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只闡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東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我們先看《雪公講要》里頭批注,「老彭,先儒注說不一」。這老彭一定是個人,但是因為很難找到歷史的考據,所以眾說不一,「或以為一人,或以為二人,或二說并存,然多數主張為一人?!估畋侠舷壬麑Α?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lunyu/' target='_blank'>論語》文字訓詁、內容考證下了很深的功夫,他的《論語講要》是他一個非常精簡、濃縮的《論語》學習報告。他考證了先儒眾解、眾批注,有的說是一個人,這老彭是指一人,有的說是有兩個人,有的說兩個都可以,但是多數是講一個人。那這個人是誰?「若依包咸、朱子所據《大戴禮》」,包咸是東漢經學家,朱子是南宋的朱熹,他們根據《大戴禮記》,這個禮記有大戴、小戴禮記兩個版本,根據《大戴禮記》「則老彭為殷之賢大夫?!惯@是殷朝,就是商朝這一位賢者大夫,是朝廷做官的人。

        「若依楊慎《丹鉛總錄》所據三教論及莊子所引」。楊慎他是明朝人,曾經是明武宗時的狀元,也是非常有學問的,也做過大官,他著了不少著作,《丹鉛總錄》是他其中的一部。他是四川成都人,他的《丹鉛總錄》就根據《三教論》及《莊子》所引的這些歷史考證說,「老子為尹喜談容成氏所說五千文,證明述而不作,則老彭當為老子?!顾詶钌魉洆湔f老子,這個老彭就是老子。老子是跟孔子同一時代的人,他比孔子年長二十歲,后來西出函谷關隱居去了??鬃釉浫グ輹^老子,像老子求教??鬃邮侨胧?,老子是出世,他是歸隱。當老子,傳說中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函谷關的把守的官員是尹喜,他見到紫氣東來,知道有圣人出現,一看原來是老子,騎著牛來,于是就禮請他在函谷關住下來,向老子請教。老子很慈悲,跟他說出五千文,這個就是老子的《道德經》?!兜赖陆洝肺迩а?,這里面講到的可以說是非常豐富的哲理,八十一章,它是道家思想的精華的經典,要想學道家你一定得讀《道德經》?!兜赖陆洝肥蔷A,它的根是在《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也是老子留下來的教誨,太上就是老子,它是講因果報應的這些理論、事實,讓人深明因果之后他才有可能悟道、證道。

        所以我們恩師鼓勵我們深入傳統文化,這三家儒、釋、道,都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三個主流。不管你選哪一門,你只要一門深入,最后你也能夠悟道、證道。儒家精華可以說是四書,我們現在正在學習。道家的精華是《道德經》。佛家的精華,當然每個宗不一樣,我們恩師是推崇《華嚴經》、《無量壽經》?!度A嚴經》叫做佛法根本法輪,經中之王,所有的佛法都從這個根本發生出來,所以《華嚴經》叫根本法輪。而《無量壽經》被古德譽為是中本《華嚴》,它是《華嚴經》的濃縮。我們跟隨恩師主修、主學這兩部。儒家四書、道家《道德經》,跟《華嚴經》義理都是相通的。所謂是「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要是能夠融會貫通,像蕅益大師解四書完全是用佛法一乘教義,《華嚴》奧藏、義理全都貫通在四書里面。我們正在學習,也參考他的批注,這是把我們對四書的理解提升了?!兜赖陆洝贩鸺乙灿形蛔鎺熢涀鲞^批注,是明朝的憨山大師,他批注過《道德經》。憨山大師是蕅益大師的老師,也是一位大徹大悟的、明心見性的祖師大德,他批注《道德經》也完全是跟佛法貫通起來了,也是精彩絕倫。

        所以真的,你不管在哪一部經上下功夫,都能夠豁然貫通,一貫通了,看到儒釋道三家,完全是「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這是雍正皇帝他寫的上諭里面講的,理都是同出一個源頭,源頭就是自性,道是修學的方法,并行而不互相沖突、不悖。學儒釋道三家,不管你主修哪一科,都要扎根。這個根,儒釋道三個根,儒的根是《弟子規》,《弟子規》是將四書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你沒有《弟子規》,你學四書學來學去都學了皮毛,為什么?你不會用,你只學了個語言文字,你在生活上用不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就得不到。因為學了要習,習就是實習,你得用。所以《弟子規》是把四書落實,儒家抓住這兩頭夠了,一個是《弟子規》,行門,四書是解門,解行并重。像《弟子規》里講的,學問和力行并進,「不力行,但學文」是「長浮華,成何人」。如果光力行,光學《弟子規》不學四書也不對,要學四書。為什么?因為「但力行,不學文」就「任己見,昧理真」。光學四書不學《弟子規》也不對,這「長浮華」了,所以解行要并重。道家兩頭,根在《感應篇》,精華在《道德經》,你要真正想要鉆道家的經典,這兩個也是要解行并重。佛家根在《十善業道經》,你要求解門,《華嚴經》、《無量壽經》足夠了,這是我們這一生修學的大致的內容。

        真正把儒釋道這三家抓住兩頭,解行并重,你能深入,那你對所有文化的典籍都能貫通,為什么?因為你通到自性,所有的神圣教誨,包括《新舊約》、包括《古蘭經》,所有宗教的經典都不出自性,都是自性流露,你貫通到自性了,什么都能夠貫通。所以我們讀蕅益大師的傳記,看到他老人家過去對基督教都有很深的研究,那時候基督教傳到中國來,他是明末清初的人,為什么?他已經貫通了,對任何宗教,他都能貫通。像我們恩師,你看他可以到天主教講《玫瑰經》,跟伊斯蘭教徒講《古蘭經》,他通了。

        那為什么通?因為都是由自性流露出來的這些圣賢教誨,你只要通了自性,那圣賢教誨沒有說不明了的。而你所說的真的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你不會說得比圣賢要多一分,也不會少一分。為什么?你跟圣賢的見解完全一致,圣賢他的教誨從自性中流出來。你證得自性了,你的教誨也是從自性中流出來,沒有創作,不必要創作,你們說的完全一樣??鬃右彩亲C得自性,所以他也能做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呢?老子講《道德經》原來也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里就有考據了,這是老子為尹喜所談的,是容成氏所說五千文,這不是老子發明創造的,他只是什么?轉述圣人的教誨,只是做一個歸納總結,表達出來。述就是歸納總結,把它敘述出來,沒有創作,述而不作。有創作就變成你自己的意思了,不是古圣先賢的意思,那是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里面產生的東西,不是自性流露。所以真正通了自性的人,他一定是述而不作,他只有轉述前人所說,沒有自己創作。他一定是信古人他們的教誨,好古人樸實的作風,他所行的跟古人一樣,這叫信而好古。

        老子講《道德經》是容成氏所說五千文,證明述而不作也是這樣,所以「則老彭當為老子」。所以這個批注、這種講法確實有好處,為什么?證明不僅孔子述而不作,老子也是述而不作。那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你看看清涼國師,是唐朝的華嚴宗,他是第四祖,澄觀大師,他在《華嚴經疏鈔》里面他講到釋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這他原話,何以見得?因為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他所說的一切法全都是古佛所說的,他沒有在古佛所說的上面加多一個字,也沒有減少一個字,完全是轉述古佛所說。他自己呢?自己沒有說?!督饎偨洝飞现v誰要是說佛有所說法,那是等于謗佛,為什么叫謗佛?你說佛不是述而不作了,這就謗佛了,佛確實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為什么?大家都是證得自性,肯定說的都是一樣的,在文字上、語言上可能不一樣,在義理上完全是一致的。我們了解這個事實,我們要學習傳統文化怎么學?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我們知道孔子,你看他「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他的這些著述,全都是古圣賢王的理念,他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創作!《詩經》、《尚書》是他刪訂,《禮》、《樂》是他根據古圣賢王的禮樂制度,他把它做得集大成。所以后人稱孔子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祖述就是只轉述祖先的,把老祖宗的教誨再轉述出來,文武是文王、武王。所以他把堯、舜、禹、湯這些古圣賢王的教誨轉述出來,把文王武王所訂立的禮樂制度重新再把它進行整理,把它推廣,僅此而已,真的沒有創作。包括對《周易》的批注,,寫《春秋》,我們知道他還寫《孝經》,真的都沒有創作。老子,你看《道德經》里面有多處出現,像「圣人云」這種字樣,或者「用兵有言」,用兵的兵家有這樣的話,這都是轉述,轉述圣人、轉述先賢,這都是證明確實老子也是述而不作。既然這些古圣先賢都沒有創作,我們還能創作什么?只有老老實實虛心學習的分,現在人喜歡創作,創作出來的都是他的妄想分別執著而已,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創作?

        所以學習的態度就非常重要,真正虛心,把自己空掉,對于古圣先賢的教誨我們能夠吸納,我們沒有自己的意見,就不會跟古圣先賢對立起來了。完全吸納了之后,變成自己的東西,然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中去落實、去體驗、去證明,最后你也入境界了。等你入境界的時候,你也跟孔子一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一樣的?!父`比于我老彭」,竊是講自己,竊是自己對自己的一個謙稱,他沒有說我怎么樣,竊是把自己降到最低,說我自己,把自己跟老子相比?!肝依吓怼?,老彭前面有個我,這是親切的意思,就是老子也是咱們一家的,就這么個意思。因為老子轉述容成氏五千言,孔子把自己也跟老子相比,說我自己也是轉述古圣先賢的。

        我們來看蕅益大師的批注,「述而不作,只因信得理無可作,既信得及,自然好古,此夫子真道脈,真學問也。卓吾云:都是實話,何云謙詞」。蕅益大師這是點睛注,這個點得好,他講了述而不作,為什么他能述而不作?兩種人,一種他已經證得自性了,入圣人境界了,他的理念、思想完全跟圣人一模一樣,所以圣人怎么說他也會怎么說,自然述而不作。另外一種人他雖然沒有入境界,但是他有大善根,他能信,信圣人講得完全正確,他沒有懷疑,所以他只有依教奉行。像顏回對孔子就是這樣的,孔子教導他什么,他只有一個「請事斯語矣」。請事斯語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依教奉行,老實、聽話、真干,他就是這樣,這是大善根、大福德,遇到老師這個是大因緣,他就能成就,他就能做到「不違如愚」,這是他的別人比不上的地方,他能信!

        這個信他信得深,深在哪?信理無可作,理是自性中所流露出來的,一切事、一切物的理體。朱子他是專門提倡理學,宋朝程朱理學,這在儒家里面是最有地位的一個學派,認為萬事萬物后頭都有個理,只要能夠得到這個理,這些事理事物都能通達。所以朱子講格物是講窮盡事物之理,這叫格物,當然理上講得通,但是事上很難做到。你怎么能夠窮盡事物之理?窮盡事物之理是你能夠證得自性,佛家講的明心見性,這就能夠窮盡事物之理。

        所以印光大師、蕅益大師他們講格物不是這個講法,講格物是什么?講把心中這些煩惱物格除掉,這個就是格物,為什么?因為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就通達萬事萬物之理,只是現在有這些煩惱物障礙了。把煩惱去除掉了,你真心本來的功能就現前,自然就通達,所以格物不是在外面去格,返回到自己內心,格心中的煩惱,外面物就通達了。這是這種說法,是明朝王陽明先生所提倡的心學。王陽明的心學跟程朱理學可以說是旗鼓相當,在學術地位上。

        心學主張向內,一切往心性中求,這個跟佛法很相應,我們讀蕅益大師著作,他有時候也引用王陽明的理念。朱子就比較向外求,認為心外還有物。所以窮物之理,往外很難,往內就容易了,等你證得心性了,你就知道真的沒什么創作,這個理是自然之理,心性本來如是。你要想創作,一創作,心上已經有了妄想分別執著,那馬上你的自性,你就跟它背離了,你就見不到自性了,墮入了什么?妄心當中,妄心里頭有妄想分別執著。你不創作,真心就現前了,不創作什么?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了,這叫無作,佛家講的「無作三昧」,就是你的心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你就得到解脫了,自然理全都貫通了。我們沒入這個境界之前,首先要深信,能夠深信,所以你就只有老實真干,沒有疑問、沒有懷疑,更不會創作。所以你用功夫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像顏回一樣,很快就入境界。

        「既信得及,自然好古」。信得及是什么?他這個信心踏實,有了信根、有了信力,在佛法里面講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根和力講的名相是一樣的,都是第一個講信,信、進、念、定、慧這是五個,五根是信根、進根(進是精進)、念,念根、定是定根、慧是慧根。就像一棵大樹,它底下有根,根愈深,它支撐樹木的力就愈強,能夠抵抗暴風驟雨。他信得及,就是他有信的根,有信的力,有了信根、信力,他就能精進,自然就有精進根、精進力。精進是什么?勇猛精進,一門深入到底,不懷疑、不間斷是精進,精是專精,一門到底。

        所以學要注意,不能學雜,要精進,精是一門,一門叫精,同時學兩門就雜,雜了就很難進,進是進步。像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也是,學一部經典的時候,不能同時學第二部,這是精進。像我們學《論語》,不能夠同時學《孟子》、學《道德經》,不可以,學完一部,再學一部,這一部學通了,再換第二部,每一個時間點,只有一門,這叫精。專精你才能進步,你能夠信,你就專精。那么你的念就定在這一門上,自然就有定力,念、定、慧。念集中了,你不分散,你學一門心力集中,不分散,你自然就定了,定根定力,定就能夠產生智慧。就像《大學》里講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就是修行的次第。知止是你的心定在一門上,為什么?你信他,信他你在這一門上用功,這就是定,定了心有靜,安靜。安靜了他沒有那么多妄念,到空這就安了。心安了,就有慮,慮就是智慮,智慧現前了,待人處事接物你就有智慧了,你不會做錯誤的決定。這個智慮幫助我們入圣賢境界,就是得。

        你看最關鍵是你得「信得及」,信得及之后你自然好古,好古是什么?效法古人,這個古人是古圣先賢,看看古圣先賢他是怎么做的,我們也學著怎么做。但是學要懂得,不能夠生搬硬套,一定是契合我們現前的時代,所謂與時俱進,不能夠學呆了??纯纯桌戏蜃?、老子、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代環境下他怎么做,再看看這以后他們的學生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背景下,他們怎么去運用,那我們就懂得怎么樣把這個圣賢之理運用到我們現前的生活當中,這是好古!所以學習圣賢之道活活潑潑,不要死呆板的。朱熹朱子說《論語》是給我們奠定圣賢的根基,《孟子》是觀古人之發越,發越就是發揮,看他怎么樣把圣賢之道用出來,這是從《孟子》當中我們就可以學,這都是好古的內容。

        「此夫子真道脈」,孔老夫子這夫子之道,他這個道脈是承傳古圣先賢的。一般我們講這個家庭,它的血脈是有承傳的,那道法也是有道脈,必是承先賢之教誨,啟后人他們的修學,承先啟后,繼往開來。夫子在這當中可以說是集大成,如果沒有夫子來做述,述而不作這個功夫,我們古圣先賢的教誨也說不定就斷了。夫子他的貢獻正在于他述而不作,如果他搞創作,那我們現在讀不到真正古圣先賢的東西了,為什么?他能開個創作的頭,后面也跟著創作,每個人創作一點,每個人改一點,每個人發揮一點,完了,最后面目全非了,這道脈就沒了。所以夫子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不創作,他只是轉述圣賢之教,而成為后世萬古之明燈,這是真學問。

        為什么叫真學問?因為他通達自性,自性里流露出來的學問才是真學問。他真心中流露出來的,有創作是妄心,妄心怎么能是真?那學問也不真了?!缸课嵩啤?,蕅益大師引用李卓吾先生的話說,「都是實話,何云謙詞」。夫子講的真的是實話,這個實話很多人、先儒把它做為一個謙詞,說夫子應該是有創作的,其實夫子真的沒有創作,而他偉大之處,就是因為他沒有創作,就是述而不作,創作了就不那么偉大了。

        我們看《朱子集注》當中,朱子也確實以為夫子有創作,所以我們提出來,對比一下我們就能夠了解哪種講法更契合事實真相?!吨熳蛹ⅰ樊斨姓f,「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則賢者可及」。他這里講到所謂的作、創作,「非圣人不能」,只有圣人才能,他認為圣人是有創作?!付鰟t賢者可及」,賢人比圣人要低一等,所以只能述,不能作,他這么個理解?!干w不惟不敢當作者之圣,而亦不敢顯然自附于古之賢人;蓋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辭之謙也」。他這樣解釋當然容易懂,但是不是事實真相。這里講到這個「蓋」是語氣助詞,沒有意思的。說「蓋不惟不敢當作者之圣」,是講孔子很謙虛,不惟是不僅,不僅自己不敢去當圣人,因為圣人是能創作。所以作者之圣他不敢當,「亦不敢顯然自附于古之賢人」。他說「竊比于我老彭」,這里用個竊字,他也不是很敢,不敢顯然自附于賢者,連述而不作這個述,他都比較謙虛的講,這樣講一般人容易理解,但是不是孔子真實義。

        他講到「蓋其德愈盛而心愈下」,這是真的,一個人德行愈高,他心愈謙下,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要是傲慢的、看不起人的,你就知道他沒什么學問,肯定的。他「不自知其辭之謙也」,他講的話非常的謙虛。朱子以為夫子是講謙虛的話,其實謙虛不是故意在那里做謙虛,是事實。夫子確實是謙虛,但是他也不是無緣無故才謙虛,他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自己真的沒辦法創作!他只能轉述,有什么好傲慢的?如果他不了解這個真相,他在這里謙虛,叫故作謙虛,那個不是夫子境界。夫子心是真誠的,毫沒有任何虛妄,不會故作謙虛,真的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他說到述而不作,那是實話,不是謙辭。蕅益大師在這里給我們澄清了,所以真的學習古注,得貨比三家,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看哪個人見地高,從這里一比較就了解,那我們就知道應該怎么樣去學。

        江謙先生有一個補注,「十方三世佛,所說無異法,諸佛與圣人,皆述而不作。何況于凡夫?愚人不知此,紛紛而妄作,厭故而喜新,不知妄語罪,死墮拔舌獄,可不戒哉!」這段發明就很明顯了,不僅是孔子、老子述而不作,十方三世佛都是述而不作,每一個佛他出現在世間,所說的法都是古佛所說。所以你看每部經,這是佛教他的弟子阿難集結經典里面,第一句話必須要這樣說,是「如是我聞」?!溉缡恰挂话阍趺唇?如是是如古佛所說。那深一層意思是,這個如是,是講的真如自性所流露出來的真相,真的沒有創作,所以所說的無異法!如來這個意思,其中有一個講法說,如來是今佛如古佛再來。釋迦牟尼佛和古佛一樣的,古佛再來所說的同樣的法,無異法,沒有差異,這真的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所以諸佛與圣人都是述而不作,何況是凡夫有什么資格去創作?沒證得自性之前沒有資格創作,只有學習的分,證得自性了也不需要創作,所以自始至終都述而不作,只是愚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紛紛而妄作」,妄作就是胡作,后面還有個非為,胡作非為了,變成,他講的就胡言亂語,這叫「拉二胡」,說出來的胡言亂語、做出來的胡作非為,不是事實真相?!竻捁氏残隆?,故是什么?故是古圣先賢所說的教誨,這愚人不了解,說傳統文化都是老舊的、過時的,厭故。喜新,喜現代人的創作,喜歡妄作,說能懂得創作是有藝術細胞,全是他胡思亂想里面產生?!覆恢Z罪」,妄語罪是什么?把真的東西說成是老舊的、過時的,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里面說出來的東西,當作是創新、是真理,妄語。尤其是什么?自己沒入圣賢境界,但是他說自己是圣賢了,甚至說自己比圣賢還高了,這個叫大妄語,大妄語死了之后墮拔舌地獄,舌頭拔出來拿刀來切,拿犁來耕,那可痛苦?!缚刹唤湓铡?,一定要戒除,所以心一定要厚道、老實,真正學顏回「不違如愚」,你這一生一定成就。

        【評析】

        在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則,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么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后開始形成古文經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述而不作:述,傳述。作,創造。

        竊:私,私自,私下。

        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誰,學術界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殷商時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賢大夫”;有的說是老子和彭祖兩個人,有的說是殷商時代的彭祖。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