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曰:“信近(1)于義(2),言可復(3)也;恭近于禮,遠(4)恥辱也;因(5)不失其親,亦可宗(6)也。”

      關鍵詞:論語,學而第一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符合于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這是有子,有若,講到三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先看第一部分『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朱子的解釋,這個復就是踐的意思,「踐言也」。踐就是履行,也就是說,「信約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我們的信,信是信用,能夠跟義相近,也就是說能「合其宜」,「義者,宜也」,宜是應該的意思。合宜,這所說的話就能夠去履行。換句話說,如果這個話不合宜的話,不符合道義,雖然說出來了,但是也不應該去履行。即使是表面上來看不符合信用,但是真正的信用應該以義來衡量的。

        另外古注也有的時候把復,這個「言可復也」這個復,當作反復講,意思也大同小異。就是說如果言語表達的符合義,那么這個言語就應該守信。如果不符合義,這個言語是可以反復的。也就是說,不合宜的,可以不必守信,合宜的才守信,就講的這個意思。

        當年孔子也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情。根據《史記》里面「孔子世家」的記載,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到衛國,經過一個地方叫蒲地,蒲公英的蒲,蒲地。正好趕上那個地方的官員,是公叔氏想要憑據蒲地謀反。他們見到孔子來了,就把他圍困起來,然后逼著孔子,說:「如果你們答應不要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們走」。因為他們這些謀反的人怕孔子到了衛國向衛國國君報告,說他們有謀反,他們就會被懲罰。所以他們不讓孔子去衛國,除非讓他們發誓。讓孔子發誓,孔子發誓說不去衛國才放他們走。結果孔子就發誓,說保證不到衛國去。這些想謀反的人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一個很守信的人,既然他發誓了,他們就放心了,于是就把孔子放出去了。結果孔子還是去了衛國,子貢這時候就不解了,就問孔子,說「你剛才發的誓,怎么可以違背」?孔子就回答說:「被逼著發的誓,神是不聽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不必去守這個信。為什么?因為這種誓言,在被逼迫的時候所發的誓言是不合宜的,所以是可以反復的,可以推翻。

        所以在劉寶楠先生《論語正義》批注里面,他解釋這句話,他引用《孟子·離婁篇》的話來講,說「大人者,言不必信,唯義所在」。大人是圣人,圣人講的話也不必一定要守信,為什么?要看這個是不是合宜,是不是與義相違背,如果跟義相違背,所說的話也不必守信。換句話說,義是真正信的標準。所以劉寶楠先生他講,「是信須視義而行之,故此言近于義也?!惯@個信一定要以義為標準,所以講「信近于義」,這個近也就是以義為標準的意思。

        皇侃的注疏里面講,「信,不欺也。義,合宜也。復,猶驗也?!顾赃@個信就是不欺的意思,不欺是不欺騙道義,這個義就是合宜,這個復可以當作驗字講。所以「夫信不必合宜,合宜不必信。若為信近于合宜,此信之言乃可復驗也」。他講這個復,當驗,就是檢驗的意思。信不一定是有義的,符合道義;符合道義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信。就是像孔子不符合道義的,他也可以毀掉那個信,那個信不是真正的信。所以,我們的言語要可以檢驗,檢驗什么?說出的話適不適宜,不適宜的,一定要改。所以「若為信不合宜,此雖是不欺,而其言不足復驗也?!谷绻麨榱耸匦哦环系懒x,雖然表面上看是不欺,沒有欺騙人了,但是這樣的言語也不值得檢驗,不堪檢驗。從這里我們看到,一切都以合不合宜做標準。當然你也不能夠亂講話,「凡出言,信為先」??墒怯袝r候真的是說錯了話,那這個話如果不合宜,是可以不需守信。

        皇侃和邢昺兩個批注里頭都引用了尾生這個事例。尾生這個事例,是在《莊子》里面有記載。尾生跟一個女子約會,在橋下相見,結果后來這個女子沒有來,那個河又發大水,這個時候尾生為了守信,竟然抱著橋的柱子,不肯離去,最后就被大水淹死了。這段故事也在《史記》里有記載。像這種事情,尾生確實是守信,可是他沒有「近于義」,他不合宜。一個,他這種為情而死,本身屬于不孝,「身有傷,貽親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他這種死,只是為了兒女的私情,不是真正為了救國救民那種道義,所以實在是不值。這種信就不是近于義,不合宜。結果這類的故事還反倒被后人去歌頌,有一個成語叫「魂斷藍橋--尾生抱柱」,就是講尾生死在這個橋柱,抱著橋柱死在水里的事情。那實在講,不合宜。這種情欲,本身就不應該去滋長。

        所以講到「信近于義」,要用義做為標準,他所說的話就可以去檢驗。古人講究的立德、立功、立言,這個立言必須是符合德、符合義,這才是真正有利于社會的,有利于天下后世的言論。

        好,我們再看第二部分,『恭近于禮,遠恥辱也』,這都是教我們做人。前面講我們講話,言必信,這個信必定是要符合道義。這里要講我們行為,對人要恭敬,可是恭敬必須「近于禮」。如果恭敬卻失禮,這就招致恥辱了。所以恭敬人也要按照禮節,這才能夠遠離恥辱。恭,當然首先自己要謙卑,自卑而尊人。但是如果自己自卑尊人的時候,沒有按照一定的禮度,沒有規矩,一味的就是在那里表現出謙卑,把人恭敬到天上去,這就反而是一種恥辱。既是辱人,也是自辱。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像在佛門里面的稱呼,這我們恩師多次提到,稱在世的法師不應該用大師這個名稱。大師是什么稱呼?對佛的稱呼。你稱某人是大師,換句話說,你說他是佛了。那他不是佛,你稱他是佛,這就過度了。你對人恭敬,可是沒有禮,沒有合乎稱呼的規矩,這就是反而是侮辱別人了。為什么?他明明不是,你偏說他是,這不是侮辱嗎?像一個人,他不是總統,你偏說他是總統,這不等于是罵人?所以恭敬人也是要按照禮度。按照禮度,那才是真正的恭敬。

        再下面,第三部分內容,『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恢熳拥慕忉?,因當依字講,依靠的依。宗當主字講,就以什么人為主。所以他解釋這句話說:「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挂簿褪钦f,與人交往,如果一個人能夠依靠所依者,依靠什么?可親之人,這也是可以值得我們去效法、去尊敬的。這個宗、主,都有效法、尊敬的意思。這是講到人的言行交際,與人交往我們要先觀察他是什么樣的一個人,是不是值得我們可親可敬,值得我們親近。

        李炳南老先生批注里面具體的說出來,所親之人應該是仁義之人,這叫不失其所親。如果我們所親近的不是仁義的人,這就對自己沒有好處。朱子說的會「將有不勝其自失之悔者矣」,自己就會常常有悔恨。所以跟人交往,我們要「謹之于始而慮其所終」。這是朱夫子講的,慎于始。交人我們要觀察他,可不可以做為我們的朋友。夫子講到的「以友輔仁」,朋友可以輔助我們的仁德,幫助我們行仁的,所以我們所親近的應該是仁義之人。我們能夠懂得誰是值得親近,誰是仁義之人,這是有知人之明,這也是可宗也,可宗是可宗敬,值得尊敬。所以這是講到要慎于始,慎于始其實也是慎終。不要等到釀成大錯了,最后悔恨,交錯人了,被人害了?;诤拊诤?,已經晚了。所以有子這一章是教我們如何做人:教我們言語要守信,更重要的是要有道義,要合宜;要恭敬人,更重要的是要有禮節;要親近仁義之人。

        【評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講的這段話,表明他們對“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禮為標準,不符合于禮的話絕不能講,講了就不是“信”的態度;不符合于禮的事絕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態度。這是講的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義:義是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

        (3)復:實踐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

        (4)遠:音yuàn,動詞,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譯為避免。

        (5)因:依靠、憑藉。一說因應寫作姻,但從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處。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釋為“尊敬”似有不妥之處。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