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2)與天道(3),不可得而聞也。”

      關鍵詞:論語,公冶長第五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我們先來看朱熹朱夫子《四書集注》里面的解釋,他說「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狗蜃拥奈恼虏粌H是講他的文辭,凡是德之現于外,就是他表現出來的,都叫文章。把夫子德行表現出來的形式,有他的言談舉止,就是講威儀。還有他的文辭,文是他所寫的東西,辭是他所說的東西,就是夫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什么?道德的表現,這叫文章。這是子貢講的,夫子的文章『可得而聞也』,這是我們能夠看得清楚的,學得到的。學不到,至少我們能看懂,這是可得而聞的意思。

        那么『夫子之言性』,這講孔子他說的性、性理,性是什么意思?「性者,人所受之天理?!怪熳永韺W講天理是貫穿萬事萬物之理,圣人得到這個天理了。下面講的天道,「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固斓乐v天理的本體,說明天理是外面的一個相,一種表現、一種作用,而它的本體是天道。那實際上當然這個本體和這個相用是沒辦法分的,所以「實一理也」?!秆苑蜃又恼?,日見乎外,固學者所共聞?!棺迂曉谶@里評價他老師,說他的文章,老師的文章是可得而聞也。老師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這是講夫子的德行流露出來,可以看得見,「日見乎外」。所以學者,就是弟子們可以共聞、共視、共學。這有相的,有相的比較容易理解、比較容易看懂?!钢劣谛耘c天道」,剛才講的,這是天理、天道。這個「則夫子罕言之」,孔夫子講得很少?!付鴮W者有不得聞者」,說弟子們就有沒聽聞的,因為夫子講得很少。講得多的是德行,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孔門四科」,這都屬于文章類。但是講到天理天道,這講到宇宙本體的東西了,孔子講得少。所以子貢講,不可得而聞。

        這個講法當然是朱子的一個見解,你看他有什么道理講?為什么他會這么說?「蓋圣門教不躐等,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嘆其美也?!共皇钦f夫子故意不說給弟子們聽天理天道,不是說不想說,而是它太深了、它太高了。圣賢門中教學,不能躐等,按次第而進。如果跳級,躐等就是跳級,你還沒有懂得基礎的,你根都沒扎好,一下跟你講天性天道,這個你聽了也只是個聽,你根本不能入境界。所以這正是我們老師常常教誨我們要先扎根,扎根是什么?學德行,就是學夫子之文章,學德行。最粗淺的德行教育科目是《弟子規》,《弟子規》你都沒學好,你還想聞性及天道,夫子不跟你講這個,講了也是白講。所以子貢他是一直學到最后,始得聞之。就是子貢他的根扎好了,德行有基礎了,《弟子規》也做得很不錯了,然后夫子才慢慢慢慢的提點他,跟他講天理天道的,這是形而上的,向上一著的這種道理。他嘆其美也,這個道理太好了,太玄妙了!贊嘆。所以這是子貢的一種贊嘆。下面朱子又引程子,這是程頤程顥二程,「程子曰: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嘆美之言也?!惯@是子貢聽到夫子關于宇宙本體的這種天道的教誨,大概是聽懂了,所以他真是拍手叫絕,他「嘆美」,這是他的一個感嘆的話。我們再看《雪公講要》當中說:「孔子之學有本性,有天道,有人道?!惯@是夫子他的教學不同的內容?!肝恼?,即是六藝與修齊治平之學,此屬人道。所謂人道敏政,諸弟子所共修,經常講習,故可得而聞?!狗蜃又v得最多的,就是講人道的東西,教你怎么修身立德,教你六藝,教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我們看整個儒家絕大部分都是講這個,弟子們常常修學、常常聞。

        「至于性與天道,則深微難知,能知之者,顏子、曾子、子貢數人而已?!顾苑蜃又v性與天道,講得很少,為什么?真能夠去接受這樣高深教誨的弟子不多,這種弟子要很有根性,這是「深微難知」。能知的這幾個人,雪公點出來,顏子顏回,曾子就是曾參,還有子貢,就這幾個人。蕅益大師他給我們講,其實真正得夫子心傳,只有顏子一人,曾子、子貢都排不上號,所以確確實實孔子講性與天道就少了。不是說圣人不知這樣的境界,他知,但是弟子們沒這個根性接受,他也就不能去說,說了也白說,沒用。

        「且孔子教育注重人道」,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腹屎毖灾?,是以不可得而聞也。中庸、周易皆講性與天道?!刮覀兛吹健?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liji/' target='_blank'>禮記·中庸》里頭,這也是四書中一篇,還有《易經》里頭的,這講性與天道的,講得比較多?!溉徊坏闷淙?,則不能傳。后儒必得佛學啟發,又須不存成見,方知孔子之道無異于佛?!惯@是雪公給我們講出來,儒佛其實本來無異,它們是相通。那么孔子關于性與天道的學問沒有傳下來,因為孔子講,只有顏回一人真正得這個道,其它人沒有真正得道。那顏回早死,比孔子死得還早,所以沒有辦法傳下來。

        圣人講性與天道的學問,其實跟佛學里講自性之道是相同。后儒之所以能夠闡發夫子的性與天道,最明顯的明朝王守仁,王陽明先生,他的心學跟佛法里頭講到的自性之學,其實是非常相像。那是什么?真正受佛法啟發。就連朱子本人,他年輕的時候也都是對禪學深有研究。很多的大儒都是學佛,所以他能夠真正體會到夫子之道。因為夫子罕言性與天道,講得少,所以我們后儒(這些后來的儒者),他們想要去學習這方面的學問,數據就少。而佛法這方面的數據很多,所以對儒是很大的幫助和啟發。但最重要的,不能有成見。有成見,排斥,那是自己把自己悟道的這條路給斬絕掉。

        底下雪公引明代著名學者焦竑的話,「焦氏竑」,他姓焦名竑,他是明朝萬歷年間的狀元,「在其筆乘中有云:性命之理,孔子罕言之,老子累言之,釋氏則極言之?!?這個評三家之論可謂很精辟。這個性命的道理,性與天命、天道,孔子講得少,不代表孔子不知,只是講得少。老子講比較多一點,講了好幾次。但是佛家,釋氏就是釋迦牟尼佛(佛家),「極言之」,講得最為完備?!缚鬃雍毖?,待其人也?!顾f為什么孔子講得少?因為要等一個真正能夠接受這種教誨的,這種根機的學生。所以「故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是《論語》上講的話。這個「不憤不啟」,憤是求學者那種發憤圖強的求學態度。他想學的時候,但是未悟,將悟未悟,這時候孔子啟發他。如果沒到這個境界,孔子不啟發他,所以叫「不憤不啟」?!覆汇话l」,這個悱是講求學者他已經研究有所得,但是他這個心得他不知道怎么表達出來,他已經有悟了。但是悟處他不能說出來,那孔子把它發明出來,這也是啟發。不到這個境界,孔子也不去啟發他。因為啟發他,對學者沒有幫助,反而什么?將他的悟門堵死了。他本來要悟,結果你這么一講,把它講了之后,他自己就不能再悟。悟門堵塞,這不是有助于學者。所以孔子的教學,他強調悟性。那你沒得到這樣的弟子(能夠接受性與天命之道的),孔子就寧愿不說,所以罕言之。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惯@是夫子自己講的,中根人以下的,不能夠告訴他上。上是什么?性與天道?!溉黄湮⒀圆粸樯僖?,第學者童習白紛,翻成玩狎,唐疏宋注,錮我聰明,以故鮮通其說者?!狗蜃又v性與天道,所謂「微言」,微是幽微的、深妙的這種講法,并不是少的?!傅趯W者童習白紛」,童習白紛就是講他從童年學習,一直到白頭的時候。第學者,就是要為了考試登第的這種學者。為了考功名才來學儒的,不是為了志于道、去證道悟道的這種人,從童年開始學,一直學到白頭,晚年都不解其義。為什么?這種性命天道之理,豈是一般人可以受持的?往往什么?他讀到像《中庸》、《易經》之類的,會曲解圣人之意,以自己的意思去曲解,「翻成玩狎」,這就變成什么?舞文弄墨之事。

        「唐疏宋注,錮我聰明?!固瞥擞胁簧僮⑹?,儒經里頭注疏,宋朝人注得也很不少。這叫什么?「錮我聰明」,這是焦竑講的。焦竑是有一定證悟的,他有這個高見地,他覺得唐宋這些儒者的注疏都有他偏狹之處,使到什么?誤導了后人,「錮我聰明」,這讓我悟門堵塞,我讀了這些注疏,反而沒有能夠深悟夫子圣人之意,而讀的都是什么?這些注疏人的、這些后儒的見解。所以「鮮通其說者」,很少人能通達性命天道的這些學說。

        「內典之多,至于充棟?!箖鹊涫侵v佛經,佛經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充棟是比喻書很多、經典很多,把房子都充滿了?!复蟮纸粤肆x之談也?!狗鸾洰斨?,特別是大乘經,都是了義。了義就是幫助我們見性成佛的,這叫了義。不是幫助我們見性成佛的,就不是了義?!腹湃酥^暗室之一燈,苦海之三老,截疑網之寶劍,抉盲眼之金鎞?!构湃酥v暗室一燈,就是有光明,突然讓我們能夠開悟,這是什么?「苦海之三老?!谷现v儒釋道,就是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佛,他們是我們暗室中的明燈?!附鼐W」,網是疑網,「截網之寶劍」,把我們的這些疑網給斬斷,讓我們能破迷開悟,讓我們能夠盲眼打開了?!腹梳屖现湟煌?,孔子之言立悟,無二理也?!惯@是焦竑先生他的見地,確實很圓融。他說佛經你通了之后,從頭看回孔子之言,你立刻就悟了。悟什么?悟出孔顏心法,原來并無二理,是一理也,這完全是同一個理、同一個性。又引「張商英」,這是北宋的大儒,「曰:吾學佛,然后知儒。誠為篤論?!惯@個話講得干脆、講得好。我學了佛,然后才知道儒。

        那實際上我們看,蕅益大師也是如此。我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他十七歲就通儒,所謂通還不是真通。他是什么?十二歲開始,儒典就開始學習。然后寫很多文章,也是受了程朱理學的影響,寫了很多的文章去批判佛教,據儒毀佛,寫了幾十篇的「辟佛論」。結果到了十七歲的時候,看了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他就悟了,知道自己過去見解太偏狹,錯了。知道佛其實是非常圓滿的一個學問,所以他把自己的「辟佛論」全部燒毀。后來出家了,出家來贖罪。蕅益大師如此,印光大師也是如此。早年都是什么?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批判佛教,后來覺悟。他們都是學佛然后真正知儒。

        底下又說,「焦氏又曰」,焦竑先生又講:「孔孟之學,盡性至命之學也。顧其言簡指微,未盡闡晰,釋氏諸經所發明,皆其理也?!惯@個是講為什么說儒家和佛家相互圓融?焦氏說,孔孟之學是「盡性至命之學」,講到最圓滿處,就是講性與天命?!吨杏埂分v「天命之謂性」,這是說到宇宙本體上來了?!割櫰溲院喼肝ⅰ?,但是他說的言語很少、很簡練,它的指趣很幽微,一般人看不明白,很難深體其義?!肝幢M闡晰」,闡述得不是那么詳盡,也不是那么清晰?!羔屖现T經」,佛經「所發明」的「皆其理也」。你看看佛經所闡明的,就是孔孟之學的性與天命,佛經講得詳細?!钙埬馨l明此理,為吾性命之指南,則釋氏諸經即孔孟之義疏也?!拐嬲軌驅@個道理通達,就是你識得宇宙本體,見得本性了,你就可以做為自己「性命之指南」。所以說佛經,釋氏諸經其實都是孔孟之學的義疏。義疏就是批注。所以佛經講得好,詳盡,它可以用來解釋注釋儒家的經典?!赣趾尾⊙伞?,這又有什么問題?可以互相圓融。

        「夫釋氏之所疏,孔孟之精也?!狗鸬淅镱^講到的,其實確實是孔孟的精髓,都是講到性與天命之道?!笣h、宋諸儒之所疏,其糟粕也?!惯@焦氏焦竑先生,他筆鋒也很犀利,他自己是明朝一代狀元,肯定也是非常有根柢。他能夠評漢儒、宋儒,他們的注疏,對于儒經的注疏,其實都是糟粕,他講。當然這個也可能是有點非常的嚴厲了,但是從這里我們也看到,焦竑確確實實見地不淺,敢說這樣的話,一般人誰敢這么說?把漢儒、宋儒全給貶了。

        「今疏其糟粕則俎豆之,疏其精則斥之?!惯@是什么?現代人,這是指明朝那時候,宋元明清,很多人都有這么一個問題,崇尚漢儒宋儒的批注,實際上這是糟粕。他說,糟粕把它當作祭祀的器皿。俎豆,祭祀的器皿,恭恭敬敬的來奉侍,奉為至寶。但是「疏其精則斥之」,佛經對孔孟之學那真正是批注得是精髓,卻被排斥?!钙湟嗖煌ㄓ诶硪印?,這個就很難真正通達性命之理了?!附故洗搜钥蔀榇苏乱淮蟀l明?!寡┕?,這是我們恩師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既是大儒,也是佛門的高士,儒佛都通。而他這一生在儒家、儒學方面的用力,不亞于佛經,他也非常贊同焦竑先生的這個見解。說明什么?佛經真正是對儒典最好的詮釋。我們用雪公老人和蕅益大師兩家,那都是通儒通佛之人。他們的批注,解釋儒典,確確實實我們能夠得到圓融的知見。

        好,我們再看蕅益大師批注。還是這一章,就是子貢講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之。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皇q益大師說,「言性言天,便成文章?!顾苯亓水?,文章跟性天不是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性天是講本體,你把它講出來了,就有相了,相就是文章,所以「言性言天,便成文章」。文章跟性天不是兩碼事,一個是體,一個是相?!敢蛑敢娫?,便悟性天?!惯@是借用佛家公案「指月之指」。文章是什么?文章就是指月之指。月代表性天,代表宇宙本體?,F在我告訴你那個是月亮,我指給你看,你要順著我手指看上去,那是月亮,這指月之指。文章就是這個指月的手指,你不能把這個指月的手指當作性天、當作是月亮,那就錯了。你應該順著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就看到月亮。不然你說這是月亮,完了,你把這手指當作是月亮,那就完了,你就看不到月亮。根據焦竑的見解,他說漢宋諸儒,他們這些漢朝宋朝的儒者,大多都是把指月之指奉若至寶,而忘了看天上的月亮,所以悟不了性天,他悟不到本體。你要因指見月,你真往上看了,你就見到月亮,那就悟了性天。所以對于文章,我們要學習,學習夫子的這些教誨,但是不能執著在語言文字上。要執著語言文字,那你就見不了月亮了。

        「子貢此言,只得一半?!狗蜃拥奈恼抡f「可得而聞,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子貢他把文章跟性天分成兩樁事,所以他只得一半。換句話說,他只得文章,沒得性天?!溉糁淖窒?,即解脫相,則聞即無聞?!拐嬲軌蛞蛑敢娫挛虺霰拘缘?,那是什么?從文字相而悟入,文字相即解脫相。怎么能夠從文字上得解脫?你要做到聞而無聞。這什么?就是不著言說相、不著文字相。如果聞了之后你以為有聞了,那你就著相。你只看到手指,沒看到月亮。聞即無聞,就是即文字相得解脫。所以這是啟發我們,我們聽課也要學聞即無聞。大家聽課,老師常常教我們,聽課就認認真真的聽,你聽懂了就懂,聽不懂你也不要去尋思,專心聽就行了。因為什么?你去尋思那個語言文字,就著文字相。要聽了之后立刻放下文字相,這叫聞即無聞。這是什么?長養我們的悟性。

        我們學《論語》不是長養知識。知識,說老實話,我的知識本來就并不多。你跟我學知識,我建議你,你不如自己去找一個知名的《論語》的教授,他們跟你講文字訓詁,跟你講這些《論語》的出處、這些案例、這些歷史典故,他們比我強。我們這個講法不在于知識積累,我們是希望什么?說理,把《論語》中圣賢心法,希望能夠揭示出一點來。能悟就悟,不能悟先存著,叫存疑。反正《論語》很長,二十篇,我們才學到第五篇,后頭還日子長著,你就重復聽。聽聽,總有一天就會悟入,悟入性與天道。所以文字,我們既要文字,但是又不著文字相。聽懂了就懂,聽不懂不要老是在那尋思,就是重復聽,重復的熏習就可以。

        底下又說:「若知不可說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則無聞即聞?!惯@個性與天道是不可說的,不可說之法。你看,老子《道德經》一開始就告訴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拐f這話是什么意思?還沒跟你說正經的事,先告訴你,不要著文字相、不要著心緣相、不要著言說相。你要一著相,后頭說了,都沒用,你悟不到。先給你打一個預防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谷缓竽阍偃ヂ春竺娴?,你就用「聞即無聞」、「無聞即聞」這種心態來學,你能夠悟入。所以一部《道德經》讀下來,你就能夠開悟;一部《論語》讀下來,你就悟出性與天道之理了。

        悟了之后,能不能說?也本不可說。說是什么?勉強用一些語言文字。說只是個相似,實際說不出來。說得出來的,都是相似,都是已經是如云中望月、霧里看花,看得模模糊糊,告訴你那么一個意思。這個性、天命、天道,本不可說。佛家講,要我們悟自性,怎么悟?不可思議,不可思也不可議。議就是議論,語言不能說,連思考都不能思考。完全放下你的心意識,你就能豁然領悟。你不能夠用你的心意識去拼命的思考研究,那全落在心意識當中,成為你的知識而已,悟門被堵住。但是不可說之法,「有因緣故,亦可得說」。這個因緣是什么?弟子們的根性成熟,機會來了,夫子見到這個機會,立刻抓住點化,這就有因緣,就可得說。但是說,弟子不能執著言說的相、文字的相。一執著,那又不行了,這叫無聞即聞。

        我們看江謙先生對蕅益大師有個補注,說到:「除卻性道,安有文章。文章即性道之顯者也?!惯@個性與天道是講本體,本體不可說。但是夫子很難得,于不可說之法,他能夠把它表現出來,用自己的身、行、言把它表達出來。這是什么?性德流露?!?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daxue/' target='_blank'>大學》講的「明明德」,明德的流露,這就是文章。所以「文章即性道之顯者也」,把它顯發出來。離了性道就沒有文章。因為性道跟文章,一個體一個相,沒了體,哪有相?

        「既云夫子之言性與天道,即非不言。不可得而聞者,聞而未信,信而未解,解而未行,行而未證之差也?!鼓敲凑f夫子的言性與天道,就「即非不言」,這就是所謂言。夫子言,那是夫子的教化,但是弟子能不能領悟?不能領悟的,才叫不可得而聞。換句話說,不是夫子不說,而是弟子未聞,就是沒有領會。怎么叫沒領會?聞而未信。是聽到了,你沒有能生信、信心。生了信,沒有解、沒有理解。解了未行,沒去力行。行而未證,你沒真正到那個境界。所以信解行證,這就是講「得而聞」。所以夫子他的整個教學最終目標,就是讓我們證入性與天道。

        《中庸》里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棺蛱煳覀冇薪忉屃艘幌逻@句,《中庸》開宗明義,天是講我們不生不滅的本性,這叫天。命是什么?命是起心動念之后,就有生滅的幻相出現、出生。天是自性,命實際上是妄識。真心跟妄識和合起來,叫阿賴耶,佛門里面稱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叫性,這「天命之謂性」。這個性就是整個宇宙的本體,它里頭有真也有妄,圣人是純真無妄,凡人是有真有妄?!嘎市灾^道」,你能夠順著這個性,這個性里面有善有惡,你順著善之性,你就修的是善道;順著惡的性,修的是惡道。圣人立教,是讓我們通過先修善道,最后能夠證悟到不生不滅之道,這叫「修道之謂教」?!墩撜Z》也好、《中庸》也好,「四書」都是,都是講「修道之謂教」,就是教我們入不生不滅的性天之道。這個確確實實要放下自己對于一切相的執著,先放下執著,再放下分別,最后把妄想都離了,才能入不生不滅。如果是只放下執著,你是可以得到「率性之謂道」,你得道,但是你還有分別,有分別有妄想,你「天命之謂性」這條還沒有完全證入。非要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渾然放下,才能回歸真正天之道。

        【評析】

        在子貢看來,孔子所講的禮樂詩書等具體知識是有形的,只靠耳聞就可以學到了,但關于人性與天道的理論,深奧神秘,不是通過耳聞就可以學到的,必須從事內心的體驗,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1)文章:這里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

        (2)性:人性?!蛾栘浧返谑咧姓劦叫?。

        (3)天道:天命?!墩撜Z》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于天道的言論。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