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關鍵詞:論語,雍也第六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在孔門四科里面,他是擅長于文學??组T四科是講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子游和子夏都是擅長文學。夫子在這里是提醒子夏,那也是提醒我們,學儒應該以什么樣的目標做為我們學儒的方向。這里講到的『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這個「女」就是你,通那個三點水旁的那個汝。

        什么叫做君子儒、什么叫小人儒?我們來看李炳老的《講要》,「儒者,其學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大學》里面講到的八目,這是學儒的人的修學內容。格物,物是代表宇宙萬物,格是正的意思;也就是說,要將宇宙萬物都格正了。那萬物為什么不正?你要知道原因,物由心生;心要不正了,物也就不正。所以格物,實際上就是要格心。讓自己的心正,外面的物自然也就正了。這個物包括什么?身、家、國、天下,都屬于物。那心如何不正?心有煩惱就不正,心有自私自利就不正,心里有貪瞋癡慢就不正。

        格物,就是要把心中的這些煩惱物給格除掉。只要把這些煩惱、欲望格掉,心就正了。心正了,一切物都正。所以格物,就講到我們致知、誠意、正心,致知誠意正心就是格物。致知,知是良知,致良知。在我們待人處事接物的時候,我們要用良知。良知人人本有,但是為什么有時候我們沒有用良知?我們用的是煩惱,因為內心中有這些煩惱物。所以致知在格物,把這些煩惱、欲望格掉,自然你的心大公無私,心地光明,良心全體現前。所以待人處事接物當中自然就用良知,那么意也就誠了。有自私自利,意就不誠?,F在沒有自私自利,大公無私,誠意就做到了。誠意做到了,正心也做到了。心里面沒有煩惱,完全是智慧。

        你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你身也就修好了。修身的內容就是前面這四條,格致誠正。身修了,自然就能夠有家齊、國治、天下平。我們現在講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就是治國平天下,所以根本在修身、修自己。修身在于修心,把心中的煩惱、欲望去除掉,那你就修好了。這是儒者所修學的內容,大學之道。我們學儒可不能學偏,儒家講究的是治身的學問,非常切實,并不玄虛。一部《論語》,就是教我們落實這「大學之道」。

        下面說「君子儒者」,什么叫君子儒?「為治國平天下而學,以利天下人為己任。因此,須學大道」。君子儒,完全把自私自利給放下。他為什么要學儒?他是來治國平天下,為天下蒼生造福,他為這個學的,不是光為自己學。他的心量是大的,這是佛法稱為大乘學人。他不是搞小乘,小乘是只顧自己,沒有去顧一切眾生。所以君子儒他是為治國平天下而學的,以利天下人為己任?!复髮W之道」一開頭就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這個欲就是他的志愿。古之人立志是明明德于天下,就是讓天下人都能夠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動詞,顯明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名詞,明德就是我們自性中本有的性德。但是現在顯明不出來,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癡慢的煩惱,不能修身、不能正心。君子,他自己明其明德,又幫助天下人明其明德,自己跟天下人同成圣道,這是大學之道,所以「須學大道」。這個大,不是說到大小那個大,這個大道是究竟圓滿之道。我與一切眾生同成圣道,這叫圓滿。如果只有我成圣賢,別人沒有成圣賢,那個不叫大道。

        那說老實話,如果你沒有發大心來幫助一切眾生成就圣賢,你也自己成就不了圣賢,圣賢人一定是發廣大心。佛法,你看學菩薩道就要發菩薩愿。首先第一條就是「眾生無邊誓愿度」,這是發廣大心,這是欲明明德于天下。然后怎么修?「煩惱無盡誓愿斷」,你自己就斷煩惱。所以《大學》里面講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斷煩惱。把煩惱斷盡了,你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身修好,自然也就家齊、國治、天下平,眾生也就度盡。我與眾生同成佛道,《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君子儒,這是大道。

        小人儒是「學為自己正心修身而已」。他求學、修學,只是幫助自己正心修身,他沒有真正幫助眾生,這個是屬于小乘。所以小人儒也不是指那種惡人,或者是虛偽的人,他不是,他自己也真正在踏踏實實的修正心、修身的功夫,但是他的發心很小。他只想到為自己成就,不想到為眾生成就,這不是孔子所希望的。所以孔子他實際上也是大乘菩薩,他念念是為眾生著想,為治國平天下著想,不光是為自己。

        孔子這個話對于子夏來講,因為子夏擅長于文學,孔子希望他進而學道,讓他進步。進步是怎么進步?發廣大心,志于道。我們前面看到冉求他擅長于政事,技藝精良,孔子也在點化他,希望他進而學道。子夏這里擅長于文學,也是這樣點化他,讓他以資利益人群。大概是那個時候,像子夏這類的弟子,是專在文學當中搞到儒學上了。做學術做得很好,但是對于無上道、大道,對于利益人群這方面他疏忽了。所以孔子在這里指示他,要把心量擴大,要發心真正求無上道,這是真正學儒,不是搞儒學。

        我們師父也是提出相似的理念。他讓我們要學儒,不是儒學;要學道,不是搞道學;要學佛,不是搞佛學。這兩個字一調換過來,就天壤之別。學儒、學道、學佛是學做圣人,志于道,真正利益人群。如果是搞儒學、道學、佛學,那只是搞學術??v使你精通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四庫全書》,你還是只是搞學術。真正利益人群的心,沒有真正發出來的話,你是小人儒而已。甚至于可能小人儒還夠不上。為什么?小人儒也切切實實的在下修身的功夫。那我們有沒有真正去修身、有沒有真正斷煩惱?如果沒有,連小人儒都沒有,就不能稱為儒了。所以這是我們聽到孔子的教誨,要細細反省。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的批注,說到「從性天生文章,便是君子儒。從文章著腳,便是小人儒。即下學而上達,便是君子儒。滯于下學,便是小人儒。若離下學而空談上達,不是君子儒,亦不是小人儒,便是今時狂學者」。這個開示很有針對性?!笍男蕴焐恼隆?,性天就是我們自性,《中庸》里面稱為「天命之謂性」。如果用佛法來解釋,什么叫「天命之謂性」?天就是自性,真心本性,也叫真如。真如本自清凈,本不動搖。那命?命就是起了念頭。在自性中,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有念頭就生出境界來,這是講到命。所以性,「天命之謂性」是講到真如本性,跟妄念和合,佛法里稱為阿賴耶識,這是宇宙的本體。宇宙是從「天命之謂性」當中變現出來的?!度A嚴經》所謂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就是講天,唯識就是講命?!柑烀^性」,就是性識、就是阿賴耶識,這我們就明白了。

        「性天」,這說明沒有動念之前,那個真如本性。從這里出生的「文章」,就是自性、性德的流露,這便是君子儒。換句話說,君子儒,蕅益大師講到最高的標準,是你明心見性。你已經證得了本性,所以從本性中流露出性德,這個「文章」代表性德。文章不一定是我們寫的那個文章才叫文章,凡是表現出來的,你看得見的,你感受得到的,包括人的威儀、舉止言談,都是屬于文章。那孔子他已經是圣人,圣人必定是見了性,所以他能夠性德流露。他的文章統統都是跟性德相應,他是君子儒?!笍奈恼轮_,便是小人儒」,是講還沒證得自性的。沒證得自性的,只能「從文章著腳」,就是從文章入手來學習。像孔子講的「禮」,禮是可以表現出來的,這是文章。

        我們學禮,實際上是學圣人的行為言動。我們現在沒成圣人,但是得先學個樣子,禮是圣人的樣子。所以這禮,不是說圣人制造出來一套行為規范來約束我們的,不是。那是什么?你證得自性之后,你的行為言動,自自然然就是這樣的,不是刻意的,自然流露,那就是禮??墒俏覀儸F在沒證得自性,還沒成圣人,得從這個表面功夫做起,先學禮。你行為都能夠符合禮,你是克己復禮,這叫為仁,這叫做跟性德相應。久而久之,你做習慣了,你就有一天能夠見性。因為你的方向,你指向的就是自性,你所做的跟性德相應,總有一天你可以開悟見性,你能夠成圣人。那么還沒有成就圣人之前,我們從文章著腳,這叫小人儒。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都是小人儒。為什么?沒見性。這是君子儒和小人儒最高的標準。蕅益大師他這個門坎很高,一下設到是以自性做標準。我們沒辦法做到,那么先從禮上下手,先從文章著腳。先認認真真的修,做個小人儒,小人儒也是真干。最后有一天,我們也能成就君子儒。

        下來我們又看,「即下學而上達」。下學,是講人事上,人間的學問,人情練達,進退應對,這屬于下學。上達,是達天命?!讣聪聦W而上達」,就是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里頭悟入境界,悟入圣人的境界。知天命,達天命,這個達天命也就是見性。見性,不是說離開我們日常生活見性,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能見性。因為眼前的境界沒有離開性,全是自性變現的。如果你離開境界去尋覓自性,那是了不可得,找不到。就是從境界上悟入真實,明心見性。這是講「即下學而上達」。沒有離開下學而能夠達天命,達天命就是見性,這是君子儒?!笢谙聦W」,你停滯在下學,學儒里面你只學一套人間學問。待人處事接物,你很懂禮,真的是文質彬彬,但是你只停滯在這境界當中,你沒有再提升,那叫小人儒。我們想象子夏可能是這類人。你看他的學問確實是很精良,但是他沒見性、沒開悟,這是小人儒。所以小人儒并不是貶義的,能做到像子夏一樣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小人儒。

        下面又說,「若離下學而空談上達」,如果離開下學而空談天命,自性之理。這個是什么?夸夸其談的人,喜歡談玄說妙,離開我們日常生活去講究一番玄虛的理論,不契合實際。那這種人「不是君子儒,亦不是小人儒,便是今時狂學者」。真的有一類人是這樣,儒道佛三家都有這種狂學者。這個狂慧,他的智慧不是真的,是虛狂。真智慧是什么?他真正腳踏實地,能落實。即使開了悟,那還是悟后起修,起修從哪修起?儒,肯定從《弟子規》修起。離了《弟子規》,空談性與天道,那個是狂學者,沒用,他得不到圣賢分毫的受用。

        所以我們師父、我們恩師,有一次跟幾位教授座談,談到什么?《弟子規》,如果你把它印在一張紙上,兩面,也就是一頁紙。這一頁《弟子規》,把它放在天平的左邊,右邊放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四庫全書》,這個天平是平衡的,兩邊分量相同。那教授聽到我們恩師這樣講法,很吃驚?!兜茏右帯吩趺茨芨臅褰?、十三經,還有《四庫全書》等同?我們恩師就跟他講,他說《弟子規》是落實四書五經、十三經。四書五經、十三經講的是理,這講的是行門。沒有《弟子規》的基礎,四書五經、十三經變成空談,沒用。

        好比建樓房,我們要有地基,《弟子規》是地基,四書五經、十三經是建在上面的樓房。你的地基愈穩固,你的樓房才建得愈高。假如說沒有地基的樓房,建不高的,建二層、三層也就要倒了。又好比一棵樹,《弟子規》是根,四書五經、十三經是枝葉、花果。根,你是看不到,它埋在地底下,但是那個很重要,它決定了樹木的生命力。枝葉花果,你看得到,它很好看。你要看到一個人會講四書五經、十三經,真的不錯,了不起的大儒,我們現在講是國學大師。你要看看他有沒有《弟子規》的根?是不是真正做到《弟子規》?從哪看?從他的一切言談舉止,從他的待人處事接物上看。這是屬于下學。

        下學很重要,下是根,沒有下怎么有上?一層樓,一個樓房如果沒有下面一層,就有上面一層,那就成空中樓閣了。所以不能離開下學而空談上達。一定是什么?有很好的下學的根基,就是《弟子規》的根基。夫子講的下學而上達,他沒有跟我們講得很具體,我們恩師給它具體化了,就是講《弟子規》?!兜茏右帯肥鞘裁?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兜茏右帯肥菍@一章進行演繹,教我們具體如何落實。

        這下學也很重要,離開了下學,空談上達,那連小人儒都不是??駥W者,我們老師講了個好聽的名詞,叫搞儒學的,那實際上就是狂學者。你問問他,「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論語》第一章他有沒有得到,他有沒有不亦悅乎?還是不亦煩惱乎?一天到晚還煩惱,還生氣、傲慢,這就是煩惱。那不亦悅乎就得不到,圣人的法味、法樂沒嘗到。更何況君子儒,更是遙遠。所以,下學一定要有根基,但是又不能夠僅停滯在下學。你譬如說《弟子規》你做得很好,不能只停在《弟子規》上。

        下學還要上達,上達就是你真正知天命,你明心了、你見性了。所以夫子《論語》中有一句話講得好,「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他不怨天、不尤人,是因為他知道因果。因果,這是前生造作的因,這一生得到的果,有什么要怨,沒得怨。所以絕不怨天、絕不尤人。像孔子,他的命運并不是很好。周游列國,都得不到國君的真正信任和賞識,不能施展他的政治抱負;自己的兒子又早他而死;最好的學生、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也是早死。這些一般人心里都會有怨氣,會怨天尤人??墒强鬃硬辉固?、不尤人,他知天命,就是知因果,所以心安理得。

        「下學而上達」,對于人世間的學問通達了,而仍然鍥而不舍的努力,上達就是達天命,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見性。所謂「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所以「知我者其天乎」,那真正只有天才知道孔子的境界。這天是什么?代表證得自性的人,跟天合而為一了。所以,這是我們學儒的目標。那具體怎么學法?我們恩師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道路,三年扎根,十年專修。扎根就是在下學上打好基礎。這個扎根不僅是儒的根《弟子規》,也包括道家的根《太上感應篇》,這教我們因果;還有佛家的根,《十善業道經》,這是下學,很重要。不能離開下學,空談上達。扎好根之后,十年專修,這是要提升了,上達。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在一部經上下手,專精,這容易達到自性。專精,精到極處了,你就能夠見性。見性沒別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專精,容易放下,其它都放下了,就是這一門。學到最后,妄想分別執著會自然脫落,你就上達了。你就真正入孔子境界、入老子的境界、入釋迦牟尼佛的境界,這是我們學儒真正的目標。學儒,就要學得跟孔子一樣,做現代的孔子;學道,要做現在的老子;學佛,要做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果然這個世間有幾個這樣的圣人出現,那我們這個社會、這地球就有救了,眾生就不會那么苦了。這個事情不要求人,求自己,我自己要這樣做。能不能做到?一定能!「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區別,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地位高貴、通曉禮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則指地位低賤,不通禮儀,品格平庸的人。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