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h1>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余力(7),則以學文(8)。”

      關鍵詞:論語,學而第一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這一章大概我們都是非常非常的熟悉,它就是我們常念的《弟子規》的總綱領。一部《弟子規》就是以《論語》這一句話來貫穿下來,是清朝李毓秀學者,根據這一句孔子的話編寫出來的,教導童蒙,教導弟子,如何修身立德,成就學業道業。這里說的弟子,一般人只覺得這是對童蒙講的、小孩講的,其實不然。小孩固然從小就要學習,《弟子規》是清朝以來的童蒙教材,家家戶戶都要念?,F在我們這個《弟子規》,看到《弟子規》已經普及到全社會,很多家庭都用《弟子規》來做為孩子的教材??墒且?,弟子在這里是廣義的,不只是對童蒙??鬃诱f的弟子是圣賢弟子,具體而言孔門弟子??桌戏蜃铀v這句話,我們可以想象出來,是要求那些弟子們,你們要來這里學習,你們首先要做到這個標準,你要做不到這個標準,你就不能是弟子了。所以這是學圣學賢的根基,我們不可以忽略。

        《弟子規》根據這里講到的七科,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科,來進行演繹,寫出一百一十三樁事,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寫得非常全面。要學習四書,四書是大學的課程,入學的標準在哪?在《弟子規》?!兜茏右帯肺覀円甲龅搅?,四書才能夠入得進去,四書是教我們成就圣賢之道。所以《弟子規》是四書的具體落實,是行門。這里講到的七樁事,詳細的解說我們可以去學習《弟子規》?!兜茏右帯愤^去蔡禮旭老師有詳細的講解,我也曾經講過兩個版本,都可以拿來參考。這里簡單的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第一樁事情是『入則孝』。這是講在家里,「入」是指在家里,必須孝養父母。孝養父母里頭,包括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能夠為父母做飯洗衣服,在物質生活上供養自己的父母,這是養父母之身,必須要盡心竭力。養父母之心是讓父母生歡喜,讓父母心安。養身和養心比起來,養心更為重要?!?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xiaojing/' target='_blank'>孝經》里講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對父母要恭敬,使父母快樂,這才是真正的孝養。另外養父母之志,父母的希望,父母的志向,對兒女的期許,我們都要努力的去實現,這是盡孝。到最后自己要成圣成賢,真的是光耀門楣,這是大孝。

        『出則弟』,「弟」是對兄長而言。廣義的來說,對一切的長輩、年長者,都要恭敬,對年幼者都要友愛。這個「出」,有的說是出外,出外求學,或者做事要行悌道。悌是什么?敬順,敬重尊長,順從長輩,這也是孝心的延伸。入則孝,出則弟,還有一個說法,這個入是講內心,內心里有孝道,能夠孝敬父母,表現在外面就是敬順,出就是表現在外。所以孝悌是一樁事情。以這個孝悌的心行對一切人,那就是愛人,這就是夫子講的仁;對一切事,就是這里講到的,前面一章說到的敬事;對一切物,就是愛物,都是從孝敬心里產生的。孟子所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都是一個孝心延伸。成圣成賢不外乎是將孝悌做到了極處,所以孟子講「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這正說明把孝悌做到圓滿就是成圣人。

        第三樁事『謹』,是行為謹慎?!兜茏右帯防锩?,「謹」這章篇幅很長。表面上看,都是從小事教導我們。譬如說「緩揭簾,勿有聲」,又譬如說「寬轉彎,勿觸棱」,又譬如說「執虛器,如執盈」,這些都是生活小事。但是要知道,小事當中可以培養大德。小孩就要從小事里頭養成謹慎的這種態度、這種習慣,然后他臨大事自然就能謹慎。三國時代諸葛亮,后人稱「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有這樣的成就,輔佐劉備立蜀國而三分天下,他的成功之處就是恭謹,沒有失誤的地方。這種德行都是從小事中培養,所以我們怎么能忽略小事!

        『信』是講言而有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一定要誠信,怎么能夠有欺詐、有妄語?這是做人之關鍵。夫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說話如果沒有信用了,那他什么都做不成功,他在這個社會也不能立足。特別是現代社會,講求信用,你購物用信用卡,你看都要有信用;你買房子要按揭,也是要信用;乃至跟一切人相處,都要講求信用,別人相信你,才愿意幫助你,你才有成功的事業。所以這是講到信。

        第五方面是『泛愛眾』,「泛」是廣泛,「眾」是眾人。這是講到博愛眾人,跟一切人交往都要有愛心,這個愛心先從孝順父母那里培養得來的。所以前面《論語》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孝悌心才能夠對人有仁愛心。所以這里夫子要求我們,不能只是把愛心局限在自己家里對父母而已,要擴展開來對一切眾生,一切人、一切物要平等博愛。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自己的父母長輩,也要用同樣的愛心愛一切人?!甘轮T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愛自己的兒女晚輩,也要用同樣的愛心愛一切人。

        第六是講『親仁』,這是選擇師友,要選擇仁者、親近仁者,對自己的道業學問長進有很大的幫助。這是講到自己求學,所以要選擇。前面講「泛愛眾」,這是沒有選擇的,對一切人我們都要敬愛、都要關懷、都要幫助。但是自己的求學一定要師從仁者,這要選擇,不能夠隨便。夫子講「無友不如己者」。不如自己的,或者說跟自己不是志同道合的人,我們不要選擇向他學習,或者是跟他做朋友,但是也要愛他。不如自己的,還是愛他,只是不跟他學習。

        朱夫子在《集注》里面引用程子的話說,「為弟子之職,力有余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先文,非為己之學也?!惯@是講到學文?!盒杏杏嗔?,則以學文』,朱夫子他的意思,「文」是指詩書六藝,這屬于文。像夫子四科講到的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文這里講的是最后一個文學。所以他講有余力的時候,才把這個余力用在學文上?!感杏杏嗔Α惯@個行是指前面六個,孝、悌、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你能力行前面的六條,做得很好了,還有余力,這時候可以學文。那主次就很明顯了,貴在力行。如果不力行,先學文,這就不是實學?!兜茏右帯分v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增長的是浮華,成不了人!

        朱子又引尹彥明先生,這是程頤的弟子,也是屬于朱夫子的老師這一輩,他的話講:「德行,本也。文藝,末也。窮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惯@里是把行和文給我們分開來定義。德行是本(根本),像一棵樹,它是根本,文,它是講文藝,是枝末,我們要知道本末、知道先后,如果不知道本末就不知道先后?!洞髮W》講的「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先后順序搞錯了,那就不能成功。先后是什么?先要重在德行上,抓住德行,立好這個根本,然后再學文,這才能入德,才能夠真正成就圣道。

        如果行沒有余力而學文,這就是人會長浮華。有余力但是不學文也不行,這會什么?他沒有一個好的導引?!兜茏右帯飞现v,「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那是以為自己意思正確,其實是錯誤的?!墩撜Z》里面夫子講到,「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谷绻皇窃诹π?,沒有學文,這就是質勝文。質是本質,本質不錯,但是他外表缺乏修養,沒有文學的涵養,沒有禮儀的這種訓練,看起來就野了。野是像鄉下人一樣,野人,山野之人。如果文勝質,這是學文學得好,文學修養好,出口成章,禮儀也非常的周備,但是他質不好,為什么?沒有德行,力行不夠,則史。史是什么意思?古時候史官是文書這一類的人,他們常常是在文學詞句上下很多功夫,但是誠意不足,他用這個來比喻有浮華之風。君子要文質彬彬,又要講究文,又要講究質,文和質相輔相成。

        朱夫子又說,「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圣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怪熳又v的就更加深一層,學文其實跟力行同樣重要,如果只是力行而不學文,這里的學文是要學習圣賢的教誨,如果但力行不學文,只是自己一味的去用功,但是沒有去考究圣賢人的教誨(成法),就是沒有按照圣賢的教誨去做,不懂得事理,那他所行的都可能是出于自己的私意,自己一廂情愿,他自己自以為是,這就不僅是野的問題了。夫子講的「質勝文則野」,他這里就不僅是野的問題,比野來講,他就更加偏離圣道,任己見,昧理真。所以學文同等重要,學文是幫助力行的。

        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師解釋這句話說:「養蒙莫若學問。學問,不過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謹信,乃至學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故q益大師在這里講到說,這七科都是屬于學習圣賢必不可少的方面,雖然是對弟子而言,叫養蒙,養童蒙,童蒙養正,教小孩的,但是對任何人都適用。養蒙莫若學問,就是教育人重要的是學問。真正的學問是什么?孟子講的,不過是求放心而已。這個放心是放出去的心。本來人人分上都有真心,真心不動。為什么會有放出去的心?放出去的心叫妄心,妄心是動的,這動里面帶著妄想分別執著,執著里面甚至還有自私、煩惱、過惡,這些真心自性當中本來沒有,現在突然產生了,你把它收回來,你就是把這些本來沒有的妄想煩惱放下,那就是求放心的意思,就是回歸自己真心本性,這是真正的學問。

        所以求放心,下的功夫就是格物致知?!洞髮W》里面講到的三綱八目,這個格物致知是根本的。什么叫格物?簡單的講,物是物欲,格是格斗,跟物欲格斗就是降伏自己的欲望,降伏自己的煩惱,然后才能致知。致知是讓自己良知發現出來。這里孔子告訴我們,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都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格物致知就落實在這一章里頭,七科。所以一部《弟子規》講的什么?就是講格物致知。人能格物致知,而后才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大學之道。

        蕅益大師又說:「直教一切時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惯@是講得很清楚了,其實行和文它不能分開,是一切時一切處文行合一。文是什么文?圣賢的教誨。行是什么行?圣賢的行持。合一就是自己力行圣賢教誨,并不是朱熹、程子所說的先行后文?!感杏杏嗔?,則以學文」,實際上不能片面的去理解,不是先力行再學文,是什么?同時進行,邊力行邊學文,知行要合一。為什么?因為文是道統所寄,圣賢教誨載錄在這個文上,那孝悌忠信這些德行不就是文的實處嗎?

        所以夫子在《論語》里面有句話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他說文王雖然不在了,難道就沒有文了嗎?有!夫子他的志向是什么?傳承圣人的道統,正所謂斯文在茲。文在哪?就在自己身上,自己擔當起來,落實圣賢的教誨,文就在你身上。所以這個文不是簡單的從表面上來看詩書六藝這個文,而是真正圣賢的道統。因此這一章實際上是教我們文行合一。行是指前面六條,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后面學文,文行不可分開。真正把文都落實到行上,你就成為圣賢了。

        【評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本章再次提及這個問題??鬃右蟮茏觽兪紫纫铝τ谛?、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里是用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抖Y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

        (4)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5)□: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痹慕忉尫g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