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關鍵詞:論語,八佾第三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

        包咸的批注,包咸是漢代的大儒,說「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埂喝硕蝗?,如禮何』,『如樂何』,就是講到如果人他已經沒有仁心,那么他不可能真正行禮樂的?!?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liji/' target='_blank'>禮記·儒行篇》中說:「禮節者仁之貌也,歌樂者仁之和也?!惯@禮節其實是仁心的一種表現。貌就是表現的樣子。有仁心,必定外表有禮節,所謂「誠于中而形于外」。這些歌樂都是表現和諧的,樂實際上它是要表現和諧的這種藝術,所以稱為「仁之和」。

        朱子《集注》當中引程子的話說:「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拐f明仁是根本。仁者,仁,仁義禮智的仁,就是天下的正理,所謂天理?!?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lunyu/' target='_blank'>論語》當中對仁的解釋有多個方面,從多角度讓我們去體會仁,仁是一種境界,圣人的境界。這個仁是人字邊一個二字,就是兩個人。粗淺的解釋說,這兩個人是我和別人,想到我自己就要想到別人,這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這是講仁。講深一個層次,二人是一體,合起來才稱為仁,分開了這就不成仁,所以仁是講一體,我和人一體,我和宇宙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一體。我是自己,自己以外的是宇宙一切萬事萬物,跟我合為一體,這是仁。這是真理,宇宙本來是這個樣子的,只是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宇宙割開來成為二,把本來一體現在分開了,分別我相、人相,從中產生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就不仁了。

        所以,孔子制禮,制定禮樂,實際上孔子制定的禮樂也是周公的禮樂,他只是在恢復周公禮樂。周公是圣人,圣人制禮樂也是按照宇宙的真理、天下之正理而制定,都是在表現這天下的正理,目的是讓我們回歸到仁這個境界上。所以禮樂的根本在仁,換句話說,必須有這個仁的根本,那才能夠叫行禮樂。所以,失了正理,就失了仁,「則無序而不和」。無序就是無禮,禮就講一個序字,「禮者,天地之序也」,序是秩序。樂,天地之和也。所以,無禮無樂,不就是無序而不和了。沒有秩序了,不和諧了。禮樂根本沒有了,只存形式,那已經不真實,沒有效果了。

        雪公老人講,仁是「來自固有的道德,是禮樂所由之本」,也是講這個意思。禮是講「謙讓敬人」,這是禮的精神。對自己而言,我們要謙讓,對別人要恭敬。樂則「須八音克諧,無相奪倫」。音樂,真正的音樂,它的精神是和諧,就是使到倫常和睦,互相沒有爭奪,沒有矛盾、沖突。如果人不講仁、仁道,沒有仁義,那么他自然沒有謙讓敬人的美德,自然沒有和諧無奪的美德。無奪是不爭,和諧不爭。他肯定會爭了。在形式上用禮樂,也就沒什么實質的意義了。所以孔子這里評論人而無仁,奈此禮何,禮有什么實質意義?人而無仁,奈此樂何,講樂又有什么意義?所以「不仁之人必不能行禮樂」。

        雪公又引皇侃的注疏說:「此章亦為季氏出也。季氏僭濫王者禮樂,其既不仁,則奈此禮樂何乎?!够寿┻@里特別點出來,這一章是孔子特別指季氏說的。實際上包括三家,三家都是嚴重違禮,所以孔子說這個話。他舉出「季氏僭濫王者禮樂」,僭是僭越、違越,濫用天子禮樂。他自己只是卿大夫,比天子要降兩級,竟然用天子禮樂,狂妄到如此程度,其心不仁。那其心不仁,他用這些禮樂又有什么實質意義?不就是招圣人痛罵、恥笑而已嗎?

        蕅益大師在《論語點睛》中說,「世人雖甘心為不仁,未有肯甘棄禮樂者。但既棄仁,即棄禮樂。故就其不肯棄禮樂處,喚醒之也?!惯@話說得好,世間人,專指季氏等三家,泛指所有的人,沒有真正有仁心的人都包括在內。雖然「甘心為不仁」,仁是講他的心地,他忍心做出不仁的事情,不仁道的事情,但是卻沒有見到有人肯甘心把禮樂棄除掉的。他還要用禮樂來裝點自己,他以知禮通樂為榮耀。人家稱他知書達禮,他還挺自豪,還沾沾自喜。所以禮樂他總要,他仁不要了,禮樂他要。但是,把仁棄除掉,不要了,不就等于棄除掉禮樂嗎?你不要仁了,就等于不要禮樂。為什么?仁是禮樂之本。世人迷惑顛倒,他不認識這一點,所以搞一個禮樂的形式而丟掉了禮樂的根本。

        圣人真正隨機施教,知道世人不肯甘心棄除禮樂,就隨順著你不甘心棄禮樂的心理,教你去行仁,喚醒你去尋找禮樂的根本。圣人教化的目的,是讓你歸仁。歸仁,我們必須要有心去歸仁?,F在人都不甘心、不愿意歸仁,所以孔子點出來,你知道禮樂的根本在仁。你喜歡禮樂嗎?那你就得歸仁,這個禮樂才實在。隨機施教,點醒迷惑顛倒的人。這是什么?懂得投其所好而教化之。正如季氏三家,他們其心不仁,可是他們還喜歡禮樂??鬃泳碗S順這種喜好,讓他歸本。

        所以,圣人教化真是高度的智慧。又譬如說,世間人都喜歡名利、都喜歡富貴,他們追求的是果。那圣人教化告訴他因:你想得到這些福報,你得修善,修善因得善果。不可能說修惡因、造惡,會得善果。所以這也是圣人高度智慧的教化,隨其所好而教化之。從這里,我們能學習孔子的藝術,教育的藝術。

        蕅益大師又引李卓吾先生說,「季氏三家,哭不得,笑不得?!惯@三章合起來我們來看,第一章講「季氏八佾舞于庭」,這個要哭;第二章,三家「以雍徹」,用「雍」這篇詩唱的文跟他的實質又不對應,要笑他;到這里點出根本,禮樂的根本,就說「哭不得,笑不得」,這三章連起來看我們就能通達明了。第一章講違禮,第二章樂不合,第一是禮無序,第二是樂不合,第三是告訴你禮樂之根本。三家既要用禮樂,但是又失去禮樂的根本,所以就令人哭笑不得了。他們的行為,真是叫人既難以忍受,又覺得荒誕可笑,所以稱哭笑不得。

        真正聰明的人,有一點理智的人,絕對不干這種傻事。何必要昧著自己良心去做違禮的事?自己未必得到什么好處,卻留下千古罵名和笑柄,何苦來?不如自己一咬牙,克己復禮,你就能歸仁。你能歸仁,天下人也效法你一起歸仁。所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那你就真正名垂青史。你看,就是這一念迷悟不同,結果如天地之懸殊。這是直指人心,告訴我們千萬要修仁,要知禮、守禮,這是真正學儒。

        【評析】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