兩件大事,一個就是著書立傳,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寫《孝經》。他做這些整理的工作,目的是把這個大法傳給后人。另外他開班教學,教了五年,七十三歲走的。希望大法雖然眼前的弟子不能夠承傳,往后會有來者,所以留書給后世,是希望將來有私淑弟子。私淑是沒見過面,但是他真正能傳他的法,有沒有?真有,孟子就是一個。孟子跟孔子沒見過面,只是讀孔子留下來的著作。另外孟子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子思師從于曾子,曾子是夫子弟子。所以孔子他做這兩樁事情真有用處,不是白做,著書,孟子看到了;他開班講學,他的弟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孟子是他的三傳弟子。這圣人你看他有遠見,真正后面有傳人。留下的這四書,這些儒典,五經、十三經的儒典,都是讓后世人也能藉此成圣成賢。

        我們中國儒家很興盛,兩千多年,真正是成為了國學的精粹,歷代成就人都很多?,F在教學確實也方便,我們恩師的做法真的跟孔子他老人家做法、精神上都是一樣的。但他現在不需要自己寫書,可以對著攝影機講,留下光盤,這光盤可以傳世。另外開班教學,希望真正帶出幾個學生,縱然這些學生當中,未必能夠真正有開悟的人,未必能夠真正成為傳人,但可能以后藉這些學生會有后世的傳人,正如孟子接孔子的法一樣。所以這都是我們在平時留心去觀察、去思惟、去學習,總的是念念要想到眾生、想到正法久住,沒有想自己。只要這世間有正法,這個根沒有斷,即使是遇到再多的災難,再大的摧殘,只要根還留住,底下還能傳。

        所以每一個學習圣賢之道的人,應該都有這分傳法的心,傳燈。我們今天很有幸接到了圣賢大法,我們得利益,我們也希望后世子孫也得利益,我們有責任去傳法,傳法、護法。怎么傳?最重要的自己要真落實,落實多少算多少,認認真真的??v然是道路很長遠,但是我們絕不能夠松懈。希望能夠繼往開來,承先啟后,自己未必能夠成為圣人,但也希望后世人成為圣人,希望同學中有人成為圣人,那這法脈就可以傳下去了。誰要是真正有這個成就的,我們就認真的來護持他。大家都是一條心,為了使正法久住,為了救度苦難眾生。

        【評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人在一起去統帥軍隊。因為在他看來,這種人雖然視死如歸,但有勇無謀,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疇中的一個德目,但勇不是蠻干,而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這種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規定。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舍之則藏:舍,舍棄,不用。藏,隱藏。

        夫:語氣詞,相當于“吧”。

        三軍:是當時大國所有的軍隊,每軍約一萬二千五百人。

        與:在一起的意思。

        暴虎:空拳赤手與老虎進行搏斗。

        馮河:無船而徒步過河。

        臨事不懼:懼是謹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謹慎。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