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 id="qdhil"></option>
  •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
    1.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關鍵詞:論語,學而第一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這章有三句,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昨天講到這一句,孔子整個的圣學之道都已經概括盡了。它是以學字為宗,就是綱領;以習為趣,習是真干、真落實,這是修學的要徑;以時字為樞機,就是關鍵,關鍵在于時時在學、時時在習。學是什么?覺了,學了圣賢之道能夠覺悟。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時候,覺悟到我這一念、這一動符不符合圣教?不符合,馬上要把它放下,要克制,這叫克己復禮。真正能學能習,而且無時不學、無時不習,你就得到圣人的受用,那是不亦悅乎。喜悅從心中涌出來,常生歡喜心。

        我們再看下面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概蟆咕褪峭惖娜?,所謂志同道合的人,他們也希求成圣成賢,聽到你在這里學習圣道,所以歡喜來親近你。當然志同道合者相聚一堂,這是非常令人快樂的。所以不亦樂乎這個「樂」是見到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一起來學習,這是非??鞓?。從遠方來的朋友令我們很快樂,在周圍的朋友他們來親近你學習,當然你也是非??鞓?,遠近的朋友大家共聚一堂?!吨熳蛹ⅰ樊斨幸套拥脑捳f:「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因為我自己行善,這個聲名慢慢傳播出去,遠近志同道合的朋友都來跟從我們學習,愈來愈多(眾就是多),這是非常令我們快樂的。為什么?因為圣賢之道可以令更多的人不亦悅乎。我自己得到不亦悅乎,現在也讓大家一起不亦悅乎,這叫與民同樂。這個話反過來我們也要知道,我們需要在學道的過程中親近師友?!?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liji/' target='_blank'>禮記.學記》里面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習不能夠自己閉門造車,應該向先輩,向有成就的人,向善知識去請教、去學習。等到自己學有所得了,自然也會有志同道合,仰慕自己的這些人從遠方來請教。我們也毫不吝法,把自己平生之所學全部供養出來?!?a href='http://www.fragilecpr.com/guoxue/mengzi/' target='_blank'>孟子》里面講到,「君子三樂」,其中一樂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

        底下第三句是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笐C」有怒的意思,就是心里不高興,煩惱、瞋恚了。當別人不知道自己德行學問的時候,我們所謂的懷才不遇,沒有人賞識,沒有人知道,君子也不會有怨恨,絕不會怨天尤人?!吨熳蛹ⅰ樊斨幸系呐⒄f:「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這句話講得很好。前面第一句是「學而時習之」,是講自己要學跟別人沒有關系,學不學自己來決定,絕不因為別人知不知來改變自己學習的目標、學習的進程。知不知道是別人的事情,與我何干?不影響我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還是這么喜悅。因為這個喜悅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身上,不是建立在別人知不知道的基礎上,所以何慍之有!哪里會有怨天尤人,哪里會有懷才不遇的感慨?有這種感慨,正說明心中已經有慍了,有憤怒了,有不滿了,那怎么能夠稱為君子?

        古人講,「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如果有因緣,眾生有這個福分,我們的才華得以施展,得以幫助這個社會的眾生,讓他們一起來跟我學習圣賢之道,讓他們也得到喜悅,讓這個社會得到和諧,那固然是好事,兼善天下。假如沒有人用我們,我們沒有這個機會去服務社會、去幫助民眾,那也沒有關系,這是天命。所以學是在自己,用是由天命,君子是樂天知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自己學成了,但是別人不知道,那是不得其用,天命。但是這絕對不會影響不亦悅乎。我們看歷史上很多隱士,他們都能夠做到樂天知命,自己暢游于山水之間,不亦悅乎,沒有那種懷才不遇之感,這是真君子。一切隨緣,有善緣,我們當然要幫助眾生,沒有善緣,退而獨善其身,這是講到一種君子的修養了。

        實在講后面兩句,「有朋自遠方來」以及「人不知而不慍」,這兩句都是跟第一句相關的。這兩句是講到學而時習之的時,這個時是你的時運,有被人知的時候,也有被人不知的時候。被人知的時候就有朋自遠方來,大家都來親近你,向你求學,你當然是不亦樂乎;被人不知的時候,自己也不會不平。學而時習之這個時,涵蓋了這兩個方面,知與不知我還是不亦悅乎。具體表現在有朋自遠方來的時候,你能不亦樂乎,這固然是喜悅的一種;人不知而不慍的時候,他也是一個不亦悅乎的表現。所以這個喜悅是沒有間斷的。人家知還是不知,你的才華得用還是不得用,不影響你的喜悅。

        我們知道人人身上都有明德,都有本善。我們現在明明德,修本善(回歸本善),別人來向我們學習,也不是說我們教給別人什么東西,無非就是別人也能夠像我們這樣回歸自己的本善,明自己的明德,大家一起做圣人,這不是不亦樂乎嗎?我們現在沒有志同道合的人,也沒有關系,要知道整個宇宙本來是一體,根本沒有人我的對待。有人、有我這就是二不是一,一體里面哪里能分人我?既然沒有人我,又何談人知不知?當然是不慍。因此在有朋自遠方來的時候,我還是學而時習,我還是不亦悅乎;當人不知我的時候,我還是學而時習,我還是不亦悅乎,這叫君子之學。怎么能夠因人知不知道我的德行學問而改變我自己的學而時習?如果有改變,這心就不是一心,是二心。二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君子之學稱為實學,是什么?恢復我們真心本性的學問,有知和不知這個分別執著,這已經不是孔子所謂的君子之學了。

        學,《大學》里講的,最重要的,講到最后就是格物。我們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面要正其心,誠其意,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什么?格盡自己的物欲、煩惱、妄想。所以物格而后知致,把自己的妄想煩惱都格掉了,我們真正的良知才能夠現前。所以這個學就是致知,時習就是用格物的功夫,學而時習就是格物致知?!洞髮W》里又講格物之本就是修身。你看《大學》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根本就在于修身。所以這個格物的物,廣義上講,包括宇宙萬事萬物。這個格是正的意思,讓宇宙萬事萬物都正了。怎么樣讓宇宙萬事萬物都正?我的心正了,萬物就正。為什么?因為萬事萬物皆由心現,不出我這一心。心外無物,整個宇宙便是我心。我要正我的心,這就是講修身。修誰的身?修我的身,不是修別人的身。

        學圣賢之道,最重要是反求諸己,從自己這一身修下去。不能夠開始就拿著圣賢之道去衡量別人,看你這個人不符合禮,那個人又很多貪瞋癡慢的習氣煩惱,一天到晚看別人的缺點,這就不叫修身。從自己身開始修,這叫格物之本,你叫知本了。你這一身修好,你就能感化多身。怎么感化?這里講的有朋自遠方來,你就能感化,你能與人同樂。那還有一些沒有感化的?沒感化的是因為我的心還沒有誠到極處?!刚\之所至,金石為開」,金石都能夠感化,何況人心!那我為什么沒有感化他人心?因為我誠還沒夠,所以還要更加努力的反求諸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怎么能夠怨別人,怨別人不能夠敬重我的德行學問?沒有反過頭來想想,自己的德行學問能不能夠堪受別人的敬重?要反求諸己。

        《中庸》上講,「至誠無息」。至誠心沒有停息的,像日月之永恒,像天地這樣的永遠,這就是君子。君子在《易經》里面講是大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情,人人有責任,自天子至于庶人都有責任。古人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是誰?匹夫是我。天下興亡,我有責任,這個不關別人的事情,是我的事情。我怎么樣能夠治國平天下?修身,一味的去修身。不管自己是不是富貴,還是貧賤,我都是一味修身??鬃赢斈瓴灰簿褪且粋€平凡的人嗎?因為他能修身,因為他能格物,所以他能成圣人。他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僅是當時,而且是影響后世,他是萬世師表。這就是君子之學。

        所以「學而篇」這第一章意思非常深廣。實在講,《論語》每一章它的意思都是非常深廣,要細說,說不盡,我們這里還是概略的說。隨著我們的不斷的修學,我們境界不斷的提升,我們對每一句話的領悟不斷的加深,用自己的力行得到真正的體驗。好,這一章我們就先講到此地。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fragilecpr.com]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墩撜Z》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fragilecp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军人野外吮她的花蒂,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一,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option id="qdhil"></option>
    2. <ruby id="qdhil"></ruby>
        <source id="qdhil"></source>
        <option id="qdhil"><del id="qdhil"><thead id="qdhil"></thead></del></option>