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關鍵詞:論語,里仁第四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這個「位」是一般講官位,因為古人讀書都是求功名,所謂「學而優則仕」,官位是一切讀書人他們的希求?!噶ⅰ故窃诠傥欢薪溥@個意思??鬃釉谶@里告訴我們『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就是「勿愁無官位,但愁如何建樹」,這是李炳南老先生給我們做的解釋。這是雪公,李炳南老先生外號號稱雪廬老人,所謂我們尊稱他雪公。雪公的意思也是總結了先儒的這些批注,所以我們在這里直接用他的解釋就省事。我們不能夠愁自己沒有官位,只是愁如何建樹。

        「勿愁我不為人知,但可求其可以為人知之之道」,這是『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所以我們擔心的不是別人不知道我,我的名氣不夠大,君子不會愁這個事,這是名利心,要放下。我們所希求的是有什么東西值得讓人知道,有什么品德可以做為人家學習的榜樣,要不然人家知道你有什么作用?對社會沒有利益。真正我們有給人效法、學習的美德,確實幫助社會,這是引導社會好的風氣。那么有這個名氣,也不拒絕,因為這個名氣是可以幫助社會大眾。自己要不要名?自己不需要名,只需要自己立德修身,同時兼善天下。這個都是自己內心中先把名利放下了,然后一味修德、立身,自自然然就會感得你名聲慢慢傳播出去,所謂「實至名歸」。就像我們的恩師,他老人家是世界名人,人家真有德行,所以確確實實大家只要了解他,知道他,都能受他的益處,品德都能提升。

        換句話來講,要有所建樹,是不是一定要有官位?不一定。李炳老這里講的,「建樹不必有位,立德立功皆是」。就像我們恩師,他沒有做官,出家人,是兩袖清風、四大皆空,什么都沒有,沒有官位??墒菂s能夠立德、立功、立言,為這個社會真正復興傳統文化教育,使到社會大眾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他老人家偉大的建樹。你看他在香港協會攝影棚里面,攝影棚這個地方很小,但是通過網絡、衛星播放出去這些講經教學的視頻,還有流通這些光盤利益億萬眾生,這個建樹真不小。而老人家有沒有求出名?沒有,他真的名聞利養一切放下。但是他也不拒絕,只要真正能利益大眾,他也可以接受。就像澳洲大學給他榮譽教授、榮譽博士,印度尼西亞的大學也給他榮譽博士,他也接受。為什么?可以用這種做為方便,參加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和平會議,可以以教授的身分、學者的身分來將我們傳統文化介紹給他們,介紹給這些和平人士,利益大眾!

        下面看李炳老講的「求為可知,學仁義可耳」,這是點出來可知的意思。我們不是擔心別人不知道,擔心什么?自己沒有仁義道德。你沒有仁義道德,你要出了名,這不是變成惡名了嗎?臭名了嗎?你臭名遠揚?,F在確實也有這類人,很喜歡出名,甚至以什么?打破仁義道德為能事來出名?,F在媒體也特別喜歡報導那些惡事惡人,所以他們就有可乘之機。你看殺父害母的,現在報紙上一登,他也出名了。地震的時候不肯去救人,去跑跑,跑掉了,他也出名了。這種叫做臭名,圣人所不恥。

        所以圣人教我們學仁義,真正有仁義道德。你德厚,你將來自自然然就會有人跟你學習,不愁沒有機會來幫助大眾。特別是什么?現在遠程教學工具很方便,你看恩師教我們天天在攝影棚里講課,眼前只有攝影機,沒有別的人。但是通過這個網絡傳播出去,我聽說還是很多人聽,走到外面好像很多人都認識你了,你不認識他,他認識你,好像有點小小的知名度了。我們并不想要這個名,可是自自然然,為什么?因為現在社會真正講傳統文化的人少,太少,人們又特別渴望聽?,F在做的人更少,你去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人,那簡直是鳳毛麟角。你稍微行一點、做一點,大家覺得特別想親近你。這都不是自己求,不要自己有心想有這個名譽度,知道自己比圣人差遠了,甚至連君子還談不上,可千萬不能夠生起傲慢心,沾沾自喜了,以為自己還真成了個圣人,人家都對你特別的恭敬,見到你就九十度鞠躬。千萬自己頭腦得冷靜,現在是講的人少,做的人少,你是剛剛起步,沒什么了不起的,比起人家孔子、孟子真的是萬分之一都未必有。

        蕅益大師在這里解釋說,「此對治悉檀,亦阿伽良藥也」。這是引用佛法的名相。這個「悉檀」,「檀」是梵語,悉是漢語,這是梵華合譯的。這個悉就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的意思,悉檀就是普遍的布施,那用什么普遍布施?悉檀講了四種,第一種叫世界悉檀。世界是講這世界的眾生,他們所能明白的這些道理,你隨順他們所理解的來講,這是世界悉檀。他們聽了很歡喜,覺得很有受用。為什么?這是他們能理解的,圣人的境界他們未必能理解,可是他們能理解世俗的一些道理。但這道理是正的道理,我們跟他們講,讓他們很歡喜,然后慢慢的進步。

        第二個是為人悉檀。就是講我們說法,跟人家講課,要對眾生之機,就符合眾生的根機,讓人家都聽得懂,每個人都有受益。像我們現在講課,說老實話真不容易講,這個叫大講堂。為什么?在座的人,各種根性的都有,有念到博士學位的,有可能文化只有小學程度的;有對于《論語》非常深入的人,也有一無所知的人;有力行力行得很好的人,有的是對這個完全不了解,對傳統文化一無所知的人。這個根機是很復雜,各種人都有,你怎么能夠讓每個人聽到都歡喜?這真的是要智慧,讓每個人都能夠聽了之后信受奉行,增長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是為人,考慮到人,所以我們的講課要有淺的,又得有深的,兩頭都得照顧。這個確實我們自己沒有能力,我們恩師教我們要講課,要用真誠心講,要用仁愛心講,真正上了臺,替圣賢、老祖宗來講課。自己沒有能力,求老祖宗加持,上了臺,等于把身體借給老祖宗用,把這些圣賢之道供養給大眾。因為有真誠心,上了臺,好像就會講了,下臺的時候這個文可能看不懂,上了臺竟然能講得挺順,人家聽了也覺得挺有道理,都能贊同,這個不是自己的能力,老祖宗的加持!是聽眾人本身善根深厚,他有好學之心,他能跟老祖宗感應道交。

        第三悉檀叫對治悉檀。對治就是對治眾生的煩惱。譬如說對貪欲很多的人,教他多布施,多慈悲救濟苦難眾生。對瞋恚心很重的人,教他多修忍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對治悉檀。這是什么?應病與藥,他得了什么病,你給他什么藥。圣賢之道就像藥一樣治病的,病好了你就不能再吃藥了。有病你再吃藥,沒病就不要亂吃。那我們現在有什么病?我們看看社會這些大眾,再看看自己,自己跟大眾差不多都有這些病,貪瞋癡慢疑,種種的煩惱病,自私自利的病,貪著五欲六塵享受的病,名聞利養的病。這些病自己以前患過,現在自己拿這個藥治,同時也能夠幫助別人治。正所謂久病成醫,你自己病了,老是病老是用藥,用久了你也就知道別人患這個病你該怎么治,對治悉檀。

        第四是第一義悉檀。第一義這是講實相,諸法實相,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實相無相,不可說。老子道德經》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實相,說不出來,能說出來的已經不是真道、不是常道,也不是第一義。所以我們說怎么說?這太難說了,剛說就已經不是,只好什么?用各種比喻讓聽眾領悟第一義。所以我們學圣道,最終極的道就是第一義??鬃又v的「志于道」,道是本體,宇宙的本體,我們要「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據于德,德是什么?德是可以看得到,隨順道的叫德。德我們能看得到,但是道看不到說不出。所以我們講只能講德,讓大家從德當中去領悟道。大家聽課也得會聽,怎么會聽?不能執著語言文字,叫離言說相、離文字相。你執著語言文字,你絕對得不到道,因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你所能執著的都不是常道。不僅不能執著語言文字,連自己的想法都要放下,叫離心緣相。就是你不要去老想,老去尋思,你聽懂了就懂,聽不懂就先放著,反正《論語》很長,二十篇我們才講到第四篇,這些道理我們會重重復復的講。第一遍不懂,第二遍,反正你一直都在聽,不缺課,一堂一堂的聽,總有一堂你突然明白,你悟道了,那你就得到第一義了,所以這叫第一義悉檀。這是我們學圣賢之道最終目標,要悟道,要證道。

        「阿伽良藥」,這也是梵文,它叫「阿伽陀」。中文的意思叫普去、無價、無病這個意思。就是普去,什么病都去掉,都去除;無價的藥,無病的藥,就是什么病都能治,這叫阿伽陀藥。所以阿伽良藥就是能治百病的藥。蕅益大師在這里說,「此對治悉檀」,對治是對治眾生的病。這也是阿伽良藥,可以醫好眾生一切的病。我們就曉得眾生得什么病,你再看看「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惯@是藥,病是什么?病是這一般人都想著名位,名聞利養,名利心重,這是眾生的病,通病。古人講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全都是為了名利,這是通病。有名利心就不能做圣賢,甚至君子都做不到。所以這是對治,把我們的名利心給放下。這是孔子教我們「不患無位」,我們不要憂慮沒有那個名位,「患所以立」,患你有沒有真正的德行,有沒有真正立德立功。不要擔心沒有知名度,只是擔心自己仁義道德不夠,德不配位,名不符實,所以這是對治。換句話說,真正誰能夠入圣賢之道?一定要把那個名聞利養的心徹底放下的人,這個人才有可能入圣賢之道。還有名利心,這個圣賢的門就關起來了。

        【評析】

        這是孔子對自己和自己的學生經常談論的問題,是他立身處世的基本態度??鬃硬⒎遣幌氤擅杉?,并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學問、修養、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面素質。這種思路是可取的。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