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禮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獻(4)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關鍵詞:論語,八佾第三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后代)杞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但它的后代)宋國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于文字資料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人不足的緣故。如果足夠的話,我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這一段是孔子評論當時禮的狀況。朱子的《集注》中講說,「杞」是「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這是給我們破字釋詞,明白這些基本詞句的意思,然后我們去體會孔老夫子當時的這種感嘆。杞,當時周朝的諸侯國杞國,是屬于夏代之后,夏朝的后裔被封在杞國。宋是殷商的后裔,所以宋國是殷之后。夏、商到周,這叫三代,三個朝代。因為杞國是夏之后,所以要了解夏禮,夏朝的禮,最好是到杞國。宋國是殷商之后,要了解商朝的禮,最好到宋國。

        所以孔子在這里講,『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夏朝的禮,孔子說他自己能說得出來,但是要取得證明,這個「征」是證明的意思。證明孔子治學態度非常的嚴謹,言必有據,一定要有根據、有證明才能說。所以孔子要找夏禮的證明,當然他要去杞國找。但是他說,然而「杞不足征也」,杞國已經不足以為證明了。殷禮,殷朝的禮,孔子能說,但是也要證明。而殷朝的后代宋國,也不足以為證。

        朱子的《集注》當中說,「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君言矣?!惯@意思是說,想要說明殷和夏兩朝的禮,孔子說「我能言之」,我能講。但是要找到證明,就是誰還在行這個禮?那么去到夏之后的杞國、殷之后的宋國,都找不到證明,沒人在行禮了,這是『文獻不足故』。這個文是典籍,典籍不足。第二個是獻,獻是指賢人,賢人不足。其實不是不足,簡直就沒有了。到了杞國,夏國的后代,誰還能夠完全依夏禮而行事?找出這樣的賢人,找不到。到了宋國,這是殷商的后代,想要去找一個完全依殷商的禮而行的,也找不到。這是講到「文獻不足」。殷商兩代已經滅亡,到現在想要能夠找到了解殷商禮的文化典籍的人,以及能夠真正依教奉行的人,找不到,沒辦法尋覓了。

        孔子說『足,則吾能征之矣』,這是講文獻如果足的話,就是有這樣的典籍,有能夠知道這樣的典籍的人,能夠按照這樣典籍照做的人,還有的話,我還能夠找到證明,那現在當然也找不到。這是孔子一方面他這種說明,所有他所講的都是要有根據,要找到對證。談夏禮、談殷禮,他都要有證明,這是取得根據,這是以為征信,證明孔子治學之嚴謹。其實更重要的一點,是孔子言外之意,是一種感嘆。感嘆現在真正依禮而行的人找不到了。禮不是只停留在能說而已,更重要的是有人能行之,這個禮才是有活力的禮,不是死的禮。真正能夠依禮而行的人,必須他有忠信、有仁義,這是禮的根本。換句話說,什么人真正依禮而行?賢人,圣賢人??鬃涌畤@,很感慨說,找不到。

        《朱子集注》當中引謝氏,這是宋儒謝良佐說的話,「謝氏曰:夫子嘗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又曰,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怪x氏的這段話其實是在下面一章《朱子集注》當中引用,我們把它提上來。其實這幾章都是相同,在這里說明,我自己覺得也非常的好。先說明出來,給下面一章做鋪墊。謝良佐說,他引孔夫子自己的話,孔夫子曾經說過,「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我要想去看夏的禮,夏朝他們是怎么樣行禮節的,他們是怎么做法的,因為杞國是夏后,夏的后裔,所以他就到杞國。這個「之」當到、到達這樣的意思來講?!甘枪省咕褪撬缘竭_杞國去學夏的禮。但是,「不足征也」,找不到夏禮的證明。換句話說,沒有人還在行夏朝的禮。不僅那個形式沒有,連那個精神都沒有了。

        我們前面看到「子張問十世」那一章,夫子說明的,禮在夏商周三代當中有損益,就是有增有減,但是禮的根本沒有變。那么夫子到了杞國找不到夏禮的證明,就是不僅是那個形式上的文章典籍找不到,連那個禮的精神都不復存在,就是真正的仁人沒有了。禮的根本是仁,你找不到仁人,這禮確實誰還去做?夏之道就沒了。

        夫子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夏朝的禮要真正有人去弘揚,那是真正依教奉行,他要先做到,然后才能說。圣賢之道不也是如此嗎?夏朝最初的天子是啟,啟是大禹的兒子,那是圣人,所以夏之道也是圣賢之道。殷商開國的天子商湯,湯王也是圣人。周朝開國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他們制定的這些禮都體現著圣賢的精神,這些精神要去流傳。所以夫子到杞國、到宋國,到處去尋找,實際上是為了把這些核心精神保存下來。這些是不能變的,百世之后都不能變,這是夫子之道。那我們到今天,也希望能夠弘揚夫子之道,弘揚中華道統,那要自己直下承擔,要去依圣賢教誨而行。所以夫子到杞國找不到夏禮的證明,到宋國找不到殷商禮的這種證明。又說到,我看周朝之道,這周禮,周禮是在夏禮和殷禮的基礎上又加以完善,這周公制定下來的。

        過去我們恩師的老師方東美老教授曾經說過,周禮是最好的憲法。如果當時周朝一直按照周禮(周公制定的這套禮法)去行,到現在還是周朝。這說得很深刻,真正是圣人制定的禮。很可惜,周朝后面的子孫沒有真正依禮而行。到了幽王、厲王,這些都屬于昏君,把這個禮,這周朝的道給傷了。怎么傷?自己不去行。自己不去行,就傷道。人是弘道,人也能傷道。正如圣賢教育,靠誰弘揚?靠真正發心力行圣賢之道的人弘揚。有這樣的力行的人,那他才能弘揚起真正的道。如果沒有,他光說而不做,那就是傷道。因為別人看你說一套做一套,人家不信你了,當然也不會按照你所說的做,而且會輕視你所說的道。所以,人能弘道,人也能傷道。那我們自己反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圣賢教育,我是想要弘道,還是想要傷道?

        到了周朝末年,東周,到了諸侯分裂春秋時期,在所有諸侯國里面,只有魯國還算是對禮比較重視一些,其它國家就更糟。因為魯國是周公旦的后裔,當時周成王把魯國的地方封給周公他的后裔繼承。所以魯國在諸侯里面是最講求禮的??鬃由隰攪?,所以講到這周朝的禮,他舍掉了魯國他還到哪里地方能找得到?「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這個禘,下面一章我們會說到,這是一種祭禮,是過去天子祭祀宗廟的這種大祭。周公制禮,周公的后人在魯國,而周公的后人在魯國沒有依禮而行。他郊禘,這個禘在郊外舉行。這種祭禮是郊祭。沒有按照禮來做,非禮,所以「周公其衰矣」,這是孔子的感嘆,周公之道已經衰亡了。

        蕅益大師這里點了一句說「無限感慨」,四個字。真的把夫子的那種感嘆,那種悲痛的心情說出來。我們到現在看到中華道統,這是距離孔子兩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又是什么樣子?要不要去復興,要看我們了。只有復興中華文化,真正才能夠拯救世界。這個話是過去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說的。他講,「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必須要靠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我們讀到夫子當年這個話,也是有無限感慨。你看,英國人都懂得中華傳統文化的威力,咱們中國人如果不能夠認真的學習,去復興我們的固有文化,那豈不是真的令夫子在天之靈無限感慨?當然我們現在看到了復興的跡象,也是非常令人歡喜。特別是「十七大報告」當中提出,我們要重建我們中華民族的共有的精神家園。確實,正是時候。

        【評析】

        這一段話表明兩個問題??鬃訉ο纳讨艽亩Y儀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們都能恪守禮的規范,可惜當時僭禮的人實在太多了。其次,他認為對夏商周之禮的說明,要靠足夠的歷史典籍賢人來證明,也反映了他對知識的求實態度。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1)杞:春秋時國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2)徵:證明。

        (3)宋: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4)文獻:文,指歷史典籍;獻,指賢人。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