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禮(1)之用,和(2)為貴。先王之道(3),斯(4)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5)之,亦不可行也。”

      關鍵詞:論語,學而第一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前面我們有提到,有子是有若,是孔老夫子的學生。他這里講到『禮之用,和為貴』,禮是什么意思?朱子說:「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惯@個禮實際上反映的是天理,所以說「禮者,天地之序也」。天地是代表什么?自然,自然而然就有這樣的一種規矩,這是禮。所以它是天理的表現,「節文」可以解釋成表現?!溉耸轮畠x則」,人與人之間,待人、處事、接物時候所遵守的禮儀、規則。這些禮儀規則,其實不是說圣人制定出來約束我們,不是的,實際上是自然的秩序。我們必須要遵守自然的秩序,也就是符合禮,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美滿。所以不要把它誤解為圣人的那種約束、那種法律、那種規章制度來制約我們。圣人沒有這個意思,只是希望我們更幸福,更美滿。循著禮,我們就能夠回歸本性,它是性德的流露。

        『和為貴』,這個和朱子解釋「和者,從容不迫之意?!挂簿褪钦f,他遵守著禮,這個用是表現在他從容不迫。這個意思有一些牽強,在這里我們不這么講。我們來看李炳南老先生的批注說,禮就是規矩,這個講得很實在。講規矩,是不能亂。但在用的時候,應當以和為貴。所以這個和是解釋為和諧,禮的用處就在于和諧,以和諧為貴。如果說遵循禮反而不和諧,遵循的禮這方面也有問題,它的目的是以「和為貴」,也就是恢復和諧。

        我這里講恢復和諧,不講構建和諧,是因為和諧我們本來就有,本來的面目,不是說你創造出來的。只要你能夠把障礙和諧的東西放下,就能恢復本來的和諧。這個和諧包括三種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我們說地球、太空、宇宙,這大自然要和諧;也包括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生命的和諧。這三重和諧,是禮的用處,禮的方向。

        下面說的『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這個意思朱子解釋說:「先王之道,此其所以為美,而小事大事無不由之也?!瓜韧跏侵腹攀ハ韧?,確指是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先王之道,就是以禮達到圓滿的和諧。所以這稱為美,美是一種圓滿?!感∈麓笫聼o不由之」,也就是無論做什么事都符合禮,都沒有違背禮。在還沒有成圣賢之前,還是凡夫的時候,我們必須用圣人制定的禮來規范自己,這叫克己復禮,克服自己的習氣,遵循著禮而行,遵循久了,慢慢就習慣了。到了像孔子七十歲的境界,是「從心所欲,不踰矩」?!笍男乃?,不踰矩」就是這里所說的「小事大事無不由之」,都沒有違犯規矩。為什么?他已經證得本性,成大圣人,性德自然流露,這就是禮。他的一切行為,你去觀察,他都符合禮??墒撬袥]有一個心要去遵循禮?他沒有,圣人沒有心。有心、有念頭,不能成為大圣。

        所以《尚書》告訴我們「克念作圣」,你把這個念頭都克服住,控制住,放下了,你才能夠作圣。等你作圣的時候,你的身口意三業的造作,一切的行為、言語、念頭,統統符合禮,那就叫做「從心所欲,不踰矩」。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圣成賢之前,先要遵循這一套祖宗圣賢留下來的禮,這就是圣賢的教誨。

        底下講到的『有所不行』,這里古注有講到另一個方面的意思,它把「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合在一起講?;寿┖托蠒m兩位大學者的注疏,都是把這個兩句合在一起講?!感〈笥芍沟挠墒亲鲇米种v,就是小事大事都用禮。這里隱藏著一個意思,只用禮而不用和,「禮之用,和為貴」,如果只用禮而不用和的話,這就有所不行了。也就是說,這樣就不圓滿,甚至會有缺憾,這不可行。

        我講一個例子大家就明了了,只用禮不用和是不可行。我記得過去我在美國教書,有一次回國探親,探望我的父母。我的父親他跟我母親離婚以后,自己成家。我的庶母姓王,王姨。他們知道我回來,非常高興。王姨很會做飯,說要給我做一頓好飯菜,給我接風。當時我父親因為患有腦瘤,在恢復當中,所以一般上午他都要休息。上午睡覺睡多了,起來穿衣服當然也很緩慢,結果王姨把飯菜都做好了,跟我在桌前就等他。等他很久都沒見他來,王姨就有點不耐煩,說:「我們先吃,別等你爸了。他平時起來時間不固定,我都是單獨給他做來吃?!巩敃r我就起了個執著心,說「我們一定要等爸爸來,吃一個團圓飯,人齊了才一起吃,這是《弟子規》」。所以我執著這個禮,而且把這個大道理一擺出來,王姨也沒話好說了。我們倆就一起在等,等啊,等啊,等得飯菜都涼了,我爸才上桌來。這時候我父親也很不好意思,就說「為什么你不先吃?不要等我」!那王姨也是辛苦了一個上午,做了一頓好飯菜,結果我們大家只能吃涼的飯菜,心里也很不愉快。也有點埋怨父親的意思:「怎么上午起得這么晚,睡得這么多」!結果家里本來很高興的氣氛,都變了味。

        我回頭一想,都是自己不對。雖然《弟子規》里面要講「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吃飯怎么能自己先吃?要等長輩一起來吃??墒沁@個禮應該有開緣,這個開緣是什么?就是以和為貴,要大家能和諧,能高興。所以如果我當時能順著王姨的意思我們先吃,給我父親留出飯菜,邊吃邊等,又能夠滿王姨的愿,又不會給我父親造成心理的壓力。他不好意思,心里有壓力。這是什么?以和為貴。只要自己懷著恭敬的心,禮也是有開緣。如果是只用禮,而忘記了和,這就變得很呆板,甚至就傷了和氣,還讓對方覺得很不自在,很不高興。你這個禮如果讓人很不自在,很不高興的話,那就失去它的意義了。所以我們學儒、學禮,要活活潑潑的學,不能夠死守著那些條文。所以這里就講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如果就是不論大小事,不論什么樣的情況,都是按照這個條文上的禮來進行的話,那很可能就不可行了。

        另外還有一層意思,也很好。說『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话选赣兴恍小垢旅嬉欢芜B在一起,「有所不行,知和而和」。這個「有所不行」,朱子解釋說是承接上文的意思。先王他處處都符合禮,不論小事大事都符合禮,可是也有所不行的時候。這個「有所不行」不是說古圣先王不行,是我們如果很呆板的去只用禮而忘記和,這就不行。

        同時另外一層意思,如果只知道和,知道和為貴,就一味的用和,這也不行。只要和,不要禮,沒有用禮節去「節之」,這個節是節制。禮和節叫禮節,它不能過度,要有所節制。如果沒有節制的話,那也不可行,所以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前面講只用禮不用和,不可行;這里只知和不用禮,也不可行。譬如說與人交往,如果不分尊卑貴賤,一味的就是用一種禮,譬如說現代來講,對人最敬禮是三鞠躬,如果是為了與人和諧,見人就三鞠躬,不分情形,不分對方的身分,都用這樣的禮,這也是導致麻煩。你譬如說你走到路上,見到個老太太來了,你也不認識她,對她嘣、嘣、嘣,三鞠躬,把老人家也嚇一跳。

        我記得有一次上電梯,從電梯里出來,跟我一起上電梯的有認識的人,認識的朋友。我先出電梯,他要繼續往上走。我回頭跟他招招手,告個別。結果他非常注重禮,對我就一個深深九十度鞠躬,頭露在外面,差點被那電梯門夾到,把我都嚇一跳。這也不可行。所以總是要看情形,看當時的狀況,用什么樣的方式表達你的禮敬,表達你的和諧。如果一味的要追求禮敬和諧而忘記了節制,這也不可行。所以學禮真的要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守教條。

        朱子說到,「嚴而泰,和而節,此理之自然,禮之全體也。毫厘有差,則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埂竾蓝?,嚴是嚴謹,自己處處都要守著禮儀。像先王,「小大由之」,處處不踰矩,這是對自己要嚴謹。泰是泰然,有舒泰的意思。朱子解釋那個和,說從容不迫,這有泰的意思,處事、處人都泰然。和是與人和諧,跟人和諧最關鍵是要尊敬別人,能夠尊敬別人,才能和諧?!妇慈苏?,人恒敬之」,但是又有所節度,要看當時的情形,這個叫「理之自然」。夫子所謂的「從心所欲,不踰矩」,也就是他真正證入了這個「理之自然」的境界。他所作所為完全隨順性德,真正自然而然,才能真正達到朱子所謂的從容不迫的這樣的一種威儀,那么禮之全體就能現出來。禮的體是什么?禮的體就是本性,就是性德?!负晾逵胁?,則失其中正」,稍微有偏差,過度,或者不及了,這都是屬于有差,過猶不及。這個禮要做到正正好好,過度和不及,這都叫失禮,「失其中正」,就偏向一邊去了,這都不可行。

        蕅益大師這里《點睛》講了兩句,說「由之,由其本和之,禮也」。這「小大由之」的由,這個由是什么?有依據、遵循的意思?!赣善浔尽?,本是本體,也就是我們的本性,跟本性相合,這種做法才叫禮。換句話說,禮實際上是本性自然流露出來的行為,不是從外面學來的,而是我們自己本性中具有的。當我們還沒有證得本性之前,確實要遵循圣賢所制定的禮而行,以求最終證悟本性。

        蕅益大師講,「不行者,廢禮而尚和。禮不行,而和亦不可行」?!?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lunyu/' target='_blank'>論語》原文里面講到兩個「不行」,這「有所不行」,后面又講「亦不可行」,什么不可行?「廢禮而尚和」,這不可行。廢了禮,這是不可行,一味的崇尚和諧,卻沒有用禮來節制,這也不可行。所以這過和不及都屬于失禮。禮不可行了,就是失禮了,「和亦不可行」,失了禮也失了和。為什么?和是禮的本體,本性本來是和諧,它表現出來的就是禮。所以失了禮之后,也破壞了和諧。這樣我們才知道真正要做到一切如禮,那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境界。如果不是真正證入本性,怎么能做到毫厘不差,不失其中正?因此學禮的最終目標還是復其本性,恢復我們的本性。有這樣的目標,我們才不會被文字上的禮的這種條文所束縛。所以這一段講到這個道理是很深刻的,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去落實,在各種情形上去拿捏這個尺度,這需要有智慧。

        【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liji/' target='_blank'>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楊遇夫《論語疏證》寫道:“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鬃釉诒菊绿岢龅倪@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1)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鬃拥?ldquo;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范。

        (2)和:調和、和諧、協調。

        (3)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這、此等意。這里指禮,也指和。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