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在觀其(1)志;父沒觀其行(2);三年(3)無改于父之道(4),可謂孝矣。”

      關鍵詞:論語,學而第一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一章說的也是孝道。在朱子的《集注》里面,他是這樣解釋的,說父親在的時候,當然這個父親也包括母親,因為在古代家庭是以男子為主,所以是單提一個父親。父親在世的時候,子不得自專,就是沒辦法自己做主,一切都要聽從父母的吩咐。這樣的志向就可以知道,兒女的志向必定也是父母的志向?!焊笡]』就是當父母去世以后,這個時候兒女他必須要自立,因此能不能夠繼續保守父母的志向,就要觀察他的行為。從他的行為里頭,我們能夠知道他的善惡,他是不是真正有孝心。如果他真有孝心,他也必定能做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也就是他會繼承父親的志向,繼承祖輩的事業,甚至能夠發揚光大。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到他的孝心。

        在蕅益大師的《點睛》批注里面他說到,這一句《論語》的話是講孝道?!河^其志』就是「觀其事父之心」。他的志向跟父母的志向一致,這就是養父母之志,這就是孝道?!河^其行』,這里是特指父母過世之后三年,三年居喪。所以「觀其行」主要是講「觀其居喪之事」?!?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dizigui/' target='_blank'>弟子規》上講的,「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就看他這種事他是不是真正做到,孝心就從這里可知也。

        這一章孔夫子為我們論孝,分父母在世與不在世兩方面來講。因為父母在世的時候,兒女事事都要順從父母的意思,這叫做肖父,肖就是相像。哪些地方相像?跟父母的心志相像,如果不相像,這叫不肖。這個肖是肖像的肖,不肖。所謂不肖子孫,就是不能夠以父母的心志為心志。

        當然父母如果有善行,理應承順。父母善良的心志,我們理應繼承。如果父母有不善行?是不是我們也要事事順從父母?孔老夫子不這么認為?!墩撜Z》里面孔老夫子告訴我們,「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刮覀兪谭罡改敢獙W會「幾諫」,這個幾是微小的意思。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父母當然也有過失的時候,當這個過失剛剛萌芽,很微細的時候,為人子就應該有這種警覺性,立即能夠察覺,立即能夠向父母勸諫。不要等到父母釀成大禍了,形成大過了,這個時候悔之已晚。所以「事父母幾諫」這本身也是孝順?!敢娭静粡摹?,如果父母不聽從我們的勸諫,他比較頑固,堅持自己錯誤的觀點,不能夠納諫,這時候怎么辦?「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刮覀冞€是要保持對父母尊敬的心,絕不能夠看不起父母,更不能夠肆意的來譏諷、毀謗、嘲笑父母,要保持自己勸諫的初衷,繼續找機會再進諫。

        《弟子規》里講到父母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惯@里講的道理跟《論語》上講的是一樣。父母有過失的時候,我們要盡力的想方設法,用柔和的方式來勸諫,使到父母能夠在歡喜當中納諫。如果父母不歡喜,甚至會怒斥我們,我們也要不辭勞苦,不能怨父母,而應該始終保持孝敬心,諫之不已「悅復諫」,等到他歡喜的時候我們再勸諫,一次又一次的勸諫,使到父母能夠終于有一天改過回頭。

        所以孔老夫子講到的孝順,這個意思不是說只是順從父母的意思,不管父母的意思是善還是惡,一味的遷就順從,這不是孝,這是《孝經》里面講陷父母于不義。所以《孝經》里專門有一章「諫諍章第十五」就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明白。所以孝順的「順」不是順父母之情,而是順的是義,順的是道德,順的是純善的本性,使父母也能夠回歸純善的本性,也能夠最終成圣成賢,這是大孝。

        如果父母過世了,兒女居喪三年,盡自己的哀念、哀思。這三年當中,也不能夠改易父母他的事業和做法。當然這個事業,這種做法必須是沒有害處的。這個孝敬不僅是對父母,也包括對老師,老師如同父母一樣。古人有講,「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的志向,我們也應該念念的想著實現,這也是孝敬。

        我記得我們的恩師凈老,在講課、講經當中常常提起他過去在臺中師從李炳南老居士。李師公一生都在弘法利生,同時也培養講經的人才,我們的恩師是他最得意的門生,也是他的傳人。李師公鼓勵我們的恩師一生不斷講臺,天天講經,告訴我們恩師說,「如果講經幾天不講了,上臺就生疏;幾個月不講了,上臺就不會講了。所以講席天天不能斷」。在講的過程中,既是自利,也是利他,勸導別人,也是勸導自己,自他兼利。于是我們恩師謹記李師公的教誨,真的,你看他五十年講臺沒有間斷過,真正繼承了李師公的志向,真正把凈土法門弘遍全世界,這個真是孝養老師之志。老師在,能夠不斷講臺,老師往生以后,老師往生已經二十多年,到現在依然還是保持天天講席不斷。我們恩師現在講解《華嚴經》,這《華嚴經》是大經,講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年了,超過四千小時。

        所以《中庸》上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故裁词钦嬲男⒆?善于繼承父母、先人的志向,善于繼承他的事業。像李師公的事業,就是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他的志向就是弘法護法,我們的恩師真正做到了。所以我們「觀其志」,「觀其行」,由衷的感佩,這是佛門的大孝。我們恩師今年八十三高齡,念念也想著培養繼承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個后是真正能繼承他的事業的這個人。那我們看到現在佛法表面上好像興盛,實際上是衰微的。為什么?真正發大心、有修、有證的人太罕見。我們蒙受恩師的教誨之恩,也要念念想著報答恩師。報恩,最大的報恩就是「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你能繼承恩師的志向和事業,以師志為己志。這樁事情與其要求別人做,不如要求自己做,自己要勇于擔當。

        所以我們跟隨恩師學習經教,我從大學退休下來,一心一意的跟隨恩師來學法。恩師吩咐我,每天都在攝影棚里練講。除了偶然的要出外,這也是恩師批準,或者是恩師吩咐出外演講,一般時間都是在家里攝影棚里面練講。這三年來,我是二00七年初開始練講的,每天兩個小時,到現在也超過一千小時。這次,前不久,也就是這個月初,我去親近恩師,跟他老人家住了五天,向他匯報這三年來所練講的科目和小時數。我告訴師父說,這三年來,將近三年,講了超過一百個講題,超過一千個小時,平均每年差不多有四百小時。師長聽了非常的歡喜,他說,「四百小時還不夠,要增加到六百小時」。所以我們不敢懈怠,要更加的努力精進,在這個弘法利生的道路上,無怨無悔的走下去,真正以師志為己志,扛起弘法的重任,擔負起在未來弘法的這個使命。

        現在儒釋道三家都缺乏有修、有學的弘法人才,我們非常的希望,也是每天的祈禱,真正有圣賢出世,能夠在現前的這個時代,「為往圣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那我們非常的感恩。我們的老師走在前面,為我們開辟一條光明大道。他老人家當時走這條路非常不容易,多少的障礙,多少的譏毀,風風雨雨走過五十年來?,F在我們在他的福蔭下走得很安穩,沒有像他老人家當年的磨難。

        他告誡我們,一定要用遠程教學的方法,講經就在攝影棚里講,因為我們不出去外面,這個嫉妒障礙自然就會減少。我們不張揚,我們就天天在家里面,小小的攝影棚,對著攝影機來學講。把儒釋道的這些經典為大家解讀,有緣的人他們自然就能上網來聽你講課。我們不求,不希求有多少多少的聽眾,一切都隨緣。他識貨的,他自然就能歡喜來跟我們一起學習。就像我們昨天講到的「美玉章」這句,子貢問孔子,「你有美玉你是藏起來,還是拿出去賣」?孔子說,「要去賣,但是我們不是像別人那樣去賣,那是叫賣,我們是等待識貨的買主」。你看心不往外攀緣,每天在經教里面用功,真是在這里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透過網絡這個工具,把自己學習的心得,向世界上有緣的大眾來匯報,互相之間不用見面,大家都能得到利益。

        所以,這是恩師給我們的未來確定弘法的方向,那我們在這里也試用了三年,覺得真是很好。不出去外面,心是定的,心很安靜?!洞髮W》講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能夠知止,心不往外攀緣,這是知止,你的心才定得下來,才靜得下來,才能安得下來。人能夠心安,念頭不亂動了,他才能生智慧。這個智慧是本有的,這個智慧是什么?遇到事情來,立刻就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就知道解決的方法。我們平時為什么沒有這個智慧?這是因為心是在動,就像一潭清水,風吹得波浪起來了,所以外面的這些景物就影現不出來。倘若沒有風,這一潭清水靜止在那里,外面的景物就能影現得清清楚楚,這個影現的能力就是智慧。慮就是智慧,「慮而后能得」,得就是你得到圣賢人的受用,你就證得圣賢的境界了。

        所以這里講到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這個講經弘法的事業,不要說三年,三十年、一輩子都不能改,遵守老規矩,做一個老實聽話的好學生。譬如說講經,老師傳授給我們的方法叫復講,復講是不能添加自己的意思,重復的講老師的意思,這叫復講。老師的意思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都是祖祖相傳的,傳下來的意思,這個意思是自性自然流露出來的意思。我們如果證得自性了,我們所講的跟老師講的,跟見性的人講的是一樣。那個時候當然你是怎么講,就像夫子講的,「從心所欲不踰矩」,你怎么講都不會違背規矩,都是圣賢的意思。為什么?圣賢人證得自性,我們也證得自性,這個時候講得完全一樣。還沒有證得自性之前,要守著舊規矩,老師講過的意思我們才能講,老師沒講過的,絕對不敢自己創新。所以復講也是在修戒、修定、修慧。戒就是守規矩,規矩守久了,心就定了,定了之后就能開智慧。所以這個孝道引申到師生這個關系上來就是尊師重道,做老實聽話的學生。

        【評析】

        這一章仍然談的是有關“孝”的問題,把“孝”字具體化了。魯迅曾經說過:“只要思想未遭錮蔽的人,誰也喜歡子女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過去。超越便須改變,所以子孫對于祖先的事,應該改變,‘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在本章中孔子說一個人當父親死后,三年內都不能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了。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宋儒所作的注說,如不能無改于父之道,所行雖善亦不得為孝。這樣,無改于父之道則成了最大的善,否則便是不善。這樣的判定原則,正如魯迅所說的,,是歪曲的。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后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1)其:他的,指兒子,不是指父親。

        (2)行:音xìng,指行為舉止等。

        (3)三年:對于古人所說的數字不必過于機械地理解,只是說要經過一個較 長的時間而已,不一定僅指三年的時間。

        (4)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這里表示“合理內容”的意思。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